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 感动中国

时代的无穷之路

朱瑭玥


一条路,直通壁立千仞的悬崖;一条路,横跨波澜壮阔的大江。那该是一条怎样的路?那是一条属于时代的无穷之路。

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历时三个月拍摄、行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六个省区、深度探访了十四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

陈贝儿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播,也是创始人,凭借《无穷之路》成为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她并非内陆,来自香港。从小生活优渥,长大后亦出人头地——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世的女主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陈贝儿,似乎这辈子都不会与贫困扯上关系,直到她看到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我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力亲为拍摄一部有关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片。于是,陈贝儿踏上了属于她的无穷之路。

一行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只为记录真实的中国。她在海拔150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爬过2556级钢梯,为拍摄悬崖村动人的历史沧桑走出一条天路。中国政府花费了三四年时间,帮助两千多条贫困村共35万的村民兴建了配套的社区、医疗、文化设施、学校、道路及网络。

怒江之上,惊涛骇浪,自古以来,居民靠溜索实现两岸交流,过江成了一件千钧一发的事。陈贝儿虽内心惧怕,仍在一位乡村医生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溜索。用她的第一感受,深刻地告诉人们过去村民的艰难惊险。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多所学校在怒江建成,取得佳绩。教育是消灭跨代贫困的根本办法。

漫漫无穷之路,陈贝儿曾因高原反应晕倒,因体力不支劳累,也曾因村民“拿出最好的菜来招待他们”的真诚几度哽咽。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无论是对祖国的热爱,还是那些了不起的老村民给予的力量,都支持着她走完一条无穷之路,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中国。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踏尽寸土,行无穷之路

刘吴越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天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陈贝儿,一个主持人,却见却红尘,在一天天的采访中记录温暖。

  我为她的坚持所感动。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个长享富贵的人,当了媒体之后,她不听风就是雨,当外国人都在质疑中国是否能够全面脱贫时,陈贝儿直接开始了行动,录制节目《无穷之路》。她穿梭全国六个省份,由全国最南部的热带雨林,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脱贫的故事。她在一步步中分享,一步步欣赏,体验生活。

  我为她的坚强与不屈所感动。在一次理塘之行,因为高原反应,陈贝儿住院,坚持了很久之后却仍压抑不住,感觉拖累了大家的陈贝儿哽咽说自己不够坚强,采访之中的困难数不胜数,最终她仍是扛过。悬崖村行中,患有恐高症的陈贝儿因要采访人仍坚持爬天梯,总共2556级的天梯,来回一万多级十几小时,下来之后,早已腿软到不行。不说陈贝儿,是正常人都害怕而放弃。而又一次采访交通扶贫,在怒江之上滑溜索。往下看,滚滚流水似黄河翻腾,掉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陈贝儿仍亲身体验,然而那儿的人,医生就医都这样过江救人,脱贫地区的苦难不可想象。

  我为她的爱国所感动。她踏进寸土,行无穷之路,娇养的人却只为采访探尽艰险。是她,将我国脱贫面貌展现出来;是她,学习当地人的坚强不屈;是她,体验融入新生活。

  踏进寸土,行无穷之路,是脱贫攻坚的无穷之路,亦是充满着挑战和艰难的无穷之路。

江海意无穷

吉昱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占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陈贝儿是一名女主播,TVB主持人。但我相信,让她登上舞台的原因出于她的职业,但也不止于她的职业,茫茫艺人中,是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记者”。事实上,在我阅读她的事迹时会很不自觉地想到埃德加斯诺,几十年前来到中国考证“红星精神”的那段历史,同样是记者,去亲身体验一个地域的生活并且记录下来,谈何虚假?我愿意把他们的所作所为,连同警察追捕犯人英勇就义,消防员为了救人殉职列在一起,这正是一种敬业精神,在所谓记者的行列中达到这样程度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网络时代,借此赚取流量人气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像陈贝儿这样的又有多少呢?她去采访人们是无一例外地,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带着身后的摄像头和群众的双眼,去见到世界上的各种生活方式,用另一种方式去帮助这些生活在艰难中的人们走出黑暗。在其他同职业的人勾心斗角与竞争名誉的环境下,她坚持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她似乎不在有意宣传自己的行为,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这一些徘徊于黑暗和光明之中的人间温暖正在陆续被我们看见,暗处被掩盖、被权势和资本压制的苦难也会暴露在阳光下,“孤勇者”的确不一定是站在光里的。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周程艺

   

纵然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一一题记

    半岁时,她右耳失聪,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分贝,相当于爆炸时才能听见微弱的响声。一岁时,她凭借助听器听到了微弱的两声,坚信自己可以凭借努力发声。这个女孩,就是江梦南。

    梦南梦南,岁月静好,梦里江南。江梦南也一如她的名字,有着清秀的面庞,甜美的声音,一时间我们很难将她与残障人士挂钩。面对命运的捉弄,她仍然奋力抓住丝丝生机完善自我:助听器微弱的声响成为她的希望,坚韧的种子在她的心中迎着光芒生长。

