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亲人设包袱真的很重


盘点戏剧资讯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近一年来,中国舞台上有四部《父亲》的话剧演出。赵立新自导自演的《父亲》(今年还会巡演)拿的斯特林堡剧本,辽宁人艺原创大戏《父亲》近期再度登场,即将上演的何冰自导自演的《陌生人》,和香港话剧团去年的《父亲》一样用的法国霍里安‧齐勒(Florian Zeller)的剧本《父亲》。


何冰《陌生人》海报


父亲,即有子女的男子。在传统的中国伦理道德观念中,父亲是一家之主,爱妻护子,稳健如山。然而这四部戏展现的,却无一例外是父亲的失败、脆弱和无助。


斯特林堡的《父亲》首先展现的是中年父亲阿道夫在与妻子劳拉家庭中的拉锯和博弈,两人争夺家庭统治权。


赵立新版《父亲》剧照


习惯了命令下属的上尉想让妻女温顺服从,在账单和孩子教育方面处处彰显存在感(然而没有从孩子本身角度考虑问题),却被妻子反将一军,在没有DNA检测的时代陷入妻子可能出轨、孩子不是他的然而他却必须赡养妻女的痛苦漩涡。更可怕的是,家中的每一个女人,包括奶妈在内,都不曾向他伸出援手,上尉在绝望中死去。


赵立新版《父亲》剧照


除了话语权旁落,辽宁人艺的《父亲》还重点展现了大厦将倾时老年父亲无法撑起整个家庭的无力。九十年代东北下岗潮袭来时,退休工人老杨的大女儿、小儿子因企业不景气下岗,大儿子主动下岗,大学毕业的小女儿待业在家。


辽宁人艺版《父亲》剧照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守成的的父亲成了儿女下海闯荡的最大阻拦,关键时刻用手艺助力儿子事业是他最后的挽尊。子女早已成人,垂垂老矣的父亲却依然在扛起家庭重担,虽悲情感人,却无法放开手让孩子成长……


辽宁人艺版《父亲》剧照


除了对家庭的控制权,中国式父亲的常态还与子女的不善沟通。中国不少家庭都是父亲东奔西走赚钱,子女多由妻子祖父母操心,许多的父亲与孩子、甚至妻子相处的时间都不长,自然心存隔阂,难以共同舒适自如地深入探讨众多生活琐事、人生议题。


做惯了大家长的他们,在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指导思想下,鲜少在妻子儿女面前透露自己的脆弱和苦闷。那首传唱度最高的筷子兄弟的《父亲》,形象也是“装作轻松”、“一生要强”,人设包袱真的很重。


生活的重担让众多父亲都过早开始苍老,为了缓解压力,邻国日本的中年父亲们选择了去居酒屋喝酒聊天缓解压力。我却觉得,霍里安‧齐勒的《父亲》能给中国父亲们一些更好的启示。


齐勒笔下的父亲进入暮年,患上了老年认知障碍,记忆早已颠倒错乱,与男友同居的女儿,只能接他回家一同生活。


香港话剧团版《父亲》剧照


这位父亲风趣、迷糊,对生活依然热情(看到漂亮女孩仍会眼前一亮),总之就是放飞自我,他愿意接受女儿的帮助,会跟女儿抱怨和生气,也希望夺得孩子的关注——活脱脱就是“老人成小孩”。(香港话剧团版重点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可爱有魅力的父亲,而何冰的《陌生人》,也许会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香港话剧团版《父亲》剧照


放下那套父亲的人设,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也有脆弱无助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与妻子、孩子同等的位置,进行顺畅有效的沟通,这样也许父亲这个角色,不会显得那么辛苦。当然,这个有大前提——承认父权的没落


香港话剧团版《父亲》剧照


这四部《父亲》的话剧,在短短的一年中悉数呈现,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只能说,话剧本身就是时代的体现,而这四部都显示了父权没落的作品,早已反应了时代的声音。小农思想的男耕女织,放到现在早已不可行,家庭内部的分工模式,早就不需要固守“男主外女主内”。我们可以有辣妈,也能容忍超级奶爸。


3.8妇女节重点宣传了女强、女王,然而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更倾向于:承认女性的能力,也能理解男性的柔软——我们都是一样的


刨掉那身经年流传下来的坚硬的外壳,中国式父亲的可爱和柔情,才能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我相信,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他们的孩子。



喵姐

沟通很重要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父亲人设包袱真的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