早起读书第447天|临界点,开始到坍塌

早起读书第446天

阅读书籍:《复杂之美》

作者:【美】约翰·H·米勒

翻译:潘丽君

阅读范围:P169——P179

形成和坍塌

从一个人的身体到玛雅文明,从小的组织到一个庞大的机构,这些复杂系统都拥有看似美丽而强大的结构,但崩塌往往也就在一瞬间。是系统内部有BUG么?

从沙堆模型我们就能略窥一二。

通过装置让沙子一次一粒均匀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阶段,沙子下落对沙堆整体的影响不大; 当沙堆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颗沙子的落下可能引发整个沙堆的坍塌。

物理学家佩尔·巴克根据沙堆的行为,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性模型的核心。在沙堆达到临界状态后,所有沙都处于一个整体的状态, 新下落的沙子会在周围产生扰动,这些扰动虽微细,却能够在整个沙堆中传递,使得沙堆的结构产生变化, 沙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新沙落下而变得愈加脆弱,最终发生沙堆的崩塌。在到达临界态后,沙崩规模的大小与其出现的频率呈幂函数关系。

在沙堆动力学背后,蕴藏着自组织临界性的思想 [4] :一个动力学系统会自身(不需要外部干涉、引导)会演化到临界状态,在这个状态,任何一个小的扰动,比如加一粒沙,所引起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很可能引起一些小的沙崩,但如果恰好在适当的位置上,也学会引发特大的沙崩。

沙堆由物理原则主导,其他系统也可能受着其他机制驱动,但都有其临界点。比如社会系统中的临界性可能取决于法律或者金融风险。最初的时候,法律法规对社会行为没什么影响,但随着主题情况发生变化,政策开始产生约束力,迫使主体进入临界状态,即便一件小事也会激起巨大的反应。陈胜吴广起义便是如此,法律规定“失期当斩”,便把二人推到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局面。

在物理系统中,导致临界状态往往是外力,而在社会系统中,这种驱动力往往是内在的。

玛雅时期,城区周围的农民必须向政府缴纳税收,政府则向农民提供保护、治理等相关服务。随着税收越来越高,农民的付出与利益严重失衡,到达一个临界点后,农民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反抗,要么远走他乡。

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因素(坏天气,或与邻居争执等)都会促使农民做出行动。社会系统包含额外的内生力量,会加速其临界性。如果农民离开,粮食产量下降会迫使政府向其他留下来的农民征收更高的税赋,这无疑是加速了临界点的到来。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玛雅文明迅速没落。

一旦系统趋于临界性,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外部事件或者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强烈反应。

自组织临界性是复杂性的一种有趣形式,系统的每个细微部分遵循着很简单的规则协调,在局部互动,并促使变化的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全局行为由各种规模的坍塌表现出来。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外人看起来无比幸福的女人,突然宣布和丈夫离婚了,家人非常不能理解。女生说出了一个让外人都不能理解的原因,她丈夫从来不称赞她.....很多人觉得这个女生非常作,但如果从临界性来看,这个小的事件不过是坍塌前最后那一粒沙子而已,前面那常年累月不规则的堆积我们看不见而已。

在自组织临界性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由系统中固有的力量导致的小型事件,通常看起来无关紧要,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一不小心,我们的世界就会从牢固的石头变成随时坍塌的沙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起读书第447天|临界点,开始到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