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在抗战时期写下的作品,这本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因为它不是宏大的社会题材,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它“超时代”的内涵,给了我们当代社会人很多反思。反讽是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用锋利的语言直指现代人的“围城生存困境”。
感悟:
一、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从小说主要人物分析
1.方鸿渐——软弱无能,优柔寡断。他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映射了知识分子以及现代人的“围城命运”。他也是被困在“围城”里的典型代表,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而不得,不爱的又勉强接受;在生活中,他又将自己锁在虚拟的“围城”里,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停地追求好和更好,不管是婚姻还是生活,他总是在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幻想着更好。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在这种无法满足的欲望推动下,他与孙柔嘉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是方鸿渐想象中的那样,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最后也只能以婚姻失败收场。他却后悔如果自己没有进入婚姻的围城,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
2.孙柔嘉——心机深重,她是小说的女主角,她也同样逃脱不了围城的罗网,她用尽心机接近方鸿渐,让方鸿渐与自己进入婚姻的殿堂,她以为自己在婚姻上是胜利的,可是这样的胜利能维持多久呢?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们只会觉得现在不够好,活在回忆过去的悔恨中,果不其然,婚后的生活并不美好,方鸿渐的性格缺陷逐渐暴露,两人的磨合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她意识到自己进的不是婚姻的“殿堂”,而是婚姻的“坟墓”,对这段婚姻十分后悔,最终当然结果无疑是婚姻破裂。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在婚姻的围城里摇摆不定,城外的人认为婚姻是“殿堂”,而城里的人认为婚姻是“坟墓”。就像当下一些人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然而“围城”这不仅是指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所谓人来人往的城池,永无止境的欲望。
二,活在当下,冲破围墙——自己的感悟
在我看来,“欲”是人类与生俱来,就算是圣人也是无法真正达到无欲无求的。“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大家朱熹所推崇的重要观点之一,然而他自己没有真正地灭掉自己的私欲。人当然是能有欲望的,不过,我们需要控制适当自己的欲望,避免误入歧途。在很多人看来“围城”已经成了抱怨当下情境的口禅 ,人类贪婪的劣根性本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是不会满足的。往往都是你给予的欲望愈大,失落感也越大,这样就造成了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一个死循环。“围城”是对人生情境的一种概括,就像莫比乌斯圈一样,任何情境都有两个面,但是这两个又是紧紧相连的,在两个面的无限循环里,如果我们无法学会珍惜当下,只能永远的陷在这种消极的循环里。被禁锢在围城的罗网之中,永远得不到救赎。
就像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你至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们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活在回忆过去的懊悔中,慎重选择,珍惜当下,展望未来。这样我们才能冲破城墙,获得自由。
经典摘抄:
1、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2、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4、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5、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6、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
7、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8、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9、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10、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