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余震》:“两难”天花板

《唐山大地震》剧照

河北唐山,因为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声名在外。张翎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震憾心灵的故事。自从看了冯小刚的电影和姚晓峰的电视剧,有处细节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地震后小登(姐姐)和小达(弟弟)被压在水泥板下,当救援人员跟妈妈李元妮说只能救一个时,元妮被逼着回答选择救谁。电影和电视剧里的台词,明显不一样,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特地把《余震》这本书找来阅读,发现电视剧跟原著是一样的,电影则不同。

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当天崩地裂,可怜的方登和方达被压在水泥板下,救援队伍到达,哭泣的妈妈恳求他们救救自己的儿女,救援人员发现,同一块水泥板的两头,分别压着姐姐和弟弟,只能抬起一头,若起一头必压一头,也就是:救活一个,必会弄死一个。救援人员要李元妮马上决定:救哪一个?天哪,这是多么恐怖的“两难”,一个妈妈,面对一双濒临危难的儿女,自己要马上作选择,作决定,存活一个,放弃一个,这太撕心裂肺了!这比“妈妈和媳妇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的两难更加百倍折磨——这是“两难”的天花板。妈妈最后无奈地说......

电影中:妈妈说,救弟弟!

电视里:妈妈说,救小达!

原著:妈妈说,小......达。

看出有什么不同了吗?

不知电影中的台词是编剧苏小卫想的还是有冯小刚指导的,这个改编改得很好,为什么呢?

无论是原著还是影视,当李元妮说出小达或弟弟,奄奄一息的姐姐方登听到了,对她来讲,幼小的心灵,像被铁锤重击,心里想,妈妈要了方达,要了弟弟,她把我给杀死了。当然,在文学作品里,她最后死里逃生,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假的两难。但对于方登来说,一生对妈妈充满了怨恨,因为在生死存亡的那刻,她要了“小达”而不是“小登”,名字如此强烈而刻骨铭心,她永远无法原谅母亲。

电影中的这个细节处理却更有人性,它在电影最后得到了解释。

这里面有灵魂的通透。

三十年后,当小登发现母亲其实没有一刻忘记过她,从失去小登的那天起,元妮便如行尸走肉,她将女儿喜欢的东西将供奉自己的灵魂一样一直供奉着。小登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她释然了,这时候,她开始理解当初母亲在面临“两难”天花板时做的选择:救弟弟。这句话仿佛是当时妈妈对自己说的,你是姐姐,你跟妈妈一起,救弟弟吧,救比你更小的,比你更弱的。这时候,磨难中的姐姐小登被摆在了跟母亲一样的位置,作为长者和强者,一起救比我们更弱小的。作为要照顾别人的角色,我如果在当时,也要救弟弟,因为我是姐姐,我有天赋的使命保护弟弟,“弟弟”这句台词,不是代表小达,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需要被人保护的称谓,无须怨恨了,姐姐救弟弟是使命,也是责任,况且,被救活的弟弟,如此地懂事。

一切便释然了。

将台词改成称谓而不是名字,便将艺术作品升华到了一个更通透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余震》:“两难”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