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灶头无烟火丨早点


北京人爱管早餐早饭叫早点。

赵姐,您吃早点了吗?

吃了呀,一根儿油条,一碗豆腐脑儿。

早点这叫法儿,似乎比早餐、早饭要轻飘些,没那么隆重。意思多少往肚子里先点(读二声)巴点儿什么,别空着,到中午再可劲儿招呼,单位食堂午餐免费。

在我的印象里,北方有好多地方,都把早餐早饭叫做早点,凑合凑合得了。

据说,这是错误观念。

科学解释,早饭是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好。在这个问题上,南方人显然比北方人认识要深刻。

我小时候,有一户邻居是广东人。他们家早上起来,锅碗瓢盆一通乱响,蒸米饭烙大饼炒菜。全家人围坐在桌旁,饱餐一顿后,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当时,这家广东人的早饭,被我们普遍视为奇怪的现象。

那时的我们,还没什么见识。

北京的早点,种类不多,油饼油条包子炸糕,稀的呢,豆浆稀粥炒肝豆腐脑儿。

北方的气候条件比不得南方,物产不阜。再加上过去仓储物流业都不发达,早点只能在各种粮食上找齐儿,花样儿不多。

就以北京早点的粥来说吧,从前无非是大米小米棒子面儿粥,讲究的,搁勺糖。

而广东人的粥,我的天!将形形色色的鲜活生猛加进去,幻化出了无数的品种。



北京的早点铺子比较稀少,仔细回忆,大概是以方圆一两公里一个来分布的。

钱姐,您这炸糕真好吃,哪买的呀?

豁口儿。

哦,他们家的呀,难怪。

一说,就知道是什么地方,不会产生歧义。这至少能从一个角度佐证,豁口儿那一带卖早点的铺子,可能就那一家。

从前,北京的冬天很冷。深秋的北京尽管美丽,但比较冻人。北方的春寒有时又会很料峭。处于这种气候条件下的人们,大概是不太愿意出屋的。

饿吗?

有点儿。

给你钱,去胡同口儿买几个油饼去?

忒冷,天还黑着呢,还是你去吧。我被窝儿里再躺会儿。

那……我买回来你甭吃?

不吃就不吃。

得,俩人都快说蹭(读三声)了。

最后没辙,只好把头天晚上的剩饭剩菜搁锅里烩烩,一人吃一碗,热热乎乎的再出门。

南方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南方的早点,比北方人讲究得多。且不说让人垂涎欲滴的广东早茶,早就成为中华饮食文明的金字招牌,即使向北,在长江流域,许多地方也有饮早茶的习惯。

各种精致的点心琳琅满目,香气四溢。人们悠悠然坐在茶馆里,沏一壶绿茶,斟一杯黄酒,或轻叙,或阔聊,怡然自得,岁月静好。

宁波有面馆,许多人早上去那里吃面。我认识的一位宁波人,每天早晨都要去面馆,点两个炒菜。

他们早上居然还炒菜!

而且,做炒鳝丝的黄鳝是现杀的,青菜是凌晨刚从地里拔出来的。

朋友就着下酒菜,每天都要喝半斤,高度的。最后端上一碗面,盘中剩下的菜做浇头,倒进碗里,一通唏哩呼噜……然后,心明眼亮开车上班去了。

扬州的冶春茶社在西园饭店边上,我去扬州时住在那里。冶春茶社有些浪得虚名。记得里边卖的,净是各种馅的发面大包子,得有十好几种。

当地有一种特产,腌制的嫩姜,切片而食,齁咸。非常无厘头的是,茶社并无稀粥供应。那么咸的东西,也不知和谁就着吃。



在北京,大模大样的饭馆,一般是不做早点的。

做早点与上灶炒菜的路数不同,是另一拨儿人。另外,做早点对店堂的环境卫生影响比较大,洗刷起来挺费劲。所以,北京有些气象的饭馆,大多不做早点。

谁要是做了,路人经过时会指指点点:你看你看,生意不好,快黄了。

南方人勤快,做早点的铺子,比北方多了不少,在街上挨着牌儿的卖,非常密集。卖粥的卖面的卖包子卖锅贴卖豆腐脑卖羊肉汤……品种多得呀,几乎能让人患上选择恐惧症。

在南方生活,养人,滋润。

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在酒店吃早饭时,我都会留心,有无当地特色的早点,会盛上一碗尝尝。有顺口儿的,当然也有吃不惯的,多体验呗。

在合肥喝过一碗汤,味道已无印象,但名字太特殊。这个字,在手机的字库里居然找不到。

左边是个“月”字旁,右边,上头是“天”,底下是“韭”。当地人管这字念sa(有人读二声,有人读四声)。

老天爷,不就是一碗汤吗,干嘛选这么一个难写难认的字?

也不怕因字废食,再失了传。



还有一个城市,人们吃的早点,和午饭晚餐经常是一样的。

对了,兰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家灶头无烟火丨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