    她摸着父母的喉咙感受声带震动,把手放在他们的嘴里感受气流,努力记住每个音节的口型,舌头的状态和摆放位置。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唇语和发音,六岁时,她已经赶上甚至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语言水平。父母的执着,让她跨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沟壑。

    “如果黑暗里没有人赐予我们光明,那我们就自己掌灯。”历尽千帆,她在清华第一次听见了布谷鸟的歌声,听见钢琴黑白键中流淌出的音乐。命运赐她苇草伴脆弱的生命,她有她的坚强迎着风儿挺立;命运使她度于烈火之中,她冲出烈焰变成凤凰浴火重生。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头是春山。江梦南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炽热,对理想事务的奋斗。考虑到听力问题,本想学医的她选择了药学,听力的问题是她以后难以与病人沟通,但“一样能治病救人”。听力的缺陷从没把她击倒,也同样无法蒙蔽她熠熠生辉的心灵。在硕士临近毕业之际,她听取了医生的建议,植入了人工耳蜗 ,于无声的世界中获得崭新的生命。

    努力可以抹平遗憾。江梦南言“我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听不见,把自己放在弱势的那一方,不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尚在年少,受的苦,吃的痛,担的责,最后都会化成光,照亮漫漫前路。

梦有声之江南

许景茗

在电视上看到她,她生的温婉,眉宇间透出灵气与坚毅,如她的名字般---江梦南。多么美好恬静的名字啊!可让人又如何能想到,她却听不见这世间的万物之音呢。这或许是命运跟她开的一个玩笑吧!

江梦南,一个因半岁时的意外而失聪的女孩,一个本来应该有着灿烂人生的女孩。因为失聪的缘故,她不会说话,也不能与人交流。可她却正是在这寂静无声的世界里考上清华、考上研究生,比很多活在有音之世的人更加的优秀。

她不是生来坚强,她也曾埋怨过,也曾气恼过,也曾放弃过,可是她还是不愿服输,不愿低头,她努力去学、去听、去看、去感受。

当她带上人工耳蜗,听到这世间那些她从未听到过的声音是,她是想哭的吧,但她却忍住了,她还要仔细去聆听这个世界,她还要用力去聆听这个世界。那些在我们眼中再平凡不过甚至已经厌倦的鸟啼蝉鸣,却让她小心地捧着、感受着。

当她渐渐适应,又去帮助那些与她一样折翼的天使,于无声中静待花开,于无碣中期待未来。曾经她悲观、孤单、遗憾、不堪,但她会向前看。哪怕恐惧再肆意,哪怕困境再无力。

将有一天你会遇见美好的一切,值得珍惜无数擦肩、无数相见,就算离别。将有一天你会拥有美好的生活,感谢在那每一次跌倒了以后,又重新来。对我来说,足够。

把阳光放进身体里吧

肖 潇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寒窗苦读,上下求索。

”非常感恩我的爸爸妈妈没有放弃我,他们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父母。”在江梦南三个月时,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半岁后,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江梦南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在她的印象里,父母都爱读书、看报,眼界很宽。为了让江梦南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决定教她学习发音和唇语,而不是手语。

“我从小就是通过摸父母的喉咙感受声带震动学习发音。如果一个音重复一千次学会了,那已经算非常快了。”江梦南说。

学习唇语后,江梦南可以到普通学校就学,而不必去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可是,在上课时老师没办法一直把自己的嘴型让她看到,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看板书和自学来跟上进度。她像是一只飞蛾,向往光明,不顾一切地前进。   

“中学考试时,学校会安排英语老师读出来代替听力播音。中考时,为了让我面对面地看到口型,郴州市教育局专为我设置了一个爱心考场,里面只有我一个考生。” 在与江梦南交流的过程中,比起她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她更愿意说起一路上给予她帮助的那些人。   

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学教授杨晓虹帮她选的。由于江梦南听不见声音,进实验室会有一定危险。所以,让她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向。   

江梦南说,最初,她根本无法通过唇语读懂专业术语。三年研究生期间,杨晓虹在涉及专业术语时,都会写下来给她看,“有时候我们要写满十几页纸。”   

读硕士期间,为完成研究,她还师从吉林大学教授郑清川,学习国内外的最新理论,学习编程语言,最终发表了影响因子为3.123的SCI论文。

 尽管江梦南还没有踏足社会,但她已经开始尽力回报社会。在大学期间,她开始回到家乡的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障、听障、智障的孩子。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江梦南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学习唇语、学习说话,希望用自己带动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把阳光,放进身体里吧。    


