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203]东征朝鲜 (2)—— 汉武帝之情绪治国

图片发自App

左将军荀彘攻破浿水守军,于是挺进到王险(今朝鲜平壤) 城下,包围了城西北。楼船将军杨仆也前往会师,驻军在城南。右渠坚守城池,数月未能攻下。

荀彘手下,都是燕、代士卒,强劲彪悍。杨仆手下的齐兵呢,就士气低落一些,他们之前打了败仗,尝到了败亡困辱的滋味,士卒们心有余悸,将领们则惭愧沮丧,他们包围右渠王的时候,总是带着议和的符节,随时希望讲和。那边厢荀彘猛烈攻击,这边厢杨仆且战且谈,朝鲜大臣们就私底下找杨仆约降。使者往来,还没有最后决定。荀彘数次与杨仆约定一起发动总攻,杨仆呢,等着朝鲜这边和议能成,不搭理荀彘。荀彘也向右渠派出使者,要他投降。但朝鲜不肯,要降,他们愿意向杨仆投降。于是汉军两位将领开始互相猜忌。荀彘因为觉得杨仆之前有打败仗的罪,如今与朝鲜私底下交好,但是朝鲜又并未投降,怀疑杨仆有反叛之计,只是还没有发动。

[点评]
汉军这次出征朝鲜,表面看两路大军,水陆俱进。实则人心不一,战和不定,相互猜忌,反倒难以达成目的。可见军心、将心、信心之重要!这是朝鲜势力太弱,且没有下定战斗到底的决心,也是战和举棋不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天子见两将围城的作为十分诡异,军事行动很长时间没有解决,于是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调查纠正,并授权公孙遂便宜从事。公孙遂抵达,荀彘说:“朝鲜早就应该攻下了,之所以没有攻下,是数次与杨仆约期会战,他都不约!”然后向西跟公孙遂讲了整个过程和他的看法,说:“如果今天不把杨仆拿下,以后恐怕成为大患!”公孙遂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以天子符节召杨仆入荀彘部队大营议事。杨仆一来,公孙遂就下了荀彘麾下士兵将杨仆逮捕,兼并了杨仆的部队。

公孙遂将决定奏报天子。天子下令诛杀公孙遂。

[点评]
汉武帝既然授予公孙遂临机处事之权,为什么又在他汇报自己行动的情况下诛杀公孙遂,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况且,公孙遂只是逮捕杨仆,并没有造成实际恶果?! 

荀彘合并两军,即刻全力攻击。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唊一起密谋说:“之前我们希望向楼船将军投降,如今楼船被抓起来了。左将军独掌兵权,军情越来越紧急,恐怕我们坚持不住,右渠王又不肯投降。”阴、唊、路人都逃亡降汉,路人死在路上。 到了夏天,尼谿参派人杀了右渠王来降。王险城仍然没有攻下,因为右渠王手下大臣成己又反了,攻击汉朝官吏。荀彘派右渠的儿子卫长、路人的儿子路最晓谕百姓,诛杀成己。

于是朝鲜平定,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皇上封尼谿参为澅清侯,韩阴为萩苴侯,王唊为平州侯,卫长为几侯,路最以父亲之死,且有大功,为涅阳侯。

皇上征召左将军荀彘到京师,指控他争抢功劳,嫉妒同僚,给公孙遂出阴谋诡计,抓了杨仆,以此罪名,将荀彘斩首弃市。楼船将军杨仆,也因为率军先到了列口,应该等待荀彘到达,再一起发动攻击,而杨仆擅自先行进攻,导致寡不敌众,给部队造成巨大损失,论罪当诛,免死,缴纳赎金,贬为庶人。

[点评]
朝鲜之战自始至终都是一笔“糊涂账”,有功之将功成被诛,调停处置的公孙遂也被诛,屡有战功,今次失误的杨仆被贬为庶民。
柏杨先生评论说:
刘彻处理这场战事的方式,显出一个长期统治者的乖张性格。远征朝鲜,派出两路大军,却不设一个统帅,当然导致争端。杨仆犯错最多,单独挑战,吃了败仗,吓破了胆之后,又企图以和平手段包揽全局。最严重的是,约定攻击日期,友军发动,他却坐山观虎斗。
从史料上,看不出荀彘有什么不对,他的怀疑是正常的,即使以逮捕杨仆而言,是他的建议,但是决策权在公孙遂,与他何干?万里之外灭国而还,血汗功劳都在,何至于绑缚到街市斩首? 荀彘的冤狱是一个分水岭,刘彻的智力开始走下坡,以后越来越昏庸凶暴,只凭自己一时高兴或者不高兴,完全受自己情绪控制,被左右亲信小人物拨弄于手心之上,所以接着杀宰相,杀妻子,杀亲生儿子,夺取汗血马,一团黑暗血腥,除非他死,黑暗血腥不止。
华杉先生评论说:
存天理,灭人欲,作为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自己任情任性的欲望,不能按自己的喜怒好恶行事。汉武帝掌权日久之后,已经完全任由自己的情绪驱使,为所欲为。君王任性,则天下恐惧。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首要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皇上完全凭自己的喜怒好恶,生杀予夺,那天下人就无所适从。汉文帝喜欢邓通,就要他富甲天下,就赐他铜山,让他拥有私家央行,直接发行货币。荀彘惹汉武帝不高兴,他就不管你天大功劳,反正“朕不满意”,就要斩首弃市。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现在看老板们一怒之下,当场炒人鱿鱼,或者发微博微信,说某某某违背公司价值观,必须开除。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实际上不过是伸展自己的情绪和虚荣,不是老板威武,是小人得志。
王者建中和之极,致中和,就是领导者的修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203]东征朝鲜 (2)—— 汉武帝之情绪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