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与哀伤处理

      生活需要仪式感!

      习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仪式感的具体体现。对任何一对新婚夫妻来说,去登记结婚和举办婚礼庆典都非常重要,一个是法制文明的必然要求,另外一个是习俗,是千年的传承。在很多老百姓心目当中,后者比前者还重要。原因就在于仪式感!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婚礼庆典是万万不可少的。没有婚礼庆典,只是悄么声息地将两人的生活物品归拢在一起过日子,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而有了仪式感,昨天还是张家女儿,第二天就可以迅速切换到李家媳妇,顺理成章,没有任何违和感。也就是说,仪式感可以让一个女性的角色切换来得自然,能帮助她快速适应新角色。

      喜如此,悲亦然。婚丧嫁娶各种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需要重视,它背后的心理功能不容忽视。

      二十多年前遇到过一个个案,一个壮年男子,工作体面,生活无忧。唯一让他苦恼的是,每年到了某月他就会心脏不舒服,过了那个月又会莫名康复。后来才找到原因,N年前,他还在部队服役,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父亲走得早,母亲拉扯着好几个孩子长大,作为老幺,他和母亲的感情最深。他立马向部队领导请假回家,那时候交通不便,他紧赶慢赶,却没有赶上母亲的告别仪式。憋了一路的悲伤痛苦,因为缺少仪式感,生生地被憋了回去。也就是说,他的哀伤没有得到表达和处理。这也难怪,后来的N年,每每到了母亲的忌日前后,他就会胸闷气短。此时,咨询师一般会采用表演或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复现当年的情境,将未曾表达的情绪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向来以为,男人比女人寿命短,与男人在文化中不被鼓励表达情绪情感有关,憋回去的负面情绪就像毒药一样侵蚀着他的身体。而女人是被鼓励表达情绪情感的!客家人嫁女儿,就能看到女儿在出嫁前,守在母亲前哭别离。同样的,我们那仍然保留哭丧的习俗,一些女人知晓父母离世时,她从自己家门口放声大哭到娘家,沿途完全不顾路人的侧目,哭得惊天动地。其实,哀伤处理得越充分,分离之痛就会处理得越干净。

      最近一些年,咨询了太多孩子因为哀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落下心理疾病的案例。孩子的感受往往更会被忽视,这些案例往往都是父母离世不被告知,不要说是最后一眼,甚至连告别仪式都不让孩子参加。后续的哀伤处理仪式,逢七的日子、周年祭都不让孩子参加,孩子的情绪情感就无处安放。憋出内伤真的存在!悲伤逆流成河!心被痛苦击得七零八碎!

      但愿这篇文章能唤醒成人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憋回去的情感对孩子的伤害远胜于成人。

      敬畏传统习俗,让生活多一些仪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俗与哀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