在春天的年纪如花般绽放

舒璐玥

看到她时,被她柔美的外表与美丽的名字所吸引:温柔的黑长直披散在身后,甜甜的笑容里仿佛盛了半两甜酒;江梦南,取“梦里江南,岁月静好”之意。

可命运,却让她与岁月静好背道而驰。在半岁时,她意外失聪,为此也多上了一年学前班,看到同龄人去上小学了,她坐在台阶上,委屈地流下眼泪……直播观看到这时,我不禁为她而感到心痛,一个失聪的小姑娘,也许只能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她的悲伤,可是,勇敢好强的鸟儿岂是能被这风风雨雨屈服的。她学会了唇语和发音,这无异于一只小鸟被告知又重获了自由,小风小雨的困难已奈何不了她了。 我们的人生与她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江梦南在四年级的暑假自学了五年级的全部课程,新的学期步入了六年级的教室。提到这件事时,她的脸上漾起三月暖阳般灿烂的笑容。看到她微笑的面容,我无法想象这个明媚的姑娘是一位失聪者。是啊,她通过高考,成功步入大学校园,与旁人无异,但又带着特殊。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使她重新听到声音。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的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在鲜花一样的年纪,她向阳绽放。

梦入江南,静待花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江梦南

沈可馨

  在短篇的开头,出现了一位眉目清秀的女生恐慌地站在马路边,她就是江梦南——梦里江南,岁月静好。

  她的世界是安静的。“我听着大路上车水马龙的声音,会感到恐慌。”这是江梦南听到世界声音后的感受。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不听外界的舆论,做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外人的舆论对自己的情绪和观念产生影响,希望能安静的做自己。江梦南在小时因吃错药便使她的世界是寂静的。当没有了声音、任何声音,一个个困难和恐慌便席卷上来。

  她的岁月是披着荆棘的。作为一名清华在读博士,作为一名是聪明女孩她的岁月是怎样度过的。为了和普通小孩一起上学,她放弃学习手语,学习了更难的成语和发音。同样的成绩别人付出努力,她就要付出成千上万倍。但她凭着努力和不服输的劲战胜了自己:“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要强、不服输、努力的她,实现了梦想,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这是一个奇迹吗?我觉得并不。一切皆光辉的背后,都是常人难想的痛苦。看到她的人生目标: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便想到一句话: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江梦南,就是这样善良、要强的女孩。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怒放。”当一切苦难洗涤过她,她纯洁高尚的样子便被世人所看到。如果江梦南是一朵花,那我认为她是一朵纯洁的茉莉花。

长松荫高原

吴宜轩


吴天一,或许是名字注定的,终是要做征服天边的人。

“感动中国”颂奖上场时,清瘦的他,蹒跚着步子,双臂努力前后摆着,却是坚毅的眼神,走得很快。鬓发有霜白,却是气定神闲地坐着,精神矍铄。他的眼睛,像极了初生的小鹿,活泼着,明亮着。

他今年86岁,从事高原病学研究64年。

13岁抗美援朝,后来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又去了西藏,研究高原病,当他看着他那无惧于飞机大炮的战友被高原病折磨而死后,他便义无反顾地决定决战到底。

研究时,他每天骑马六七十华里。因为长期在高原奔波,他患上了慢性高原心脏病。后来,心脏起搏器一装就是二十年。

他经历了耳膜穿孔,双眼白内障,遭遇过六次车祸,有14次骨折。最严重时,一根骨差点扎肋骨差点扎进心脏。然而,100天后,他又重新上了马。

“你没有这样的献出,你不可能有这样的获得。”

2001年青藏铁路重建,在他和团队的重重保护下,5年14万修路军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国际医学界称此为:“高原医学的奇迹。”

如今,86岁的他,仍出现在了海拔6400米处。为的是取得资料,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真正影响。

“哪个地方高我到哪个地方去。”

“一个人的生命很知短,能够工作的时间也很短。"他让我想起了华春莹,那种透彻到骨子里的丰盈;他让我想起了钟南山,那种烙印在生命中的使命。

他出场和颂奖时的藏语歌,诠释着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吴天一,长松荫高原。

照亮高原的那束光

翟俊豪


2021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我最欣赏吴天一的精神品质,他如同照亮高原的一束光。

在中国,高原在所有地形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中国西部的建设几乎都是在高原上的。但是,高原又是十分危险的。在那里,常有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吴天一曾经的一位战友也因为高原病而去世。这让吴天一下定决心,开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学研究。

做一件事不难,但一生做好一件事难上加难。吴天一甚至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高原病研究。他为了拿到珍贵样本,一天骑马行六七十华里,多次发生车祸,还有数不清的身体损坏。但是他自己并不在意。“做高原调研,你没有这样的献出,不可能有这样的获得。”吴天一在采访中感慨道。我看到这里,不禁热泪盈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按照最高标准,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令国内外的高原病学专家刮目相看。“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颁奖词是吴天一的最好的写照。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高原,拯救了许许多多的高原病患者。他不忘初心,对于接下来的川藏铁路的修建,他还要贡献出他的宝贵经验。

对于我们,从小找到一个追梦点,这是起点;像吴天一一样为梦奋斗,舍己为人,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方向。我们不一定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能为世界献出一份爱。另一方面,当你在追梦路上受挫,你还会坚持下去吗?成功总是给那些坚持下去的人。生活中,太多人半途而废,太多人坚持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就放弃了。可是,当你想到吴天一的事迹,想到他做研究60多年,想到他全身病痛仍然追梦,你还会选择放弃吗?

