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幸福的能力和考试成绩,你愿意孩子选择哪一个?

作为一个宝妈,很久不追热点不追剧,感觉自己快成了热门话题绝缘体,但是这一天却莫名被两个话题吸引,一个是讨论考试焦虑症,一个是微博上晒出的“孩子上学需要掌握的26件事”。

01

作为一个本着放养原则的宝妈,看到考试焦虑症话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这么一个开明、大度的妈妈,绝不会斤斤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所谓的考试焦虑症一定会绕着我家孩子走。

但是看到第二个话题时,我就怂了,看着那6张用黄底黑字列出来的26项,再分析下自己的孩子状况,感觉能达标一半就不错了,又想到好的小学还有学前测试,更有名校甚至连家长都要面试,内心不禁唏嘘,我的孩子能够达标吗?能够顺利上学吗?我是不是应该多给她报点兴趣班、培训班?

想到这不禁吓了自己一跳,那个一直以给孩子爱和自由为标准的妈妈,去哪了?这个看到孩子成长标准就开始担心的妈妈,未来真的能在孩子的考试成绩面前淡定自如吗?

在我左右摇摆的时候,微博话题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知识不该产生焦虑,孩子不是标准件,每个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一定都会有个体差异。

02

带着内心复杂的疑问,去翻阅的考试焦虑的资料。相关数据表明,在面临考试时,75%以上的学生会有考试焦虑,极少数属于高度考试焦虑,甚至达到回避、逃避参加考试的程度。

知乎上大家对于考试焦虑话题下的回答,反映出很多孩子最初对考试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家长期望过高,一是考试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大;二是考试过后,对不理想的成绩给与的批评和惩罚过多。导致孩子在考试前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完成考试,而是考试考砸了该怎么向家长交代。

根据部分针对性调查显示,孩子们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成绩不好。而很显而易见的就是,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关注孩子所谓的成长标准。在她入学之后我应该关心她的考试成绩还是她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这时候一片关于考试焦虑的热文发到了我手机上,文章《9岁孩子考96分不敢回家,原因:妈妈说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能回家》讲述了一个妈妈和儿子考试的故事。徐女士把希望都放在儿子明明身上,从小就给孩子包各种早教班、学习班,孩子上学后还经常对孩子说“试题做不到100分不许休息”、”你要是考不到100分就不要回家了“;导致孩子压力特别大,以至于考了96分就不敢回家。

这种过重强调学习结果的做法,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低估,你所施加的压力,可能只是看起来让孩子多学了点东西,但终究恐怕是得不偿失。

要解决考试焦虑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看淡成绩,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

如果很不幸你家孩子已经顺利上学过需要觉察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进行规避和引导。

而当孩子出现焦虑时,要跟孩子一起去处理和面对,而不是家长本身也变得很焦虑,或者把这种焦虑全都丢回给孩子,这无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甚至会越来越严重。

03

升学的压力这么大,尤其是靠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获得成绩的方式,真的可取吗。

罗振宇在19跨年演讲中提到的《变量》一书的作者,通过走访大量山区、边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学校,发现一个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相反的结论。

我们都认为边远地区的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一定生活的艰难、懂事。而边远地区的学校,应该是用破旧的桌椅,孩子多老师少几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

但实际考察却发现,这坐大山里的小学,他们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全国最理想的教学方式,边远地区知道和大城市和名校的学生比,自己在高考不占任何优势,所以自行过滤掉高考这一关卡。

正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逻辑等方面的培养,而孩子多老师少,可以实现小班制授课。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对教育的干涉就会少很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老师,可以不受干扰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来塑造孩子的人格。

所以故事结尾老师也说那是他见过更的最乐观、最自信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获得幸福的能力和考试成绩冲突时,你愿意孩子选择哪一个?

04

作为一个妈妈,比起成绩,我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就像微博话题开头说的那样:知识不该产生焦虑,孩子不是标准件,每个孩子在各方面发展一定都会有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还记得前几年很火的那个电影吗,《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因为julie天生喜欢自由,不适应国内的教学模式,Frank没有强迫孩纸去适应,而把孩子带到美国读书,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

也许我门的条件达不到移民的标准,我门的经济能力也无法支持的孩子去国外读书,但有一点我很明确:

不要让孩子成为考试的奴隶,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健全。

你可能感兴趣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和考试成绩,你愿意孩子选择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