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帝道的创始人---赵无恤
小武不由问道:“为什么赵襄子连‘尊王’的表面文章也不肯做?他不知道这样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吗?”
八角捋须道:“要了解赵襄子的选择,也得从他家父子的经历去理解。”
小武摇头道:“我对赵家父子了解不多,有什么特别的、请你给说说?”
八角道:“先提一下,在赵简子时期,晋国的六卿变成了四卿。起因是范氏和中行氏两家成为一派,而智、韩、赵、魏组成了另一派,两派互相攻打。”
“范氏是晋国更前一代的执政,然而却无法用大义来服众,而且又在战争中败北。所以和中行家一起,这两卿率先走向了败亡。”
小武皱眉道:“可我曾经听说,范氏和中行氏抵抗了许久,另外四家迟迟也不能消灭他们。”
八角捋须解释道:“这只不过因为很多中小诸侯、之前曾经饱受晋国六卿的蹂躏,这次好容易看见他们内部发生剧斗,于是主动出钱出力支持其中弱的一方,使得双方相持不下,这样其它国家才能过些太平日子。”
“然而这也只能使范、中行这一方多撑些时日而已,即使加上外援的支持,他们的实力也不及智、韩、赵、魏四卿合力的这一方。”
小武点头道:“明白了。所以最终智、韩、赵、魏这方还是赢了,范氏和中行氏基本被消灭了。对吧?”
八角点头道:“不错。可是按照晋国惯例,此时应该另选两家,来替补范氏和中行氏的空缺。然而当时执政的赵鞅(赵简子),出于私心、拒绝恢复旧制,其余三家也都默许这种做法,从此晋国就只有四卿了。”
“对此,晋国国君虽然表示反对、但也无力再封赏两位新的卿家,所以分散制衡的力量开始减少、并且越来越少,直到剩下的卿、尾大不掉为止。”
小武恍然道:“晋国的土地财富就那么多,四家瓜分总比六家瓜分强、每家能分配到手里的更多!原来这不臣之心,从赵简子开始就有了!他是完全不肯吐出吃进嘴里的肉啊,自此六卿制度的终结,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八角微笑道:“没错。而赵襄子作为赵简子的继承人,正是思路相同、一脉相承的。不然作为赵鞅最小、也是出身最卑微的儿子,赵无恤(赵襄子)如何会被选出来、继承家主之位?”
小武奇道:“赵襄子是选出来的?你为何说他出身最卑微?”
八角捋须缓缓道:“赵简子共有五子。长子伯鲁、仪表堂堂,其母也出身高贵,本来毫无疑问应该是赵家继承人的。而幼子无恤、相貌猥琐,其母乃是陪嫁女奴、出身低贱,正常情况下是毫无机会当继承人的。”
小武讶道:“那这位赵无恤如何逆袭成功?”
八角笑道:“靠的是努力,以及‘忍’和‘狠’两个字!”
小武疑惑道:“就这么简单?你说说看。”
八角微笑道:“首先,赵无恤从小便将赵简子刻在竹板之上的训诫倒背如流,而他的四个哥哥在被父亲考核的时候都背不完全。而长大了以后,当赵简子出了最重要的一道考题之时,赵无恤给出了让老爹完全满意的答案。”
小武眼睛眨了眨,道:“是否到河北常山的顶上,去寻找宝贝?”
八角咧嘴笑道:“原来你知道一些!不错,赵简子说那里有宝贝。然而包括伯鲁在内,一众兄弟都没找到啥宝贝;当然有人说从山顶上看、赵国山川秀丽,后人应当保住疆土等等,但都不是赵简子想要的答案。”
小武点头笑道:“然而赵无恤却说:从常山北去、有一条隐秘的小路,可以从那里突袭、攻克代国。是吗?”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不错。这个答案显示了赵无恤的开拓能力和政治思维,最终导致赵简子立他为接班人。并且在正式传位时,赵简子对诸位儿子和老婆说:‘要是在太平之日,依照规矩我应该传位给长子赵伯鲁;但是当天下纷争之时,还是得靠赵无恤来领导赵家生存下去。’”
小武道:“听起来倒也不无道理,赵简子选接班人、还是根据丛林法则的呀。不过后来赵无恤真的从常山秘道攻入代国了么?”