马背上的白衣战士

吴颖轩

马背上的战士,称为骑兵,驰骋战场,无限威风;马背上的民族,即游牧民族,驰骋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然而,你有没有听说过,马背上的医生呢?

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医生,拥有力量与信念,骑上马背,并且在马背上度过自己的大半生的呢?很多人对高原并不陌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都是中国辽阔土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高的莫过于青藏高原了。这里是世界的屋檐,平均海拔达到了5000米左右,比泰山的最高峰的3倍还多。这位医生——吴天一的故事,与这个我们十分熟悉的高原有着紧密联系。

抗美援朝,是我们国家的一段史诗,中国人民志愿军们面对军事实力比我们强好多倍的美军,毫不示弱,将其赶回三八线,可以说是钢铁战士。在这场战争后,吴天一随部队来到了青藏高原。许多志愿军战士在高原都出现了不适,其中一位令他印象十分深刻。这位战士病得很严重,痰从他的鼻子、嘴巴涌出来,他说,连飞机大炮都没把他打倒,却被得的怪病折磨成这样。后来,他就去世了。这一句话一直回响在他的耳畔。是啊,美军的确已经战败,但是比这更强的敌人又出现了,这就是高原病。而当时中国医学界对于高原病的研究,仍然是空白。

从那以后,一场无形的战争开始了,吴天一骑上了马,驰骋青藏高原,开始寻找打败这个强大的敌人的武器。他日夜奔波,每天要骑行很长的距离进行考察,但是他的伙食条件却比当地的居民还要差。恶劣的条件与强大的对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一路上,骑马开车,出了不少车祸,有一次还差点送了性命,长期在高原上工作,他也染上了不少的高原病,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过,这几十年的考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最挽回了成百上千个人的生命,让高原病无所遁形。

回望这一路,困难重重,但是是什么令他一直坚持下去呢?不得不说,那位已故的战士的话语是吴天一的发动机,令他意识到了比美军更强大的敌人。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军人一般的顽强意志。他毕竟是经过军事训练的洗礼,比一个普通医生,多了强大的气魄与健壮的身体。没错,自己出的那几次车祸,就是在战斗上受的伤,自己骑马进行的考察,俨然是一次次的战争,他拥有一个军人的意识,已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高原事业,即便牺牲,他也在所不惜。就如他自己所说:“没有这样的献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获得。”

我们之所以敬佩他,是因为他的成就,令在高原上建设铁路的工人,还有更多高原上的工作者,免受了死亡的威胁;也是因为他,在中国医学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早已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位光荣的战士。他的事迹让我懂得,不是只有真正动枪动炮,才叫战争。

在世界屋脊上守望生命

陆徐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六十多年来,自吴天一作为医护人员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起,6次车祸,14次骨折, 2次险些丧命,患上慢性高原心脏病……他从未想过放弃!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耐得住漫漫岁月的磨烁,创造出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在他的年纪本应享乐,却从未停止过向上探索,调研高处的自然环境。640米的海拔,目标高之又高,不曾改变。一切的一切自那位患上高原病而去世的战士开始,十几岁的年纪,想要将人们由高原病中拯救的初心从此萌芽,至今仍在坚持。他已与广袤的高原融合在一起,不惧狂风,不畏险川。植入于身体中的心脏起搏器,使澎湃的热血流动在无边无垠的世界屋脊;热情永不退却,他仍如几十年前一样,迈着略显迟钝的双腿奔走在第一线将所有的时间、感情乃至生命投入到这片待了足足六十年的土地上。

我想,他是一个英勇的战士,第一个跳出来保护我们不受病痛的折磨,像雄鹰一般踊跃翱翔在青藏高原。我以前从未想过,竟有人能坚持如此之久。年龄在增长,海拔在上升,目标亦在变高,而救人的初心从来没有更变。他不断冒险着,毫不犹豫也身先士卒!

他在世界屋脊上守望生命,以坚持的舟楫,对抗岁月的洪流。

五十年的回应

李佳仪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中国成功后的举国欢庆,背后却是美国学界的质疑。在美学习的杨振宁在激动万分中,杂着几丝担忧。他渴望得到好友邓稼先的否定,亲口打破这个传言。

“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只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邓稼先的信很快就转到杨振宁的手中。他紧紧拿着这封远方的来信,缓缓打开。几乎是同时的,看到信内容的瞬间,那位游子,为祖国的成功,流下了眼泪。

杨振宁的激动是有原因的。当他学成,要回国发展祖国科技时,美国总统下达禁令,禁止博士学位的中国理工生回国。

在隔海望乡的二十年里,他抓住在美国深造的机会,认真钻研课题,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很多人说,他的成就为今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增加了含金量,是物理学的一块里程碑。面对无数的夸耀他,在心中深深地清楚,祖国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是他背后的荣耀,是他不变的故乡。

赤子之心永向故乡。在解除禁令后,他是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每每回国后去美国进修,他都要受到盘查和压力。但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他与国家领导人常常研讨中国的科技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在关心和建议后,他又付诸行动,资助了一大批中国科技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回国后,他仍为祖国的科技发展献上自己的全部。

