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谈到“中庸”的一篇。
在上文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谈到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兴趣最重要,知道要学比不过想要去学;想要去学比不上有乐趣去学。
所以学习知识兴趣很重要,如果对一个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认真投入地去了解它;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
工作也是一样,只有兴趣浓厚,乐在其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所以,培养兴趣很关键,选择有兴趣的工作也很重要。
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等,在他看来人的智力天生存在聪明和愚笨的差别,所以将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
可能由此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人们的认知水平高低来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
在生活中与人交谈也是一个道理,跟不同的人就要讲不同的话,小孩有小孩的认知范围;大人有大人的认知范围;不同环境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范围;所以面对什么样的人,交流什么样的话,不同频的话怎么沟通都聊不到一个点。
樊迟又来问孔子了。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来问孔子怎样才算聪明。
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事方面的道义之上,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就可以称得上聪明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叫做有仁德?
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简单来说就是明智的人懂得尽人事,听天命;而仁德的人懂得先付出,再获得收获。
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做好自己能力范围该做的事,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的利益;对待鬼神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会一味祈求神明护佑而放弃自身努力。
所以,真正明智的人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好高骛远,不异想天开。
而仁德的人以天下为己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从不惧怕,勇于担当,不求虚名,不争功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智和仁是品德修养的两个方面,为人处世不可不明智,也不可不仁德。敬神明而远之就是大智;求仁得仁,先付出后收获就是大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孔子以山水的特性来概括“智者”与“仁者”,很形象的比喻了做到智者和仁者的状态。
水,来去自由有水溶万物之称,所以,有智慧的人反应敏捷、思想活跃、通情达理,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停息。
山,稳固不移象征着义理永恒,所以,道德仁厚的人安于义理、宽容仁慈、不易冲动,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亘古不变,毅然坚定。
有智慧的人,喜欢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把握时机;有仁德的人,喜欢在平静沉默中探索真理。
有智慧的人,在活动中得到快乐;有仁德的人,在宁静中得以长寿。
知识的更新从不中断,因此聪明的人需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品德的修养亘古不变,因此仁德的人需要不停思索,坚定不移。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