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打分”这一换包装的“容貌焦虑”出现,或许很多人都是元凶

  最近,某网购平台出现含有字眼“容貌评分”、“外貌评分”、“颜值打分”等的商品出售,具体方式是通过从1-10分评价一个人的外貌以及加上所谓的外貌细节评价,吸引了众多人购买。从平台的购物数据上,平均一件“打分”商品,购买量超过1万以上,甚至有许多同类型的商品,购买量超过了10万+。

  这种“打分”商品仅仅使用一个数字以及所谓的外贸细节评语而得到众人追捧,究竟是为什么?其实不难发现,所谓的“颜值打分”,其实就是一个换了包装的、数字化的“容貌焦虑”。购买了“颜值打分”商品的人们,得到了高分数的人们,在商品评价上展现自己所得到的分数,或者在其他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得到的分数。然而有人购买这类型商品后得到了较低的分数会陷入不安感,产生“我是不是长得不好看”等充满悲观的想法,从而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容貌焦虑”。“颜值打分”这一换包装的“容貌焦虑”出现,或许很多人都是元凶。

  “容貌焦虑”,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这一个词,我们并不陌生,而且与我们并行着。从整容医美行业的迅速发展、年初的“无效化妆”概念、“精灵耳”到最近的“颜值打分”,不过都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的“容貌焦虑”罢了。

  其实不然,“颜值打分”问题重重。首先,从发起者看,该商品的颜值打分并不具有权威性,他们的评分发起更倾向于个人主观审美、单一审美评分。这种纯靠个人的审美评价他人外貌的方式,过分偏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本来就有限,使用仅有的知识去评价,并不能服众。年年举办的“香港小姐”都会有人提出异议,更何况这种并不具有权威性的“颜值打分”。其次,从购买者看,从一个数字中获得对于容貌的安全感、幸福感并不现实,内心建立不起自信,即使得到的高评分也是一时的。得到的高评分或许在一时内缓解焦虑,但人外有人,总会有人拥有更高的评分,这时候的“容貌焦虑”又产生。所以说“颜值打分”并不现实。再者,从平台看,该网购平台对该商品的发布并没有审核,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容貌焦虑”新一轮的风暴,任由其肆意发展。在大数据时代里,人人皆透明,口中阐述“容貌焦虑”,下一秒网购平台推荐“颜值打分”,点进去浏览购买。商家得到新的流量,又能够继续发布,这种“滚雪球”的恶性循环,平台不加以管控审核,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容貌焦虑”的风气,这个“唯颜值论”的火苗,只会越来越旺盛。

  “颜值打分”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不攻自破的商品,但为何许多人仍然供奉着?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归结到底,“不自信”三字。在“唯颜值论”的大风气环境下,外貌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貌似乎是张通行卡,长得好、长得漂亮的人总是能得到特殊的待遇,甚至在找工作都能够有优待。如若助长这种“唯颜值论”的风气继续燃烧,人人都摒弃内在,只追求单纯的外表上的美丽,“表里不一”,那么人们只会成为一个没有大脑的美丽废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颜值打分”这一换包装的“容貌焦虑”出现,或许很多人都是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