然而,总有人在暗地里无中生有,莫名其妙地质疑他,以赚取利益。这也让大众对他出现误解。可这样一位老人,将流言扔在身后,继续为国家科技教育竭尽所能做着贡献。

2021年,杨老百岁华诞,教育部同志前去探望贺寿。在致辞中,他提到了已故好友邓稼先的信,信中有那么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他一直记着。他用着颤抖的手,紧紧握住话筒,回应着五十年前的稼先。声音传过电流,在每个人耳边响起:

“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五十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秉心超越

梁智慧


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3月3日播出,看完以后,我不禁给他们鼓掌留下感动的泪,在这十个人中,令我映象最深刻的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苏神——苏炳添。

    2021年8月8日,备受关注的奥运会圆满落幕,正当大家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纷纷喝彩时,我想起了鲁迅曾经写下的令人深省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争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有两个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00后射手杨倩,沉着冷静射下东京奥运第一块金牌,第二个就是32岁飞人苏炳添,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100米纪录,在一众二十几岁的对手中再次起飞。苏炳添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为我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也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苏炳添的奥运精神是纯粹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人民的奥运精神也是纯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们亦能“输得起”、“放的下”,真诚的为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极限,这是我们参加奥运比赛的初衷。

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抱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如巩立姣那样,尽管连续四届奥运会失利,但最终还是拿到我国田赛的第一枚金牌, 最终成功“上岸”,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属于我们的奥运精神。


温 暖

郑佳韵

“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苏炳添,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火遍大江南北。“亚洲飞人”的称号从此与他捆绑在一起。就在3月3号晚上,“感动中国”的大屏幕上,出现了这个发光发热的名字。

可走向荣誉的一路上,满是艰辛和坎坷。有人嘲讽过他身材不够高大,也有伤病缠身。但他毫不理会,一次次跌倒,就一次次爬起……

9秒83,这仅仅是一个亚洲纪录吗?

不,这是他的十四年。

十四年的坚持,十四年的奋斗,十四年的不服输,十四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再创新高。

是他称霸亚洲后的人不停歇,是他打破纪录后的人不停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亚洲飞人”的体育精神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温暖我们的心房,感动每一个人。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

感动中国人物一苏炳添

王婷

    “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我们中国在短跑这一块,总是块短板,但苏炳添却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底人好成绩,成为中国首位河入奥运男子百米庆赛的运动员。而在庆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入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 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正如领奖词所说,那一瞬,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99,9秒92,9秒91,9秒83!作为年龄偏大的运动员,任何微小的突破,苏炳添都要付出成百上千的努力。苏炳添的9秒83打破了渚意识对黄种人的某此思维定式, 认为短跑是黑人的天下。但现在不一样了,黄种人也能进决赛。

    苏烟添的突破,是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高水平训练且长期受伤18月以后,并且中途改变了起跑脚技术,在他32岁的时候取得的。在年龄没有优势,身材条件也不优秀,然而能够跑入958秒以内,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这样的苏炳添,当选2022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

“中国速度”苏炳添

左明轩

随着一批批奥运健儿回到祖国,万众瞩目的东京奥运会正式落下了帷幕。在这段不短的赛程中,中国运动员们奋勇拼搏、迎难而上,为争取国家荣誉而竭尽全力,留下佳话无数。夺得首金的清华大学生杨倩,年少有为的跳水运动员全红婵,所向披靡的马龙、樊振东………每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都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在他们之中,有这样一位运动员,他未能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但他的所做所为却仍值得我们感叹万千。他就是中国田径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说到苏炳添的田径生涯,可谓是“开挂”一般:2007年进入广东省队,两年后进入国家队;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上,他以小组第三晋级半决赛,成为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2015年5月,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他以9秒99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首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选手…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更是以9秒83的成绩晋级决赛,尽管最终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与抢跑选手的影响未能夺得奖牌,但这已然足够。在当时100米赛道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的背景下,能够进入决赛已然难得可贵,更别说苏炳添还跑入了10秒大关,这打破了亚洲纪录,创造了历史性的时刻,为我国未来短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苏炳添的卓越成就,与他数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他与博尔特的多次竞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苏炳添首次与博尔特交手。在巨大的实力悬殊下,苏炳添最终以0。41秒的差距败给了博尔特,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努力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积极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就这样,经过了三年的准备,苏炳添终于完成蜕变。

在2015年北京世锦赛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又一次遇到了博尔特。在国人期盼的目光中,他以极快的速度起跑,并在前80米一度带乱博尔特,只可惜敌不过博尔特的中后程加速。最终博尔特险胜,拿下冠军,但苏炳添也同样以第四名的成绩晋级,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成绩与博尔特的差距缩小到了0.3秒,这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万事皆有可能,只要你愿意努力,就一定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苏炳添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优点:他很自律,据教练与亲人回忆,他对于布置的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家庭聚餐时,他也从不喝酒,吃猪肉,严格遵守国家的饮食要求;他也很谦虚,即使拿到了全国冠军,苏炳添也不曾有丝毫的骄傲自满,一有机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回家看望亲人及启蒙教练,汇报一些日常的训练情况。

同时,作为一名体育生,他的文化科目成绩却十分优异,虽然因训练会落下一些课程,却总是及时补上;他也能同他人和睦相处,他与张培萌协手共进,互相帮助,拿下了亚运会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用一句话总结苏炳添的真实写照:不论在路上走得多远,始终不忘记当初为何上路。 

  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与时间和命运赛跑,一次次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能拿到奖牌,又有何妨?致敬“中国速度”,也致敬每一位为了国家荣耀而拼搏的英雄!