八角摇头道:“没有,他用了另一个办法。早先,赵简子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赵无恤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后来赵无恤到北方打猎,借机在代国附近活动,顺便请自己的姐夫前来聚餐。”
小武惊道:“这明显宴无好宴啊!代国国君毫无防范而来吗?”
八角微笑道:“要说代国国君毫无防范、倒也不至于,毕竟晋国的四卿都是狠角色。但是地点毕竟在代国旁边,主人不尽个地主之谊,不同小舅子聚聚餐也实在说不过去。并且赵无恤带的人也不算多,所以代王就内衬甲胄而来,还带了不少大臣亲兵,并且预先搜查过跟着赵无恤赴宴的从人。”
小武大奇道:“就这样赵无恤也能搞定代国君臣?”
八角捋须笑道:“你想不到吧!赵无恤在经典会餐中充分发挥了创意:不能暗藏武士,那就假扮成厨师;不能携带兵器,就用炊具和餐具杀人!”
小武哑然:“……”
八角微笑道:“最终,赴宴的代国国君和随同大臣全部被杀;而凶器主要是用来舀汤的长柄铜勺,每个都有好几斤重,全是预先定制的。”
“等到赴宴的代王一死,赵家躲藏在附近的大军立刻攻入代国各处,再不给代国上下任何反应的机会。这样一下子,代国就被赵家灭掉、并且完全吞并了。”
小武倒吸了一口气,道:“这样看起来,赵无恤的智力也并不比智伯瑶差多少啊。”
八角点头道:“这是当然!能够同智伯瑶相抗衡,赵无恤的智力显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小武好奇道:“那赵无恤平日的行事,有什么特征呢?”
八角咧嘴笑道:“赵无恤的行事,当然会有规律。概括来说就是:为了公义,则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为了私利,则锐意进取、贪婪无厌。”
小武领悟道:“原来他是实用主义当头,只重实利、不慕虚名啊。可是这样智伯容得下他吗?只能看着他我行我素吗?”
八角摇摇头道:“智伯瑶如此聪明之人,当然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赵无恤会是一个强硬对手,故此容不得他韬光养晦。后来智伯依靠自己的优势,屡次先发制人、激赵无恤出手并犯错。”
小武点头道:“明白。只要赵无恤一出手,那智伯瑶就能从中找出对方破绽,从而顺势打击、削弱赵家。但是赵无恤会让智伯瑶拿住把柄吗?”
八角摇头道:“这很难说。在赵简子立嗣之时,智伯瑶就曾多次劝说其按照规矩、立赵伯鲁为继承人。然而赵简子总是唯唯否否,顾左右而言他,直到最后还是立了赵无恤---最让智伯瑶看不惯的赵家人。”
“后来智家和赵家共同出兵、两伐郑国的时候,智伯瑶都曾当面激怒赵无恤以及其手下,显然是别有所图。”
小武问道:“两伐郑国,这是怎么回事?”
八角捋须道:“郑国(郑州)在天下之中,其地理位置和号召力都非常重要。以前晋国每次称霸,都是由伐郑国开始,并成功迫使对方称臣。智伯瑶建议晋君伐郑,于是晋君顺水推舟、点名要智家和赵家两路兵马同去。”
小武讶道:“那么赵无恤也是不得不去,对吧?无法再韬光养晦也。”
八角点头道:“不错。然而攻打郑国城池的时候,赵家的军马始终在磨洋工,死活不肯出力。智伯瑶屡次激将,要求赵家军马配合出战,也总是被赵襄子说了一些外交词令挡住。”
“后来智伯怒了,甚至当着对方手下的面,将酒泼在赵无恤脸上,还骂他相貌丑陋、胆小如鼠,远不如他哥哥伯鲁,也辜负了先父赵简子的一世英名。”
小武倒吸了一口气道:“又骂长相,又骂胆量,又在手下人面前丢面子,还搭上已逝的长辈。这种360度全方位的侮辱,是个男人都很难忍得住啊!”
