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01-Zookeeper特性与节点数据类型详解
Step1: 配置JAVA环境,检验环境:
java -version
Step2: 下载解压 zookeeper
wget https://mirror.bit.edu.cn/apache/zookeeper/zookeeper-3.5.8/apache-zookeeper-3.5.8-bin.tar.gz
tar -zxvf apache-zookeeper-3.5.8-bin.tar.gz
cd apache-zookeeper-3.5.8-bin
Step3: 重命名配置文件 zoo_sample.cfg
cp zoo_sample.cfg zoo.cfg
Step4: 启动zookeeper
# 可以通过 bin/zkServer.sh 来查看都支持哪些参数
bin/zkServer.sh start conf/zoo.cfg
Step5: 检测是否启动成功
echo stat | nc 192.168.109.200 // 前提是配置文件中中讲 stat 四字命令设置了了白名单
如:
4lw.commands.whitelist=stat
Step6: 连接服务器
bin/zkCli.sh -server ip:port
输入命令 help 查看zookeeper所支持的所有命令: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80] help
ZooKeeper -server host:port cmd args
addauth scheme auth
close
config [-c] [-w] [-s]
connect host:port
create [-s] [-e] [-c] [-t ttl] path [data] [acl]
delete [-v version] path
deleteall path
delquota [-n|-b] path
get [-s] [-w] path
getAcl [-s] path
history
listquota path
ls [-s] [-w] [-R] path
ls2 path [watch]
printwatches on|off
quit
reconfig [-s] [-v version] [[-file path] | [-members serverID=host:port1:port2;port3[,...]*]] | [-add serverId=host:port1:port2;port3[,...]]* [-remove serverId[,...]*]
redo cmdno
removewatches path [-c|-d|-a] [-l]
rmr path
set [-s] [-v version] path data
setAcl [-s] [-v version] [-R] path acl
setquota -n|-b val path
stat [-w] path
sync path
create [-s] [-e] [-c] [-t ttl] path [data] [acl]
中括号为可选项,没有则默认创建持久化节点
-s: 顺序节点
-e: 临时节点
-c: 容器节点
-t: 可以给节点添加过期时间,默认禁用,需要通过系统参数启用
(-Dzookeeper.extendedTypesEnabled=true, znode.container.checkIntervalMs : (Java system property only) New in 3.5.1: The time interval in milliseconds for each check of candidate container and ttl nodes. Default is “60000”.)
创建节点:
create /test-node some-data
查看节点:
get /test-node
修改节点数据:
set /test-node some-data-changed
查看节点状态信息:
stat /test-node
Stat
查看节点状态信息同时查看数据
根据状态数据中的版本号有并发修改数据实现乐观锁的功能
比如: 客户端首先获取版本信息, get -s /node-test
/test-node 当前的数据版本是 1 , 这时客户端 用 set 命令修改数据的时候可以把版本号带上
如果在执行上面 set命令前, 有人修改了数据,zookeeper 会递增版本号, 这个时候,如果再用以前的版本号去修改,将会导致修改失败,报如下错误
创建子节点, 这里要注意,zookeeper是以节点组织数据的,没有相对路径这么一说,所以,所有的节点一定是以 / 开头。
create /test-node/test-sub-node
查看子节点信息,比如根节点下面的所有子节点, 加一个大写 R 可以查看递归子节点列表
ls /
创建临时节点
create -e /ephemeral data
create 后跟一个 -e 创建临时节点 , 临时节点不能创建子节点
创建序号节点,加参数 -s
create /seq-parent data // 创建父目录,单纯为了分类,非必须
create -s /seq-parent/ data // 创建顺序节点。顺序节点将再seq-parent 目录下面,顺序递增
创建临时顺序节点,其它增删查改和其他节点无异,不再贴图
create -s -e /ephemeral-node/前缀-
创建容器节点
create -c /container
容器节点主要用来容纳字节点,如果没有给其创建子节点,容器节点表现和持久化节点一样,如果给容器节点创建了子节点,后续又把子节点清空,容器节点也会被zookeeper删除。
针对节点的监听:一定事件触发,对应的注册立刻被移除,所以事件监听是一次性的
get -w /path // 注册监听的同时获取数据
stat -w /path // 对节点进行监听,且获取元数据信息
针对目录的监听,如下图,目录的变化,会触发事件,且一旦触发,对应的监听也会被移除,后续对节点的创建没有触发监听事件