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

朱沐和

世界屏幕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苏炳添颁奖词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千言万语就能传递,它叫作感动;有一种力量,不寻求惊天动地就令人震撼,它叫作感动。而我的这份温暖与感动就来自一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中国飞人,亚洲之光”。

苏炳添成名很早,2011年就跑出了10秒16的成绩,打破了我国男子100米国家纪录,而后在第二年伦敦奥运会上成为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飞人,之后的苏炳添一直是国内第一流的百米飞人,不断创造历史,2015年以9秒99的成绩成为黄种人百米破10秒第一人,并成为第一位进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2018年以9秒91的成绩两次追平亚洲百米纪录。

不断实现超越,在经受住暴风骤雨般的洗礼后,2021年,32岁的三朝老将苏炳添终于在东京奥运会破茧成蝶。男子100米半决赛,他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运动员。最终,苏炳添以第六名收官,刷新了中国男子百米赛跑的历史纪录。

是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他如此拼搏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追求让他不畏伤痛与年龄的危机执着追求?他严格自律,对于布置的训练任务,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他低调谦虚,即使拿到了全国冠军,苏炳添也不曾有丝毫的骄傲自满;他永不放弃,即使是伤痛缠身,日复一日的坚持训练,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世界舞台,突破自己。

颁奖典礼上苏炳添说:“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没错,正如颁奖词中所说“你奔跑的背后使强大的祖国!”祖国有你,何其温暖!你有祖国,何其有幸!我们期待你在逐梦路上继续努力,挑战自己,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更多的‘中国速度’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你奔跑着,感动中国

左轩铭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半决赛鲜红的跑道,你体格强硕,运动服是中国红。对比其他人,你在世人的眼中多么微小,仿佛鲜活的光线不再在你身上四射。直到你咬紧牙关,面容绷紧,骤雨疾风般的脚步,在百米途中,在摄像机前,沸腾了世界的心。百米赛道的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屏住了呼吸。你越跑越快,将要飞起。你和身后第二名的距离,虽然只是半步之遥,但在我们看来,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激情了,忘却了,没命了,当你压迫终点,世界紧张的心顿时蒸腾了。9秒83,小组第一。摄像机已全部对准了胜利的,尽情嘶吼的你。几十亿对目光聚集在你的身上,9秒83。

9秒83,是以前亚洲人遥遥无期的绝对禁区。在欧美人恣肆嘲笑时,你心中的烈火熊熊燃起了,这不是怒火,而是闯进奥运会赛场,拥抱五星红旗的焰火。我们知道这实属不易。2014年你将起跑脚从右脚换为左脚,换脚带来的不适,你以每天几百次的练习回馈他。不久,你犯了腰伤,世锦赛和全国锦标赛遗憾错过,那时你30岁。对于体育界来说你已经算个老人了。可是令世界惊讶的是,你超越了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100米决赛跑道上的你,苏炳添,在光影匆匆,世道久难磨砺下的身体和精神,已无人能敌。

当你在跑道上举着五星红旗奔跑时,你肯定没有忘记你付出的日日夜夜,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苏炳添,你一直奔跑着,直到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

一一苏炳添的奥运精神

  杨心雨

8月8日,备受关注的奥运会圆满落幕,正当大家为中国取得的成绩纷纷喝彩时,我想起了鲁迅曾经写下的令人深省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争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一次东京奥运会,有两个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00后射手杨倩,沉着冷静射下东京奥运第一块金牌,第二个就是32岁飞人苏炳添,虽然没有站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100米纪录,在一众二十几岁的对手中再次起飞。苏炳添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为我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也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苏炳添的奥运精神是纯粹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人民的奥运精神也是纯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们亦能“输得起”、“放的下”,真诚的为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极限,这是我们参加奥运比赛的初衷。  

        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要抱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如巩立姣那样,尽管连续四届奥运会失利,但最终还是拿到我国田赛的第一枚金牌,最终成功“上岸”,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属于我们的奥运精神。

