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明灯,《至暗时刻》简评

1940年5月8日,挪威沦陷后,德国开始闪电战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阴暗的议会大厅,首相张伯伦歪坐在椅子上,听着工党党首对自己的种种职责。实施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在战时特殊时期被视作了不负责任与无能,议会成员逼着他让出位子,下台已成定局。

继位候选者有两人,一位是担当要职、年轻有为的哈利法克斯伯爵(halifax),而另一位,政绩一般、时任海军大臣,穿着花睡衣、喝着波利酒出场的就是本片的主角—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

(电影根据史实,无剧透成分)

1940年,德军纳粹越过了马奇诺防线,包抄到英法联军的后方,联军撤退到了敦刻尔克,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这也是另一部电影《敦刻尔克》,诺兰导演为我们展现出的情形。那么,40万联军在海岸线上艰难求生,他们的领袖、那些大人物这时在做什么?这也就是《至暗时刻》里要说的事情。

(大撤退示意图)


话接前言,英国国内工党、保守党内斗,保守党内部分歧也不小,纳粹的利刃已然架在了脖子上,而接下这些烂摊子的就是丘吉尔,为什么是丘吉尔,用电影原话说“因为他名声不好,在内阁里毫无威望,没有人会听他指挥。”,与其说是主动任选,不是说是在当时状况下,保守党“主和派”与犹豫的乔治六世选出的一个替代品和摆设。

尽管丘吉尔是主战派,决定于纳粹抗争到底,但是电影中展现出的现实往往残酷,任职第二天,上议院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讲过后,前首相张伯伦收起了手帕,两党人士鸦雀无声,一是还抱着讲和的希望,二是对战争毫无底气。

但是,他是明白的,无论是自己的现状、还是他人的目光,但他所想的只有让英国能够成功摆脱纳粹的侵略,捍卫自己的和平,如果说《敦刻尔克》讲的是生命的赞歌,那本片讲的就是伟人怎样成为了伟人,补全了这段历史。

电影中段,四处奔波鼓舞人们的丘吉尔,是盲目而且狂怒的,一腔热血的与法国代表交谈,忽视了形式,被人背后骂神经病。盲目的让加莱4000兵力牵制数以万计的德军,面对保守派的不断求和与逼宫,让孤身奋战的他,愤怒而无奈。

平静下来的他又是无助而脆弱的,战时内阁与皇帝的不支持,加深了他的脆弱与焦躁,他开始一天三瓶酒、雪茄也是一根接着一根,只有被夫人骂才停的下来。独自在厕所用电话偷偷给美国总统连线,请求军舰、飞机对敦刻尔克的救援,收到的是富兰克林的双重婉拒,以及开玩笑般的解决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我个人在内,大家会怎么做呢?在他身上也能看到陷入困境的自己,无路可走、怕担责任、开始产生求和的幻想、像个糟老头一般。但上天并没有抛弃他,影片中国王乔治六世以及无意间的“V”手势鼓舞了他。

他找到了拉姆齐上将,集合民船,计划“发电机作战”;亲自接触了决不妥协、决不投降的英国民众;亲自去下议院见了绝不和谈的各位下议院代表。受到鼓舞的他变得刚毅而果断,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画面一转,1940年5月28日,丘吉尔在议员,发表了世人皆知的、振奋人心的演讲。

"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有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电影的最后,丘吉尔以381票对0票,获得了议员以及民众的支持,最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大撤退保留了绝大部分的兵力生源,为之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电影作为传记片,本身剧情流畅与焦点很统一,为了描述英国内部的种种事情,对于战斗的叙述只有短短几秒的镜头,对于国内的变化用了下方的两组镜头对比,也可以看出电影并不是要展现多么宏大、多么残酷的战场场面,而是细致的激励下来伟人丘吉尔的伟大时刻,也还原了这位伟人的盲目、怒火、脆弱与进退两难,犹如一盏昏暗的灯火,整个世界都在昏暗当中,但他仍在顽强的燃烧着,有网友点评说,至暗之时的灯火也就是人类希望的象征,确实没错。

虚伪的安宁


 真实的恐慌

电影内的细节与人物刻画之细致,可能用文字表达不出来,需要亲自观影才能明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人丘吉尔形象的演员就是加里·奥德曼,表演出的醉酒微醺的语调,沙哑的嗓音、年迈的那种老态龙钟,他为了表演付出了太多,上映后,网络与媒体就有了让他成为2018奥斯卡影帝的呼声,当然了如果你关注奥斯卡颁奖仪式,也就知道结果,群众的呼声应验了。


演员的扮演

图源来自个人观影,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暗中的明灯,《至暗时刻》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