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导论》索科拉夫斯基1:导论,续经而不注经

现象学,是现今欧洲大陆哲学最具影响力的流派,某种意义上也是“欧陆哲学”的代名词,许多人或许对其孩子辈的“存在主义”有所耳闻。后者似乎更有浪漫主义气息,与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文艺作品有关。“现象学”相比之下,就显得严肃而少有人问津。

索科拉夫斯基,任教于美国天主教大学,是当代著名现象学专家。在本书《现象学导论》中,作者决定抛弃花里胡哨的历史考据和过分的严谨语词,试图用直白的语言揭开诸如“意向性”、“构造”、“本质直观”等词语的神秘面纱,为普通人揭示出现象学这一宝藏的价值。

在导言中,作者特别提到了与数学对比下,哲学显示出的一个困境。数学家往往承认并吸收前人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发展”的倾向。而哲学则富有“崇古”倾向,喜欢注解和探求前人的思想,显得没有明显的进步。因此作者才决定“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前辈们已经完成的东西”,不再试图用注释召唤前辈的幻象,而是提炼其思想后直接进行“思考”,因此写成此书。

1关于数学与哲学的思考,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这并不如作者想的一般容易解决。简单来说,是哲学在“方法”和“对象”上的双重不确定性导致的,或者说,是其“人文学科”的本性导致的。

一门学科,或者在方法上,或者在研究对象上,总要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一些特定的内含,同时排斥一些其他的内容,才显得“有章可循”,让研究者发力。如数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形式推导,而排斥其他的方法,确定了其确定性。再如现今多被称为科学的学科,在方法上强调“调查”与“实验”的同时,也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也获得了不低的确定性。而反观哲学,其“爱智慧”的字面意思就决定了,它几乎不排斥任何符合人类理性的思维方法,同时,又试图涉及从人性宇宙到认知道德的所有领域。如此强的不确定性,虽说是由人类探索欲望的无限制性决定的,但也确实让不同思想之间,缺少了真正的对话平台。

2 作者在导言中提及“部分与整体”、“多样性与同一性”以及“在场与缺席”几组概念。在现实中,“部分的”、“多样的”“缺席的”东西似乎过于繁多,而在后现代视角看来,我们也只能有这些东西。

而在现象学的视角下却不是如此,相对的概念只有相互比对的情况下才具有相应的名字。而只有“一半”的现象是不可能成立的。同一性和可理解性,恰恰因为“我们”而能够成立。现象学就是理性在可理解的对象面前的自我发现。理解事物,也在理解自己。

相对的概念,其中一半无法独立存在。而却挡不住人们的脑补。思维无法决定“有什么”,但是可以决定“缺了什么”。而最终无解的“缺”,也就是一种“焦虑”,如果这种“缺”又看起来那么自然且普遍,则或许是一种本体论焦虑,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在下面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概念,“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象学导论》索科拉夫斯基1:导论,续经而不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