慷慨英雄朱彦夫

张雪雨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1950年12月,寒冷的雪夜,朝鲜长津湖以南的一座高地上,茫茫大雪自天而降,一层一层地落在刚刚恶战过的焦土上,轻轻盖在49位年轻志愿军战士的躯体上。他们在激战中、在彻骨的寒冷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坚守两天两夜后,全连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个人。他被手榴弹炸倒在地,弹片从左脸穿进,从左眼崩出,昏死中,又被冲上来的敌人用刺刀捅破腹部,肠子流出体外。从昏死中醒过来,朱彦夫什么都看不见,手冻得伸不开。用拳头使劲揉眼,左眼掉下一团粘乎乎的东西,就在嘴巴边耷拉着,他用舌头一舔,把它舔进了嘴里。后来才知道,半昏迷中,他把自己的左眼球吞进了肚子里。万幸的是他活了下来,在长达93天的昏迷中,头、胸、腹部七处重伤的他,接受了47次手术。双手双脚被截掉,两只胳膊被反复截了三四次。活过来的朱彦夫,没有了四肢,体重不足30公斤,“身高”仅有1.32米,右眼视力仅有0.3。经鉴定,朱彦夫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

        幸运的是还活着,不幸的是身体严重伤残。朱彦夫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他尝试过好几次自杀。但最终冷静下来了,他说上级首长曾对他说:“在国家不需要、在事业不需要的时候,做无谓的牺牲、自杀,就是背叛党,背叛祖国,背叛人民。”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想用残废的身体,再为人民为国家贡献余热,最大化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告慰酒泉之下的战友。他放弃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山东老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1957年,朱彦夫担任村支书。治山造林种果树、修田造地、修渠引水、架电线。从1971年起,他前前后后跑了7年,行程几万里,备齐10公里长的架电用料,把光明送到村里,使沿途11个行政村也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他靠拐杖,假肢的协助行走,他靠骨子里那股能吃苦,能打硬仗,敢与困难磕到底的坚韧与气魄,带领村民由吃不饱饭到解决温饱,由穷村子变为先进村。

        快60岁的时候,从未上过学的朱彦夫残肢抱笔写书。写出来的字,从大如拳头到小如铜钱,又一个一个装进稿纸上的小格子里。有时碰到不会写的字,用舌头一页页舔字典、查字典。为查到一个字,最慢时要用一两个钟头。从刚开始每天写100来字,到后面每天写三五百字。历时7载,翻烂4本字典,用掉半吨稿纸,他以惊人毅力,完成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朱彦夫突发脑中风,经全力抢救脱险,思维不再连贯、口齿不再清晰,只剩下左侧残躯能活动。但他仍未停止写作。1998年6月,朱彦夫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这位四肢全无、失去左眼、头部背部还残留着弹片、腹部有严重刀伤的特残军人,在其重伤致残后的漫长岁月中,忍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经受着比常人多得多的磨难,艰苦跋涉,不懈追求,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人生足迹。是什么支撑着朱彦夫走过了艰难却又辉煌的历程?是一个革命老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绝对忠诚,是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忠诚担当。“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这,正是他能够做到自觉奉献人生的精神源泉,也是他战胜重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倘若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坚如磐石的定力、没有含辛茹苦的付出,就不会有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朱彦夫,用坚强意志生存下来的朱彦夫,也不会有后来带领家乡走向小康的朱彦夫。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经历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首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或许一个英雄终会老去,但当他的飒爽英姿赴烈火,他的风烛残年、他的苍颜华发皆是岁月的馈赠,如莹火般在他短暂的一途中熠熠生辉,而他,也在我们的世界绽放烟火,短暂却永不消逝。

温暖,中国男儿的坚韧

魏彦安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残缺的身体,完整的精神。

                                                                      ——题记

晚上,坐在电视前,细品我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食粮——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正如主持人敬一丹所说,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转变,而不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就是,感动我们的那些热你,依然脚步从容、目光镇定,向我们走来。九人一团队,感动你我,感动社会,感动着全中国。然而,这其中有那么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他的故事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感动。他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于1933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名光荣的战士。在一场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了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于是,他离开了医院,毅然返回家乡。

在苦难的生活中,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身残志坚。为了练习生活自理,回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日复一日,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折磨中,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着,终于成为了胜者!

回到家乡,他也才清楚认识到山村的艰难。全村许多户人家都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几年后,他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启了他带领全村人民的致富之路!他用残臂、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带领村民们垦土种树,用他们的勤劳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将劳苦的山村变成全乡的先进村!一位退伍伤残军人,怀揣着心中的赤诚,为家乡、为人民、为国家奉献了太多太多!

后来,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同志看望了朱彦夫,鼓励他把当年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故事,将他自己重残后信念不倒、意志不减的精神写出来,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同志们也纷纷建议他写一本书。回望过去的人生,跌宕起伏,坎坎坷坷,甚有回味。首长的鼓励、同志们的支持,让他下定决心,好好书一书他过去的“极限人生”。于是,从2007年开始,他支撑着重残、多病的身躯,七易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蘸着激情、饱蘸着热血、激荡着共产党如虹浩气的生命之作——《极限人生》,捧给了世人。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亲笔为朱彦夫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这样一位老人,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出了激荡的春秋!

看完它的故事后,谁的热血又不为之沸腾呢?中共山东省委的一位领导曾这样盛赞朱彦夫:“他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中国男儿,战场上立功杀敌,伤残后仍想着为祖国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出了自己的“极限人生”,不愧为中国的坚韧男儿!朱老虽身体残缺,但精神却是完整的、丰富的。他能活出无悔的人生,那我们这些有手有脚、身体健全的人呢?厄运应打不垮我们,困难应只是磨炼我们。以坚韧书写自己的人生,方得笑说无悔!