八角点头笑道:“估计智伯瑶已经做好了跟赵家立即开战的准备,故而专门揭对方的心理疮疤。然而赵无恤居然还是忍了下来。他自己忍耐、或许也还不难,但难在要让纷纷拔刀跳起、准备立刻火并的赵家兵将都得忍住。”
小武赞同道:“那倒是!不过智伯瑶显然遇到了‘忍者神龟’。想必二伐郑国,两家互相扯后腿,最终都是无功而返吧。”
八角道:“没错。智伯进则想打郑国、退则想打赵家,然而两者都失算了。”
“不过,这不等于赵无恤就无小辫子可抓。在春秋的大环境下,赵家的实力并不算什么。要想在众多势力中成为强者,光用韬晦的手段是不够的,所以他也必须是一个开拓创新之人,而且非常得有前瞻性。然而闯一闯新路子、试一试新办法,肯定也是会遇到风险的。”
小武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只要开拓创新,就可能会露出破绽?”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开拓创新、也就是改革,当然是要冒点风险的!”
小武好奇道:“那么,赵无恤又有什么改革新创意呢?”
八角捻须微笑道:“赵襄子是‘帝道’的奠基人,当然创意无限!他身上有很多史上第一的光环,你最好记住。其中最突出的是,‘天下农奴奔晋阳’!”
小武讶道:“‘天下农奴奔晋阳’?这是什么意思?”
八角缓缓道:“西周和春秋时期虽然让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然而却不纯粹,因为奴隶制度还未废除。每个诸侯、每个大夫,家中都还有很多奴隶,平时用来使唤,战时用来打仗。总之,平民数量还是很少的。”
“然而,赵无恤自小身为女奴之子,饱识了奴隶生活的艰幸与压迫。故此在掌握赵家大权并稳固了之后,他破天荒地宣布:赵家从此没有了奴隶!这还不算,他还宣示天下,任何别处的奴隶,只要能够来到晋阳(赵家领地),便可受到赵家的庇护,全家即刻化为平民!”
小武大惊道:“这可真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啊!对天下农奴的诱惑非同小可!”
八角捻须道:“不错!但是此举也是犯了众怒的。”
小武连连点头道:“理解,理解。毕竟所有的诸侯贵族都是靠着奴隶在生活!赵襄子这可是坏了春秋贵族的普世规矩啊!抢走了整个阶层的奶酪!”
八角点头道:“正是如此。所谓千目所指、无疾而终,出尽风头总要伴随着莫大的压力。赵家后来多次受到各种势力的围攻,就是由此而来。”
小武惊道:“那么,赵襄子可还顶得住压力么?”
八角微笑道:“还好。毕竟对战之中,赵家的军队是真的玩命,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翻身农奴的出身。而别国、别家的军队里也有很多奴隶,却不愿意卖命去消灭赵家,反而时常有不少人会投降过来。”
小武呵呵笑道:“论理必然如此。所以奴隶军队是打不过解放军队的。”
八角笑道:“不错。后来各方的贵族发现,赵家的军队是真肯拼命、打不赢!于是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开始加入废除奴隶的行列,以提高本方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有了赵襄子这个始作俑者之后,从春秋末年开始,各国以及士大夫家族等等、纷纷废除了奴隶制。所以说正是‘战国第一人’---赵襄子引领着中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从此,一幅新史诗巨幕在华夏大地上徐徐拉开,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剧变:告别奴隶社会、走向平民时代;告别春秋、走向战国;告别王霸之道、走向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