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加好友一起讨论
第二版架构新教材里新增加内容,对应第10章,新增的内容是关于架构的演化和维护阶段,偏理论多,而且不像架构风格、质量属性那块容易出题。个人认为会出几个选择题,甚至到案例题中有内容涉及。
软件架构一般会经历初始设计、实际使用、修改完善和退化弃用的过程,其中修改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软件架构的演化和维护过程,演化和维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软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纠错性修改和完善性修改等。软件架构的演化和维护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通过演化和维护,软件架构逐步得到完善,以满足用户需求。
软件架构的演化就是软件整体结构的演化,演化过程涵盖软件架构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软件架构需求的获取、软件架构建模、软件架构文档、软件架构实现以及软件架构维护等阶段。
软件架构演化的重要性体:
软件架构的演化能降低软件演化的成本的原因:
软件架构的定义包含组件、连接件、约束三大要素,这类软件架构演化主要关注的就是这三者之间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
假设软件架构对应到具体的架构风格或模式,我们就可以讨论演化的各种具体操作了。面向对象软件架构,结合UML顺序图来进一步讨论各种演化操作。
在顺序图中,组件的实体为对象。组件本身包含了众多的属性,如接口、类型、语义等,这些属性的演化是对象自身的演化,对于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并无影响。因此,会对架构设计的动态行为产生影响的演化只包括AddObject(AO)和DeleteObject(DO)两种。
消息是顺序图中的核心元素,包含了名称、源对象、目标对象、时序等信息。消息演化是将消息演化分为AddMessage(AM)、DeleteMessage(DM)、SwapMessageOrder(SMO)、OverturnMessage(OM)、ChangeMessageModule(CMM)5种。
复合片段演化是对象交互关系的控制流描述,表示可能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交互,与消息同属于连接件范畴。复合片段的演化分为AddFragment(AF)、DeleteFragment(DF)、FragmentTypeChange(FTC)和FragmentConditionChange(FCC)。
约束演化是直接对约束信息进行添加和删除。
3种典型的分类方法:
软件架构演化时期:
- 设计时演化
- 运行前演化
- 有限制运行时演化
- 运行时演化
软件架构静态演化主要是在设计时演化以及运行前演化。与此相对应的维护方法有3类: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
软件的静态演化一般包括如下5个步骤:
架构演化的可维护性度量基于组件图表示的软件架构。
架构演化的可靠性评估基于用例图、部署图和顺序图。
动态演化是在系统运行期间的演化,需要在不停止系统功能的情况下完成演化,较之静态演化更加困难。
架构的动态演化主要来自两类需求:
软件的动态性分为3个级别:
根据所修改的内容不同,软件的动态演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实现软件架构动态演化的技术主要有两种:
采用动态软件架构(DSA):DSA是指在运行时刻会发生变化的系统框架结构,允许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框架结构的动态演化实现对架构的修改。
DSA实施动态演化大体遵循以下4 步:①捕捉并分析需求变化;②获取或生成体系结构演化策略;③根据步骤2得到的演化策略,选择适当的演化策略并实施演化;④演化后的评估与检测。
进行动态重配置(DR):DR从组件和连接件的配置入手,允许在运行过程中增删组件,增删连接件,修改连接关系等操作。主要是指在软件部署之后对配置信息的修改,常常被用于系统动态升级时需要进行的配置信息修改。
动态重配置可能涉及的修改有:①简单任务的相关实现修改;②工作流实例任务的添加和删除;③组合任务流程中的个体修改;④任务输入来源的添加和删除;⑤任务输入来源的优先级修改;⑥组合任务输出目标的添加和删除;⑦组合任务输出目标的优先级修改等。
动态重配置模式:主从模式、中央控制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分布式控制模式。
演化成本控制原则
演化成本要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演化成本要明显小于重新开发成本。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的成本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以及用户是否可接受。
进度可控原则
架构演化要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也就是时间成本可控。
根据该原则可以规划每个演化过程的任务量;体现一种迭代、递增(持续演化)的演化思想。
风险可控原则
架构演化过程中的经济风险、时间风险、人力风险、技术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必须在可控范围内。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过程中各种风险是否易于控制。
主体维持原则
保证软件系统主体行为稳定。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是否导致系统主体行为不稳定。
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
架构演化要遵循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使得演化之后的软件系统整体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用于判断系统整体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优。
平滑演化原则
在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里,软件的演化速率趋于稳定,如相邻版本的更新率相对固定。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剧烈架构演化。
目标一致原则
架构演化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要一致。
用于判断每个演化过程是否达到阶段目标,所有演化过程结束是否能达到最终目标。
模块独立演化原则
软件中各模块(相同制品的模块,如Java的某个类或包)自身的演化最好相互独立,或者至少保证对其他模块的影响比较小或影响范围比较小。
用于判断每个模块自身的演化是否相互独立。
影响可控原则
软件中一个模块如果发生变更,其给其他模块带来的影响要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是影响范围可预测。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对某个模块的修改导致大量其他修改的情况。
复杂性可控原则