做一个有用的人

田怡鹏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他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了极限人生。3月3日晚上,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90岁高龄的朱彦夫老人再次感动中国。

朱彦夫的一生真可用传奇来形容。2021年,电影《长津湖》热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牺牲,感动了无数观众。就是在这场长津湖战役中,17岁的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被增援部队救出之后,这位钢铁战士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乡亲们用25年时间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年近60岁时,他又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

回望朱彦夫身上闪烁着的光--勇敢忠诚,在战场上挥洒血汗;顽强不屈,身残志坚,挺立前行;责任担当,扛起带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重担;坚韧不拔,创作期间先后翻烂了4本字典……虽历经百般磨难,但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那个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的哪吒。他同样也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回望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令人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坚强地活着,做一个有用的人,朱彦夫老人以及他身上闪耀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学习和传承的榜样。

      温  暖

赵梓涵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的颁奖词,他们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爱与毅力。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用坚强的意志,甩掉贫困,创造幸福。

张顺东于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他认识了邻村姑娘李国秀,两个人一见如故,在相见的那一刻他们就在心中下定决心:就是TA了!同年,两人喜结连理。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便是一种安慰、希望。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他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儿女渐长,原本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每日清晨,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为了让生活好一些,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先后截肢,但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他们无疑是所有残疾人乃至健全人的榜样,也让我们看见了人心中的光芒和真志不渝的爱情,在长达几十年的时光中,时间的长河滚滚流,也许在尘封多年的细节中,我们能发现更多的人,他们在用自已的方式活在世间。

李国秀失去了双手,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在丈夫身边,他们生活很苦,并没有因为残疾而得到什么特殊关怀,他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付出了比正常人千千万万倍的努力;他们生活很幸福,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朝朝暮暮,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他们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四世同堂,纵享天伦之乐。

  所以何必懊悔自责,至少你有一个健全的身体。能够靠自己做事,假使你身患残疾,也不必自暴自弃,靠自己的努力,总会有所成功。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当你真正踏出了那一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冲天鹏翅阔

陆晨瑞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颂先人之清芬。这是2021央视《感动中国》授予顾老的颁奖词。

人如其名,顾诵芬院士作为中国飞机设计专家,“歼8之父”,投入航空事业70年,在我国航空事业仍处于“一张白纸”的背景下,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0载风雨兼程,从青丝到白发,他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亲手“捧出”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初教6、第一型高速歼击机歼8、歼811……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不懈追求,实现了自己立下的铮铮誓言——“只有将制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

1930年2月4日,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时的飞机轰炸声成了他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顾诵芬10岁生日时,叔叔买了架航模飞机送他,他视若珍宝,父亲见他这样喜欢航模,便也买了一架给他。从小小的航模开始,他立下了“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誓言。从青葱年少到意气风发,再到如今年逾九旬,在一项项难题,一次次试验中,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无畏前行,如利剑出鞘般执着而无畏,丝毫不顾高速飞行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坐机风险,毅然亲自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在科研一线奋斗不止。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的蓝图,心中存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脚下更有征途坎坷的勇气和毅力,支撑着他迎难而上,不怕艰辛,为航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顾爷爷,您是一棵大树扎根大地,为国家提供荫蔽;您如春风化雨般激励着像我们一样的后生,为我们的目标给予引导。您对我们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出生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新时代航空事业的接班人,更是在世纪变更与科技变更中成长发展,更应当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始终把握时代的脉动,不断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接班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飞上蓝天

张焱哲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的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他的名字,叫顾诵芬,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作为老一辈航空科技领域的引领者,先驱者,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太多太多。

顾诵芬幼时,卢沟桥的枪声震动世界时,他亲眼见到了日本飞机从空中飞过。一次,炮弹落在附近,冲击力震碎了玻璃,人心惶惶,这给顾诵芬给予了极大的震撼:只有国家强起来,才能不受欺负;国家的富强,需要航空。从此,他的心里播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他后来进入上海交大航空系刻苦钻研,不断深造。

毕业后,为响应国家号召,他前往北京工作。但是这意味着他与母亲的长期分隔。顾诵芬有犹豫,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祖国,告别了母亲。

他后投身于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一晃就是35载。他先后主持研制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II战斗机,为推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不断奉献。在歼-8的跨音速飞行试验中,他为了解决抖振问题,不顾危险,亲自上天观察原因,一连三次。但他并没存将此事告诉家人,这是真的有奉献精神与献身精神的中国科学家!

他是一个知付出而不图回报的人,他自己说:“我没有做出什么,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了。”是这样的,但是您做出的比您得到的更多,您的名字将永裁史册!

飞上蓝天,是顾老的梦想。如今,梦已实现,而一代代新人而逐渐涌出,为建设美好祖国不懈奋斗。不久,我们的祖国就会飞上蓝天,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英雄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