在这里插入代码片
ls -R -w /path : -R 区分大小写,一定用大写
如下对/test 节点进行递归监听,但是每个目录下的目录监听也是一次性的,如第一次在/test 目录下创建节点时,触发监听事件,第二次则没有,同样,因为时递归的目录监听,所以在/test/sub0下进行节点创建时,触发事件,但是再次创建/test/sub0/subsub1节点时,没有触发事件。
Zookeeper事件类型:
Zookeeper 的ACL 权限控制,可以控制节点的读写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性,Zookeeper ACL 权限设置分为 3 部分组成,分别是:权限模式(Scheme)、授权对象(ID)、权限信息(Permission)。最终组成一条例如“schemepermission”格式的 ACL 请求信息。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 3 部分代表什么意思:
Scheme(权限模式):用来设置 ZooKeeper 服务器进行权限验证的方式。ZooKeeper 的权限验证方式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范围验证。所谓的范围验证就是说 ZooKeeper 可以针对一个 IP 或者一段 IP 地址授予某种权限。比如我们可以让一个 IP 地址为“ip:192.168.0.110”的机器对服务器上的某个数据节点具有写入的权限。或者也可以通过“ip:192.168.0.1/24”给一段 IP 地址的机器赋权。
另一种权限模式就是口令验证,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名密码的方式。在 ZooKeeper 中这种验证方式是 Digest 认证,而 Digest 这种认证方式首先在客户端传送“username:password”这种形式的权限表示符后,ZooKeeper 服务端会对密码 部分使用 SHA-1 和 BASE64 算法进行加密,以保证安全性。
还有一种Super权限模式, Super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 Digest 认证。具有 Super 权限的客户端可以对 ZooKeeper 上的任意数据节点进行任意操作。
授权对象(ID)
授权对象就是说我们要把权限赋予谁,而对应于 4 种不同的权限模式来说,如果我们选择采用 IP 方式,使用的授权对象可以是一个 IP 地址或 IP 地址段;而如果使用 Digest 或 Super 方式,则对应于一个用户名。如果是 World 模式,是授权系统中所有的用户。
权限信息(Permission)
权限就是指我们可以在数据节点上执行的操作种类,如下所示:在 ZooKeeper 中已经定义好的权限有 5 种:
数据节点(c: create)创建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在数据节点下创建子节点;
数据节点(w: wirte)更新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更新该数据节点;
数据节点(r: read)读取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读取该节点的内容以及子节点的列表信息;
数据节点(d: delete)删除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删除该数据节点的子节点;
数据节点(a: admin)管理者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对该数据节点体进行 ACL 权限设置。
命令:
getAcl:获取某个节点的acl权限信息
setAcl:设置某个节点的acl权限信息
addauth: 输入认证授权信息,相当于注册用户信息,注册时输入明文密码,zk将以密文的形式存储
可以通过系统参数zookeeper.skipACL=yes进行配置,默认是no,可以配置为true, 则配置过的ACL将不再进行权限检测
生成授权ID的两种方式:
a.代码生成ID:
@Test
public void generateSuperDigest() throws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
String sId = DigestAuthenticationProvider.generateDigest("gj:test");
System.out.println(sId);// gj:X/NSthOB0fD/OT6iilJ55WJVado=
}
b.在xshell 中生成
echo -n <user>:<password> | openssl dgst -binary -sha1 | openssl base64
设置ACL有两种方式
节点创建的同时设置ACL
create [-s] [-e] [-c] path [data] [acl]
create /zk-node datatest digest:gj:X/NSthOB0fD/OT6iilJ55WJVado=:cdrwa
或者用setAcl 设置
setAcl /zk-node digest:gj:X/NSthOB0fD/OT6iilJ55WJVado=:cdrwa
添加授权信息后,不能直接访问,直接访问将报如下异常
get /zk-node
异常信息:
org.apache.zookeeper.KeeperException$NoAuthException: KeeperErrorCode = NoAuth for /zk-node
访问前需要添加授权信息
addauth digest gj:test
get /zk-node
datatest
另一种授权模式: auth 明文授权
使用之前需要先
addauth digest username:password 注册用户信息,后续可以直接用明文授权
如:
