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课随感(二)

前两天孩子问我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吗,我立刻开始显摆,说我记得最清楚的部分,文言加译文加我的口语感悟,最后还发了句感慨,自以为是记了个中心句,白话之后要个总结:书非借不能读也!然后儿子拿书来,我看,结果是把当初的另一篇古文《黄生借书说》给掺一起了!

周五开始预报昨天有大暴雪,到今天还没有来,课又转到线上,恰好今天语文课讲到《送东阳马生序》,孩子们读课文,在有一次领读的前提下,还有同学读文中假为四声,藏为四声。其实在表示借的意思时,假要读三声,表示收藏的时候,藏要读二声。

回忆自己学习的时候,这些文章无论课后是否要求背诵,我都会背下来,原因只在于不知道是哪个哥哥还是姐姐说过一句,古文必须背下来。感觉在读音的部分也没有这么难,即使是文言文,也不可能一点不懂,联系上下文就都出来了。就忽然联想到,大外女和他爸爸探讨清朝历代皇帝的时候,小外女(大约5岁)曾经很羡慕的问,你们咋都知道呢?你们一个院的呀!

越是陪儿子,越是教课,接触孩子们,越觉得现在的孩子们苦,每天学学学,除了课本那点东西,其余的什么也学不着。时间又被填的满满的,包括我的儿子,明明给孩子买了那么多书,可孩子真拿起来看一会儿,就得叫,问,作业写了吗,还有多少呀,还得多长时间呀?

孩子们被禁锢在课本和考试中,由于课本和考试的要求,追求标准答案,迷失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机械的重复,成了生活的主流,感受不到美也感受不到乐趣,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到早上……

上大学时,班级有个同学,几乎不学什么,每科都能抓补考(我们那时补考过就可以,不耽误别的事情),但他频繁出入图书馆,关于人文,历史,政治的书籍,厚厚的大本,几天就换一本,当时对于他,我只是旁观者,并不熟悉。因为一件事情,我和他有了交集,仅仅一次的聊天,让我记忆深刻,他说的一句话:你们看着我不学习,但是我脑袋不空!

我倒不赞成非得特立独行,这样的踏实,今天的孩子还能有多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课随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