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啦!暴脾气的小孩儿!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育儿师入驻家庭纠正孩子情绪问题的一些视频。不少父母在看到这类视频后条件反射的发出疑问,孩子的情绪真的有这么糟糕吗?为什么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这种不可控制的地步呢?

在这本《再见,暴脾气小孩!》中,为我们呈现了15堂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课程,从不同方面带领父母们了解情绪,认知情绪,从而正确的引导情绪。

“别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任何决定”这是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孩子的情绪也是一样。一次坏的情绪积攒便有可能为未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埋下祸根,影响孩子的一生。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情绪本身出发,介绍情绪是什么,情绪的作用,情绪的分类,情绪管理的基础目标是什么。借由小满同学的概念,将一个个情绪问题链接到了故事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关于情绪的一些基本定义。

在#我们讨厌

的并不是孩子的坏情绪#中小满因为没有去翻楼后的栏杆而被同伴说是胆小鬼,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而小满爸爸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小满的异常,在再三的追问下才让小满说出了内心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小满爸爸不及时开口追问,小满就不会有接下来的表达,从而把这种负面情绪憋在心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所以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能主管臆断去判断,不完全去思考其它的可能性。就好比小满在体育课上踢球本身挺开心的一件事,却因为一次猜拳分组的小插曲引起了一些不愉快,究其根本是因为小满主管臆断了同学的情绪,没有思考别的可能性。这一点其实就和地铁上不小心有人踩了一脚,我们主观上会认为对方一定是故意的这个逻辑是一样。其次,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上孩子身上,这样容易使得孩子失去自我,人格培养不健全。其实,仔细思考一下那些打着为你好名义爱孩子的人,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想法呢?

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孩子躲开情绪陷阱。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一些极端,武断的关键词。诸如就是,一定是,肯定等词汇,我们可以把这些词汇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可能是,有可能,有一定可能性,弱化这些词汇代表的绝对含义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第二,警惕诸如你就应该这类的代表极端个人主义的词汇。这类词汇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一种指令性的意义,但其实这类词汇并不是一个良性的沟通,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就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去沟通,去主动询问;如果想要对方知道我们的想法就告诉对方,这才是一个良性的沟通过程。第三,时常为孩子灌输一些相反的思维。不要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法自拔。

最后,作为父母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很多父母习惯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进行适当的敲打,其实这并非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处于兴奋状态时,我们应该为孩子高兴而非打压孩子;其次,我们应该创造一些外部环境让孩子有所体验,在推进一些事情中收获成就感;此外还可借助设立目标法,习惯引导法等方法激活孩子的积极情绪。

综合来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往往能够体现在孩子i身上,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一份良好的情绪掌控能力,就要从自身开始做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见啦!暴脾气的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