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那一年

      高中那会儿,我们每个年级有一千多号人,一般分为24个班,其中23班称为理科实验1班,24班称为理科实验2班(还有文科两个实验班,这里只提到理科,是因为我读的那个学校以理科为强,文科理科强弱与否,以历年考上全国闻名大学的考生人数来定,而我们学校以往几乎都是理科生多于文科生,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年我那一届被看好的理科生都在高考中栽跟斗了,反而文科生厉害得很),每个年级都有4个实验班,全校最好的老师和资源都以实验班优先。实验班,即拿来做实验的班,教学方法最先改革和试行的班,当然,这对其他学生有失公允,不过在资源不能普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下,这也是无可厚非。中国喜欢搞试行,小到“试行学校”,大到“试行城市”。进实验班唯一标准,即全级成排名前100名即可,在高一的时候有一次全级分班考试,根据成绩进入不同的班级。

      我没有自夸的意思,高一那一次分班考试,我无论是进理科实验班还是进文科实验班都还有选择的余地,理科全级前47名,文科全级前35名。

      那晚,在教室里,所有人都拿到附有自己排名的成绩表后,没人因此而沮丧着脸,因为这是公平的考试,即使成绩不如人意,似乎大家都没有怨言。所以当班主任留下一句“你们自行选择,晚自习结束前告诉我”就走后,大家便沸沸扬扬地和前后桌讨论起来。我看着手里的成绩表,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喜欢理科还是文科,最后的结论是,都不喜欢。我叹了一口气,望着窗外天空中盛开的烟火,映照着夜幕下纹丝不动的高楼。

    曾经同桌过的一位女生(当然也是暗恋的对象),揣着自己的成绩表过来问我是选择理科还是文科,成绩表上有排名的那一面朝向她自己,仿佛是因为淑女的矜持,没让我看到。对于她的询问,我当然很高兴,不过她的询问没有我想象的意思,很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心,可惜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点。我没有把心里的喜悦表现出来,只是平静地坦白自己的成绩和排名,并且随口附和倾向于理科。

      她挤挤眼角,毫无征兆地笑嘻嘻起来:“说不准我们可能又会在同一个班哦。”随后她又转向别人,问同样的问题。

      “那就好,那太好了”剩下我一个人后我在心里说到。

      后来,果不其然,我们分到同一个班。后面的学习,越来越枯燥。而我的成绩每况愈下,到了高三,在班级里的成绩排名上,我的名字从下往上数比从上往下数更容易找到了,班主任找我谈过几次话,内容大概是,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稳定军心,不要放弃。班上的人也都很明事理,没对我这个拖后腿的说什么,我也感恩在心,尽力而为,可惜总差强人意,最后我只管听之任之,听天由命,如果落榜,大不了回家卖水果!

    七月份下旬,正是台风席卷的季节。我到学校拿大学录取通知书,顺便逛了学校一圈,在一个角落里看到高考光荣榜,我的照片被贴在上面,当年的高考,理科确实有点让人失望,连我都被拿来在上面滥竽充数, 我感到不好意思,只好大致扫了一眼大家都去了什么学校便匆匆离开,由于整个暑假无所事事,我曾信誓旦旦地许下读完5本小说的豪言壮语,结果……结果我到了别人介绍的一处地方打暑假工,小说也只读完3本。

      总的来说,我这个人没有持之以恒的中华传统美德。身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一名年轻人,我算不了合格。明明大家为了生活为了前途为了工作那么拼命,我却如一只一动不动的树懒般对眼前的境况那么不屑一顾。

    我对很多事的看法,一度达到偏激的地步。我曾经很狂躁,尽管我在努力保持心境的平和。我尽量对所有事都视而不见,都置身事外。当然,也不与人交情深厚。这样,势必在背后有很多议论的声音,我充耳不闻而已,反正我只是路过他们的人生,无论他们对我评价如何,这对我有何相干?有人劝我,起码要在意一下名声,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是无言以对,人活得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意的东西太多。最后我决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对于自己的人生,自己是作者,而不是读者,何必用别人的眼光,来决定自己人生的好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岁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