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翻看着两年前写的,那年,我16岁。
没有电脑,没有任何写作技巧的概念,仅凭一部手机与随心的内心完成所有文字的撰写与图片的排版编排。现在回看甚至觉得当时的排版比现在更走心,也许是当时自己的“闲情逸致”足够丰富,又或者是当时自己对新鲜事物的热度足够持续。
当时的文章由我当时在校园的故事经历所拼凑而成,但比故事经历占比更大的是我当时“承载忧愁的哀绪与抱怨性质的语言”。
我用大量漫无边际的语言描绘着我哀愁的情绪,我用数不胜数的语言,为自己在文章中进行淋漓尽致的抱怨带来机会。
两年前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都感到如释重负:
因为心中的心结通过语言文字书面化的方式得到化解。
现在的我并没有资格去批判当时的自己的对错与否,因为那,便是当时的我需要的成长方式。
任何一种成长中的经历与选择都不该得到批判。无论是我,或是屏幕前的你。
倘若当时没有那些文字支撑着当时的自己,我也不足以从我的16岁走到今天。
“成长过程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意义”,我始终坚信着这句话。
每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写过日记,从小学老师硬性要求的:每日日记,到初中老师要求的:每周日记,还有高中阶段那些我们用来排解自己考试压力的:个人日记,甚至到了大学与职场,每个人更是无法脱离”个人日记“。
两年前的于我而言就像是自己个人日记中的一部分,那些用大脑无法排解的心情,那些生活中琐碎温暖的瞬间,都可以通过日记所呈现。
但我逐渐开始觉得:
日记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属于个人的情绪产物,快乐的自己铭记,痛苦的自己化解,公开发表,虽然也会是一种分享,但对于读者而言更会是一种情绪的负担。
当今社会,忙碌是每个人的常态,我们早已无暇顾及他人的喜怒哀乐。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变得敏感不堪,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被网络的言语所影响心情。
这也是我们越来越不喜欢在网络表露自己心情与逐渐厌倦网络中所传播的负能量的原因。
正因为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已经足够艰难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真正所寻觅的,更多的是一种正面的引导与能够影响自己的“正能量”。
每个人都无法再否定自己渴望能够“被拯救”,能够被他人的正面引导,从而走出自己个人情绪的深渊。
当时日记中的自己,实质就是在分享自己的哀愁与痛苦 ,扩散着自己的负能量,这是一件另我感到惭愧的事情。
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两年前的文章在当时竟也能够为为数不多的人带来内心的感触,每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前行,都或多或少会遇到感化自己的感触点。哪怕当下的我已经没有耐心再逐字逐句读完过去的那些文章,但依旧认为当初的自己足够幸运,能够成为当初那些人内心众多”感触点“中的一个。
只是无论如何,这一次,我都必须与过去的那个自己告别。我无法再忍受自己继续用自己挚爱的文字为媒介来呈现出负能量的媒介反之来吞噬着自己。
但同时我也发自内心地佩服当时的自己:轻易戒掉药物,成为了医生口中”不吃药永远好不了“的奇迹;带着一颗与正常相悖的内心,主动去成为一个正常人直到最后真的成为了一个正常人;对生活观察入微,任何细碎的生活琐事都能进行洋洋洒洒的描写。
并且当时的自己具有当下的我并不完备的品质:勇敢、乐于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过去那些文章,让当下的我能够通过文字这种媒介,让自己对于过去”有迹可循“,也正是那些文章,让我意识到当下的我是那样强烈地厌倦那些曾被表露出来的无边无涯的负能量。
这是一个容不得负能量的时代,但比起时代
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容不得自己将负能量再二次传播的自己。
接纳喜怒哀乐乃生活常态,我想18岁的自己能够用文字诠释出属于自己的全新定义,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再见了,那个两年前初入的自己,关于勇敢,关于尝试,关于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关于写作的梦想,曾经的你所拥有的,当下的我只会更加努力地去延续。
那些现实生活不会教会我的事,正源于那个我即将要告别的过去:
她教会我的,是任何一种成长中的经历与选择都不该得到批判;他教会我的,是成长过程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意义;她教会我的,是全力以赴化解自己的负能量,成为自己正能量的创造者。
她教会我的还是――勇敢地去尝试,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