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98】很难给出答案的提问

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7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今译】: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又问。孔子说:“由啊!可以将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治理非常好,但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仁德。”“那冉求呢?”孔子说:“冉求啊!他可以担任一个拥有千室之邑、百乘战车之城的大总管,他的仁徳我也不知道。”“那公西华怎样呢?”孔子说:“公西华啊!他可以束带庄重,立于朝堂之上,担任应对宾客的职责,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仁徳。”论语学记  第98篇

【学记】:孟武伯向孔子询问仁德的事情,并列举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个人,孔子并没有就此问题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回复。反而对这三个学生的才能做了很细致的评价,通篇《论语》夫子表扬弟子的言论不少,涉及到“仁”的就颜回一个人,并且也没有完全表明颜回已经具备仁德,只说“三月不违仁。”意思就是说颜回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保持不违背仁道的状态。

 夫子在此只谈三人的才能而不谈仁德,说明了仁德与才能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宋朝的岳飞和秦桧两人都是饱学之士,但为什么一个成为了爱国英雄,万代楷模。另一个却成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恶人。

 夫子在此只谈三人的才能而不谈仁德,说明了仁德的不可窥见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单从这个“仁”字就很难用其他文字准确的诠释出来,如果说“仁”是“爱人”的话,那么“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归仁”就可以翻译成“天下归于爱人”,再讲“三月不违仁”的“违仁”变成“三个月不违背爱人”,如此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仁”不只具备某一个特征,就此而言,“仁”应该是全面的,包涵人性最高修为的一种境界,非语言文字就能表述的清楚,恐怕只有仁者才能见仁了。如果当时孟武伯问夫子“夫子仁乎!”孔子也许会谦虚的说“不知也。”

 夫子在此只谈三人的才能而不谈仁德,说明了儒学教育的全面性。孔子说子路能治理好比较大的国家,冉有能担任一个大家庭的总管,公西华能成为外交家。三个人同为一个老师,才能却不尽相同,按照现在的分法,他们三人应当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专科学习才行。但那时候老师完全是根据他们各自的习性和喜好来引导教化的。孔门之教,无论学习任何专业,都以仁德为最高准则,这是现代教育所缺乏的。

【感悟】: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无关,但有德行的人才能走的更远,《易经》说“厚德载物”

【注释】:才与仁不可同语,仁者本也,才者末也。才可尽显于外,仁于内不能全现。夫子慎言“仁”而论才,非夫子重才,实乃儒门重仁,故不以仁论人者也。

夫子论三子

慎言不知仁

三子能治世

仁徳必有处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其事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

公西华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古人平居则绥带,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紧。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

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徳,孔子特举为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徳为归趋,人求全徳,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徳,然已知各有专长。

《论语讲要》:《论学小记》说:“夫仁者至重而至难者也。故曰仁以为己任,任之重也。死而后已,道之远也。如自以为及之,未死而先已,圣人之所不许也。故有人之仁于夫子者,则皆曰未知。盖曰吾未知及焉否也。”

《论语恒解》:子不为尽言,子乃言其才之可用,而仁之不易言明矣。

《论语正义》:孔安国曰:“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

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子贡历言仲由、冉有,公西华亦知行,文子以为以诸侯之相。与此章所论相合。

言夫行怒以终其身,死而后已,不自以为及者也。故有问人之仁于夫子者,则皆曰“未知”,盖曰吾未知其及焉否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98】很难给出答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