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OT大学计划暑期训练营圆满结束,产教融合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
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纵深发展和创新,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7月3日-7月28日,由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技”)开展AIRIOT大学计划第三期暑假训练营圆满收官。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20所院校的284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训练营课程,专业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科技与服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和医学信息工程等24个学科。学生们通过参与行业前沿产品的分享和技术交流,提升了自身创新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了物联网平台开发技能,拓宽了职业视野。
开营仪式由航天科技AIRIOT大学计划总监赵娥主持,航天科技智慧物联事业部总经理田淼进行开营致辞,分享了对物联网产业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互联网技术和智能产品的快速普及,正推动着中国物联网行业持续发展壮大。用户对工业场景的关注,已从简单的数据采集和监控,转向智能化应用和数据价值挖掘。AI技术、决策支持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经验积累,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AIRIOT作为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物联网平台,以五大核心引擎功能结合AI应用赋能车联网业务、能源物联网业务、军队物联网业务,支撑物联网应用落地,是集团“三纵一横”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AIRIOT致力于以软件构建物联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光伏、数字化工厂等40+行业应用场景,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数字基座。
AIRIOT物联网平台核心五大能力引擎包括数据采集与控制引擎、可视化组态引擎、数据分析引擎、业务流引擎、二次开发引擎,打造一站式通用型全功能平台,其中数据采集与控制引擎具备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让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化繁为简。可视化组态引擎满足各类工艺流程图和数据可视化需求,丰富的图表、GIS、三维、视频等组件,让界面设计更加轻松丝滑。数据分析引擎具备强大的BI能力,应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的全链路应用场景。强悍的业务流引擎,护航业务高效流转。同时,平台支持二次开发,面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接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本次训练营中,来自航天科技时空事业部、上海才匠智能科技、江苏羲和能源等企业发出物联网专业领域人才需求,这些企业作为航天科技大学计划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为学员提供对口的实习就业平台。
AIRIOT大学计划训练营往期优秀学员也进行了考研、科研、实习、就业的成功经验分享。
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的某学生,参加了AIRIOT大学计划第一期暑期训练营,熟练掌握了AIRIOT物联网平台的应用。训练营结束后,该学生顺利进入航天科技控股集团智慧物联事业部实习,担任售前技术支持工作。在工作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客户提供产品咨询、技术指导和支持。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某学生,本科期间他积极参加了AIRIOT物联网平台的学习课程。在准备研究生升学时,他依靠基于AIRIOT平台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化教室实践项目,获得了研究生推免资格。
本次暑期训练营为期4周,通过线上集中课程培训+项目实操的形式进行授课。课程设置涵盖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经典项目案例讲解、实践操作等,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设置,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平台使用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训过程中,航天科技培训讲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了AIRIOT物联网平台的基础操作方法,以及智慧水务、智慧楼宇等案例解析,并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在培训老师的实操指导下,大部分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身技术实力与创意,利用AIRIOT物联网平台完成了作品创作。
课程结束后,全程参与学习且完成实践作品合格者,均获得了航天科技大学计划官方实践证明,优秀学员还获得了优秀证书和奖品。这代表着,企业充分认可学生掌握AIRIOT物联网平台的实操能力,可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
此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的政策,航天科技及客户合作单位成立了AIRIOT物联网平台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岗位机会,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和多轮面试,目前已有部分优秀学生成功被企业录取开始了正式实习。
本次AIRIOT大学计划暑期训练营,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次充满意义的专业“充电”体验,充实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形式让学生们倍受启发,收获满满。
作为央企,航天科技在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方面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本次训练营的成功举办,对于航天科技亦是一次行之有效的尝试。未来,航天科技AIRIOT大学计划将在更多高校推广落实,让企业与高校的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部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实现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融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