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之难

鲁迅《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辞中的开篇语。

以前读到这句话时,不甚理解,以为这是鲁迅先生发出的类似“沉默是金”的感叹。直到我读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才明白他的这句话有着多么深刻的现实意义。

鲁迅作《狂人日记》。

1936年4月,鲁迅先生在其逝世前几个月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要骗人》。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而彼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到灾民手中,只会被"蛀虫”盘剥一空,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直言不讳地告诉她说她做这件事没有意义吗?不能。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朋友,你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于是鲁迅牵着女孩的手,带她进了电影院,买过门票之后,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然而,鲁迅先生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沥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就像他在原文中写道的:“付了一块钱,实则不过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失望的样子。”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开口之难,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他要“骗人”,他要“时刻说谎”。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因为真实过于残忍,以至于他不敢说真话,或干脆选择“失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处于北洋军阀统治和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之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希望与失望之后,鲁迅先生转而关注内心世界,与自我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他看来,各种形式的话语都丧失了其该有的效能,外部的压力与内心的焦灼,合筑成一堵隐形的高墙,让他无话可说,只能“敏于文而讷于言”。

鲁迅先生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充满怀疑、不安,以及对随时有可能丧失生命而生成恐惧的灰色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孤军奋战,选择去当一位战士。正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极度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得不时时刻刻说假话的情况,鲁迅才有那句引人深思的题辞:“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口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