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报兴趣班?| 儿童学习快谈 004

1

上个月的家长会上, 园长苦口婆心劝说我们,少给孩子报兴趣班,浪费孩子精力,机构也不靠谱,不利于孩子养心和专注力,总之说了很多实在话。

其实,选择兴趣班和选择幼儿园没什么两样,最重要最核心的永远是老师。再漂亮的环境,再高端的课程,没有靠谱的老师来落地,一样玩完。

同样一门课,有的老师就是能激发孩子动力,有的老师就是能让孩子不想再来。

这就涉及人类学习的一种心理机制:依恋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过程跟随情感依恋。

我们知道亲子之间会建立安全依恋,孩子和幼儿园的老师也会建立这样的关系(前提当然是老师有爱),包括和部分同伴也会,在这样的安全依恋的关系下,孩子会很有安全感,敢于去探索、学习、犯错。

同时,和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的人,他们在孩子心中的权重也会很高,孩子会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地从他们那吸收知识和技能。比如当你告诉孩子,天黑了往人多路灯亮的地方走,他下次不用你提醒,会主动拉着你往亮堂的地方去。

一般的兴趣班很难产生这种情感联结,一个班最少也有七八个孩子,一周上一次课,老师专业程度且不说,仅对儿童心理和认知水平的了解就够呛,

这种情况下,一个老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和每一个孩子建立亲近的关系呢?没有这种亲近温暖的关系,学习效果不禁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报班的问题不只出在这,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学习?

2

孩子什么时候想学习?什么时候愿意学习?

还是那句话,当他想弄清楚一个事物,想理解某个现象,觉得需要了解的东西有意义的时候。

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储存着无数个认知模型,比如「没有太阳的地方,影子可能是被荫凉给吸收了」「会说中文又会说英语,就像有的恐龙又吃肉又吃草」「中国转到了地球的另一边,照不到太阳光,所以就变成了晚上」。

这些认知模型是孩子从观察、体验和实践中建构起来的,有的不一定符合目前的科学认知,不要紧,因为一旦有新的信息进入,他接受到的信息不符合原有的认知模型时,他就会困惑,想搞明白,这个时候, 学习就发生了。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里面详细记录过夏天因对公交车的困惑而生发的一连串学习过程。

如果你静下心来观察过小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你就知道并不是坐在教室里才有学习,也并不是有老师教才叫学习。

学习是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根本,在于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我们有情感,善于联想,自由串联各种事物。当你在听某首老歌时,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当年听这首歌时看的小说。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我们拥有了创造力。

让孩子上一堂配方式的创意美术课,并不能速成创造力,相反,上课奔波的时间剥夺了原本可以让大脑自由联结的机会。

我们打着各种为孩子好的名义,推着他们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其实并没有增加他们吸收知识和技能的效率,恰恰相反,孩子会慢慢失去好奇的能力、联结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因为他没时间探索、琢磨、思考。

就像小时候老抱着孩子,他就不会自己爬了,他身体的肌肉没有得到过自主的锻炼,看起来也会走路也会跑跳,但你知道,一旦遇到点事,他必定下肢不稳,摇摇晃晃。(血泪经验==)

3

不必要的培训班,过多的学习压力,不仅损伤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还会产生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影响——改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模型,他,如何看待学习?

吐槽陪孩子写作业气吐血的事情不要太多,前几天城报上还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位妈妈因辅导孩子写作业心肌梗塞送医院去了。很多父母感到困惑,为什么小时候聪明伶俐、天使般的好奇宝宝,上了学后怎么就不爱学习了?

我有一个侄子刚上初中,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某些课,他思忖了好一会,答,我不知道学数学、政治这些课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

Logo语言的发明人Seymour Papert在《mindstorms》中所述:

Children begin their lives as eager and competent learners. They have tolearnto have trouble with learning in general and mathematics in particular.

这种对学习的吃力、无助,是孩子周围的环境给他的反馈。

在一个不鼓励提问、质疑、自由表达的环境里,在一个需要监督、控制学习的氛围中,在一个视标准答案为王的体系下,孩子如何能积极看待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

孩子是慢慢学习到「学习是困难的」,我最近从一件小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的趋势。

前段时间,夏天对可汗学院的数学题上了瘾。刚开始是计数和比较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夏天驾轻就熟,感觉良好。

接下来就是加减法,开始是3+5=?6+10=?这样的题型,每个数字有对应的点数,数一遍总数 就过了。我以为他已经理解了+ =这些数学符号的意思。

后面题目变换了形式,变成了8+?=16,7=4+?,夏天就傻了。我试图用生活中的例子给他解释,比如你手里有4个苹果,还需要再加几个,就变成7个了?有时候他能明白,有时候更糊涂了,我当时立马提前体会到了陪孩子写作业的那种心情。

解释太抽象了,后面改用蒙氏的串珠辅助计算,过程也是磕磕绊绊,娃他爸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我呢,也有点着急了,念题目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八度,而且我清晰地感知到那一刻浮现出「这么简单,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这样的想法。

我还注意到,夏天有几次干脆就去猜,没有计算,凭感觉来,结果不对就重新猜,对了,就有种中彩票的感觉。

最后一个题目结束时,夏天再也没了先前高涨的情绪,丢下一句“好难,我都不会做”,就把ipad合上了。

小结

这个时代太速效了,「两个月学会数据挖掘」「三个月成为全栈工程师」「一个月学会写作」的网课一大堆,现在连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都要求效率,正式的学习开始的越来越早,学的越来越多。

我们把太多精力放在「向外看」上,所以才容易焦虑和盲目。不妨换个视角,更多的「向内看」,看见孩子的喜好、惊奇、猜测、疑惑、推理,去给她提供能匹配她兴趣的体验和智力支持,学习会自然生长。

下期接着更。

为什么孩子学习知识要趁早?| 儿童学习快谈 001

孩子需要哪些知识?| 儿童学习快谈 002

书和玩具买回家,孩子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 儿童学习快谈 003

-版权-

-文/图:Ran

-首发:吃肉小怪兽的日常

-均为原创,欢迎关注

◆ ◆ ◆◆ ◆ 

焦虑的时代,孩子的教育何去何从?这里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在教育困境中的试错和探索。自由的玩耍,真实的学习,感受美与理性,我们用亲身实践和你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不要报兴趣班?| 儿童学习快谈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