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Part 1 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

M.斯特森·派克在书的首页便下了这样的定论,我不免觉着有些紧张焦虑。诚然,我们已经成长到承认自我并非无所不能,生活绝不是一帆风顺,但当这道理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逃避。

不愿意正视人生苦难的后果就是堕落、麻木,毫无“章法”的活着。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

派克先生在揭露残忍的事实后,提出了解决办法。全面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那么必然需要对美好结果的向往才能支撑我们走下去——心智成熟。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而“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那么我们必须勇敢地与自己的本性对抗,得以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回忆起小时候,我和姐姐一起吃东西时,我总会故意放慢速度,这样我就不用因为提前吃完而看着她的食物眼馋了;在周五我总是习惯把周末的作业赶完,再好好享受玩乐。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延迟满足,相信你也有同样的体验,在经历了短暂时间的“痛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放大的满足。到之后的高中,我也保持着潜意识的推迟满足,包括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去买的零食总能每天只吃一份,到某一天放假再吃惊地发现库存充足,一次吃了够;每天都加急完成作业以在睡前偷得几十分钟在被窝里看霉霉的MV......

现在回想起来,最终的满足感早已冲淡了过程的痛苦。但进入大学以后,我却越来越任性放纵:稍不顺心就用美食补偿自己;书看不进去就啪地合上,漫无目的地闲逛;囤着作业论文不写而跑去刷剧,到deadline来临时才慌得一批;再到后来放弃考研——也许是因为我前期把自己绷得太紧,在体会到松弛下来的放纵感觉之后,不可救药地沦陷了下去。

那时候身体已经在向我发出信号,我不停地做关于初高中以及复读之类的梦,还总梦到回到了家,可能那时心理已经极度脆弱,因焦虑和压力而想寻求治愈。有人问我,当时放弃考研我后悔吗,我是后悔的。但我后悔的不是“放弃考研”这件事,而是我本身的逃避行为。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想着去解决,选择了最简单果断的方法,而可想而知,问题越来越大。或许以当时我的状态确实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但我没有寻求心理层面的专业帮助,浑浑噩噩度日,直至如今。

我想说,当你在进行“艰难地继续下去”还是“放弃”这一类的抉择时,要问自己是否是出于逃避的动机,还是憧憬未来并能勇敢承担最坏的结果。若是前者,我希望你能再坚持一些日子,并主动寻求他人技能或心理上的帮助;若是后者,为你开心,你已经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坚定地去做吧。

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为了逃避责任,我们总会抱怨俗世的不公,避免承担的痛苦,期望他人为我们负责。这里派克先生提出的“逃避自由”,让我豁然开朗,让我明白在逃避的同时,我放弃了更为珍贵的东西——自由和权力。

“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深以为然。我感到无助、孤独的时候,总是在发现没有人能真正帮助我的时候。别人的道理、鸡汤、劝慰,都无法使自己安心,我期待有位先知告诉我应该怎么选择、怎么解决问题,因为我害怕承担责任。可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告诉你如何做就一定会快乐、成功,我想普遍的反应都是怀疑和犹豫吧。因此我们只有自省、自律,接纳自己,承担自己的选择,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也不乏酣畅淋漓了。

逃避之后是一系列逃避,而勇敢承担之后是持续地生长。牺牲自由得来的却是心灵成长的停滞,怎么着都不是划算的买卖。

忠于事实。

我们需要根据现实不停地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图,吸收新的信息,而不应该为了避免痛苦,去捍卫陈旧的观念,甚至指责新观念混淆是非。这里派克先生提到了“移情”的概念。

“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人生是童年生活的缩影”。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童年生活的影响,存在惯性思维,有固执的一面,但要不断成长,就必须舍弃过时的观念,接受事实。

“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

忠于事实的生活,如派克先生所说,意味着:

“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由此也能带来更大的快乐。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也就能更加笃定地成长成熟,从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令人糟心的回忆,还有智慧。

“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

逃避挑战,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我们的进化却从未止步。“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我们理应将接受挑战的勇气传承下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要一辈子保持诚实”

还记得高中的第一个数学老师,经历过知青下乡的他,已是白发,但精神饱满,瘦弱却不佝偻。因此面对他就像是面对一位老前辈,将他的教诲铭记于心。他说,永远不要撒谎,撒谎后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谎言。派克先生所说的“忠于事实”除了不能撒谎,还有不能掩饰、隐瞒,除却重大因素的考虑,我们应该尽力说出全部真相。

对自己,对他人,都应当以真诚和耐心,坦荡地生活。

保持平衡。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派克先生讲到他因强烈的胜负欲而强迫女儿下棋,误了准时就寝的时间,使她大哭了起来;而放弃“永远追求取胜的欲望”后,派克先生一度感到“异常消沉和抑郁”。我们都不愿“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只有放弃一定程度的自我,才能迎来新生。

相比人生尽头完全地放弃自我和生命,“兼容并包”则是一种暂时性的放弃,是我们需要学会的技能。

“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我正在寻找这样的平衡点,时常陷入肯定自己却不确定是不是太过自大,放弃自我却怀疑是不是从众心理的怪圈中。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的选择都成就了我们自己, 而我们需要承受伴随而来的痛苦。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即使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时痛苦的强烈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

就像你选择做“幸福的猪”还是“痛苦的哲学家”,没有人会因为你做出的选择而责备你,精神的发展和物质充裕与否以及幸福感也没有必然联系。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追求精神的发展呢?派克先生预料到了我的困惑。是的,我“对幸福的本质所知甚少”,但我选择做“痛苦的哲学家”,因为我明白我注定不会成为“幸福的猪”,于我而言,那不是真正的快乐。

当然,我们都是平凡人,并不是真正的哲学家。“痛苦的哲学家”并不比“幸福的猪”高贵,无论选择如何,只要那是你心满意足的就好。


书本封面

最后,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期待你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Part 1 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