架构演化必须要控制架构的复杂性,从而进一步保障软件的复杂性在可控范围内。
用于判断演化之后的架构是否易维护、易扩展、易分析、易测试等。
有利于重构原则
架构演化要遵循有利于重构原则,使得演化之后的软件架构更便于重构。
用于判断架构易重构性是否得到提高。
有利于重用原则
架构演化最好能维持,甚至提高整体架构的可重用性。
用于判断整体架构可重用性是否遭到破坏。
设计原则遵从性原则
架构演化最好不能与架构设计原则冲突。
用于判断架构设计原则是否遭到破坏(架构设计原则是好的设计经验总结,要保障其得到充分使用)。
适应新技术原则
软件要独立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够让软件运行于不同平台。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是否存在对某种技术依赖过强的情况。
环境适应性原则
架构演化后的软件版本能够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用于判断架构在不同环境下是否仍然可使用,或者容易进行环境配置。
标准侬从性原则
架构演化不会违背相关质量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是否具有规范性,是否有章可循;而不是胡乱或随意地演化。
质量向好原则
通过演化使得所关注的某个质量指标或某些质量指标的综合效果变得更好或者更满意,例如可靠性提高了。
用于判断架构演化是否导致某些质量指标变得很差。
适应新需求原则
架构演化要很容易适应新的需求变更;架构演化不能降低原有架构适应新需求的能力;架构演化最好可以提高适应新需求的能力。
用于判断演化之后的架构是否降低了架构适应新需求的能力。
根据演化过程是否已知可将评估过程分为:演化过程已知的评估和演化过程未知的评估。
演化过程己知的评估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架构演化过程进行度量,比较架构内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外部质量属性上的变化,对该演化过程中相关质量属性进行评估。
基于度量的架构演化评估方法,其基本思路在于通过对演化前后的软件架构进行度量,比较架构内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外部质量属性上的变化。具体包括:架构修改影响分析、监控演化过程、分析关键演化过程。
当演化过程未知时,我们无法像演化过程已知时那样追踪架构在演化过程中的每一步变化,只能根据架构演化前后的度量结果逆向推测出架构发生了哪些改变,并分析这些改变与架构相关质量属性的关联关系。
解决庞大用户访问,海量数据和高并发问题
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等所有资源都在一台服务器上。
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应用和数据分离后整个网站使用3台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这3台服务器对硬件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
缓存可以分为两种:缓存在应用服务器上的本地缓存和缓存在专门的分布式缓存服务器上的远程缓存。
系统演变到这里,将会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相关负载均衡问题,可以参考:案例分析 - 架构设计<Web架构>中的负载均衡和session有无状态的等相关技术。
改善数据库负载压力,可以实现数据库读写分离。
应用服务器在写数据的时候,访问主数据库,主数据库通过主从复制机制将数据更新同步到从数据库,这样当应用服务器读数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从数据库获得数据。为了便于应用程序访问读写分离后的数据库,通常在应用服务器端使用专门的数据访问模块,使数据库读写分离对应用透明。
相关主从复制问题,可以参考:案例分析 - 数据库设计中的数据库主从复制等相关技术。
由于区域的差别使得网络环境异常复杂,不同地区的用户访问网站时,速度差别也极大。网站需要加速网站访问速度。主要手段有使用CDN和反向代理。 CDN和反向代理的基本原理都是缓存。
CDN部署在网络提供商的机房,使用户在请求网站服务时,可以从距离自己最近的网络提供商机房获取数据。
反向代理则部署在网站的中心机房,当用户请求到达中心机房后,首先访问的服务器是反向代理服务器,如果反向代理服务器中缓存着用户请求的资源,就将其直接返回给用户。
使用CDN和反向代理的目的都是尽早返回数据给用户,一方面加快用户访问速度,另一方面也减轻后端服务器的负载压力。
数据库经过读写分离后,从一台服务器拆分成两台服务器,但是随着网站业务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需求,这时需要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文件系统也一样,需要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
随着网站业务越来越复杂,对数据存储和检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网站需要采用一些非关系数据库技术如NoSQL和非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
相关NoSQL问题,可以参考:案例分析 - 数据库设计中的NoSQL和Redis等相关技术。
大型网站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通过使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将整个网站业务分成不同的产品线。如大型购物交易网站都会将首页、商铺、订单、买家、卖家等拆分成不同的产品线,分归不同的业务团队负责。
具体到技术上,也会根据产品线划分,将一个网站拆分成许多不同的应用,每个应用独立部署。应用之间可以通过一个超链接建立关系(在首页上的导航链接每个都指向不同的应用地址),也可以通过消息队列进行数据分发,当然最多的还是通过访问同一个数据存储系统来构成一个关联的完整系统。
大型网站的架构演化到这里,基本上大多数的技术问题都得以解决,诸如跨数据中心的实时数据同步和具体网站业务相关的问题也都可以通过组合改进现有技术架构解决。
软件架构维护过程一般分为:架构知识管理、架构修改管理和架构版本管理。
软件架构知识管理是对架构设计中所隐含的决策来源进行文档化表示,进而在架构维护过程中帮助维护人员对架构的修改进行完善的考虑,并能够为其他软件架构的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架构知识的定义:架构知识 = 架构设计+架构设计决策,即需要说明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采用此种架构的原因。
架构知识管理侧重于软件开发和实现过程所涉及的架构静态演化,从架构文档等信息来源中捕捉架构知识,进而提供架构的质量属性及其设计依据以进行记录和评价。
在软件架构修改管理中,一个主要的做法就是建立一个隔离区域保障该区域中任何修改对其他部分的影响比较小,甚至没有影响。需要明确修改规则、修改类型,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副作用等。
软件架构版本管理为软件架构演化的版本演化控制、使用和评价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架构演化量化度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