addauth digest u100:p100
create /node-1 node1data auth:u100:p100:cdwra
这是u100用户授权信息会被zk保存,可以认为当前的授权用户为u100
get /node-1
node1data
IP授权模式:
setAcl /node-ip ip:192.168.109.128:cdwra
create /node-ip data ip:192.168.109.128:cdwra
多个指定IP可以通过逗号分隔, 如 setAcl /node-ip ip:IP1:rw,ip:IP2:a
Super 超级管理员模式
这是一种特殊的Digest模式, 在Super模式下超级管理员用户可以对Zookeeper上的节点进行任何的操作。
需要在启动了上通过JVM 系统参数开启:
DigestAuthenticationProvider中定义
-Dzookeeper.DigestAuthenticationProvider.superDigest=super:<base64encoded(SHA1(password))
Zookeeper数据的组织形式为一个类似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而这些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中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Zookeeper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小型数据库
内存中的数据:
public class DataTree {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DataNode> nodes =
new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DataNode>();
private final WatchManager dataWatches = new WatchManager();
private final WatchManager childWatches = new WatchManager();
DataNode 是Zookeeper存储节点数据的最小单位
public class DataNode implements Record {
byte data[];
Long acl;
public StatPersisted stat;
private Set<String> children = null;
事务日志
针对每一次客户端的事务操作,Zookeeper都会将他们记录到事务日志中,当然,Zookeeper也会将数据变更应用到内存数据库中。我们可以在zookeeper的主配置文件zoo.cfg 中配置内存中的数据持久化目录,也就是事务日志的存储路径 dataLogDir. 如果没有配置dataLogDir(非必填), 事务日志将存储到dataDir (必填项)目录,
zookeeper提供了格式化工具可以进行数据查看事务日志数据
org.apache.zookeeper.server.LogFormatter
java -classpath .:slf4j-api-1.7.25.jar:zookeeper-3.5.8.jar:zookeeper-jute-3.5.8.jar org.apache.zookeeper.server.LogFormatter /usr/local/zookeeper/apache-zookeeper-3.5.8-bin/data/version-2/log.1
从左到右分别记录了操作时间,客户端会话ID,CXID,ZXID,操作类型,节点路径,节点数据(用#+ascii 码表示),节点版本。
Zookeeper进行事务日志文件操作的时候会频繁进行磁盘IO操作,事务日志的不断追加写操作会触发底层磁盘IO为文件开辟新的磁盘块,即磁盘Seek。因此,为了提升磁盘IO的效率,Zookeeper在创建事务日志文件的时候就进行文件空间的预分配- 即在创建文件的时候,就向操作系统申请一块大一点的磁盘块。这个预分配的磁盘大小可以通过系统参数 zookeeper.preAllocSize 进行配置。
事务日志文件名为: log.<当时最大事务ID>,应为日志文件时顺序写入的,所以这个最大事务ID也将是整个事务日志文件中,最小的事务ID,日志满了即进行下一次事务日志文件的创建
数据快照
数据快照用于记录Zookeeper服务器上某一时刻的全量数据,并将其写入到指定的磁盘文件中。
可以通过配置snapCount配置每间隔事务请求个数,生成快照,数据存储在dataDir 指定的目录中,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查看快照数据( 为了避免集群中所有机器在同一时间进行快照,实际的快照生成时机为事务数达到 [snapCount/2 + 随机数(随机数范围为1 ~ snapCount/2 )] 个数时开始快照)
java -classpath .:slf4j-api-1.7.25.jar:zookeeper-3.5.8.jar:zookeeper-jute-3.5.8.jar org.apache.zookeeper.server.SnapshotFormatter /usr/local/zookeeper/apache-zookeeper-3.5.8-bin/data-dir/version-2/snapshot.0
快照事务日志文件名为: snapshot.<当时最大事务ID>,日志满了即进行下一次事务日志文件的创建
有了事务日志,为啥还要快照数据。
快照数据主要时为了快速恢复,事务日志文件是每次事务请求都会进行追加的操作,而快照是达到某种设定条件下的内存全量数据。所以通常快照数据是反应当时内存数据的状态。事务日志是更全面的数据,所以恢复数据的时候,可以先恢复快照数据,再通过增量恢复事务日志中的数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