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让你不快乐,只有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刚回到学校被迫在课程和论文等事情的忙碌之中没能及时记录下来。现在我已经没有了看过之后那样强烈的冲动了,可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依然还在。

书中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被其朋友鼹鼠、河鼠和獾带到了咨询师苍鹭进行心理咨询。在初次见面时,苍鹭纠正了蛤蟆要处于自愿想变好而来看病的初衷,指出心理咨询是双向合作的结果,更需要治疗者主动来寻找答案,而不是为了应付谁的而来看病。

第二次会面,苍鹭“给”蛤蟆一支情绪温度计,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并承认自己有过自杀的念头。经过几次会面,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一点点回忆起自己童年和成长历程,由此也引出了核心内容,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现在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的所有情感(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和随后演变的行为模式(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怄气、郁闷、厌烦、撒泼)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从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挑剔型父母:爱批评人、愤怒、严厉;养育型父母:为你好,我比你更难过)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能基于事实来行事。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自我状态,没有高下之分,但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 我状态下,人会条件反射性地作为行为和情绪反应,此过程无思考,因此也无法促进成长。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人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才能思考当下。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我也跟着书中苍鹭引导蛤蟆一样进入思考,对自己开始审视。那一刻我觉得我好像就是那个蛤蟆先生,只是不同的是我的父母没那么有钱。我的父母有时是挑剔型父母,有时是养育型父母,也许这两种都有。

我也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其实都是模糊了,存在记忆里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形式,但我想也给我很深远的影响。很多一段时间,我也陷入在抑郁之中,在家会感到压抑,全是内疚在作祟。

我很难抛弃过去的那个自己,我能做的也只能努力去改变自己,向书中所说的成人自我状态转变。想有所获,就得痛苦。这个转变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如果不改变,就会一直是那个讨厌的人,不是自己。总是会沉浸在忧伤之中,好像永远快乐不起来。

“你的感觉怎么样?”苍鹭经常这样问蛤蟆,我也该问问自己,我的感受怎样。一直以来我都是讨好型人格,在一群人中我会委屈自己而迎合别人。我会注意自己的情绪不好,但很少会在乎自己的感受,总是在忍耐。

可要知道,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我有在慢慢改变,让自己不要这么心软、懦弱。我相信它对我很重要,悲伤、愤怒都很正常,不是脆弱,不是错,而是在提醒自己:是时候对自己好点了。在惧怕别人的声音时也提醒自己:你是个成年人了,你得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

一味的无视自己的感受,很容易就变成自我怜悯,觉得自己弱小,和别人“共谋”欺负弱小无助的自己。自己也是助攻啊。

我们总在说原生家庭,总在找背后的原因。我不否认找到原因是重要的,可不是让自己继续痛苦下去的理由。找到原因是要对症下药,是要吸取经验,是要努力改变。

童年的不幸、成长路上的不幸,会让自己一直活在那样的阴影里。挑剔型父母会让小孩变得自卑、忧郁、压抑,而父母的严厉也会让小孩内疚、懦弱、胆小,忍耐着按父母所期望的那样的路走下去,无法做自己。

年幼时,父母就是世界,无法独立生存只能适应。有些人就变得狂躁、叛逆;有些人被压迫而去忍耐,变得胆小、懦弱,如我。而无法释放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最终会压死自己。

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把一切都怪罪在童年所受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更要会思考和改变。理性的为自己做决定,不再是去惧怕父母的声音。这个转变痛苦,但如果做到了会很爽。

说到底,改变这条路只能靠自己,如果自己拒绝改变,一切都是零。

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荣格

书中还提出了人生坐标,即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在童年时会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这里说的是体验到生命时,生命本身问的。

坐标上四种选择,四种含义,我的理解是如果选择的是:我不好;你好。这是一种嫉妒的心理,引起内心的不平衡。而我好;你不好。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会有一种优越感。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坐标里,为了达到“自证预言”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也就是玩心理游戏。

说到底,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年幼时的经历和选择无法更改,影响确实有。现在也一样可以去理解人生坐标,再一次重新选择。事已至此,何必让自己沉浸在过去里不出来,过去的都过去了,时代在进步,人也要向前看。

从现在起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交到别人手里,责怪和抱怨只会是另一只恶魔。

因为悲伤也好,快乐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没人能让你不快乐,只有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人能让你不快乐,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