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们说到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从东都洛阳逃了出来,之后曹操是东躲西藏,却在中牟县被捕下狱,而中牟县令陈宫敬佩曹操是个义薄云天的人。
竟然敢只身前去刺杀董卓,于是挂印而去,抛家舍业的准备投靠曹操,欲成就一番大业。
而曹操与陈宫在逃亡的路上,都上了沿途郡县的通缉令,前途叵测。
第二节 曹操出逃,陈宫相救
1】
陈宫挂印而去,抛家舍业,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侠骨豪情,忠肝义胆,视为行走天地之间的第一要义。
在国破山河之时,这样的人被称为匡扶天下中性汉室的能者,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
可抛家舍业是什么意思啊?那是要告诉天下人,我要抛弃我的妻儿老小去成就事业了。
你说这样的人难道不叫私心吗?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一走了之,全然不顾这将给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那个时代一人不事二主,是被视为忠义的,而陈宫这样挂印而去,若是当时的董卓以天子之名刺死陈宫全家呢?这样的男人放在现代社会那就是妥妥的渣男一枚!
在《礼记·大学》里这样说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文说就是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你想想一个连家庭都可以不管不顾的人,又怎么会从一而终呢?
所以说这渣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要知道一个男人如果心中没有家的概念,就更别谈什么仁义礼智信,连至亲都能弃之不顾的人,你还指望他心中能被什么东西所束缚?
这就为后面陈宫背曹迎吕做出了铺垫。
2】
后来,二人投宿山林深处的一处宅院,主人正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
吕公对曹操二人的到来热情高涨,坚持冒险出山换酒招待他们。
吕公离去不久,曹操与陈宫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家仆吆喝、磨刀之声。
曹操断定是吕伯奢想图财害命,二人冲出斩杀所有家仆,方才发现误杀好人。
于是二人仓皇奔逃,路遇换酒归来的吕公。
曹操出人意料地斩杀吕伯奢,陈宫极为震惊,你既已错杀,知错为何还要乱杀。
曹操表示凡事要斩草要除根,既然已经知道是错杀了,那就只能一错到底。
就在这时曹操说了一句亘古罕见之语,叫“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语一出不仅寒了陈宫的心,更在于诛了天下人的心。
陈宫认为曹操不仁不义,遂离他而去。
3】
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历史资料表明曹操的原话是"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
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
后来这句话也是有所演变的,宋朝余靖,庆历四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
他当时曾以“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一语,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而曹操说这句话是有特定的背景和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不是他的完整人生哲学!
《三国》中加上“天下”二字,就失了界限,此话也意在诛天下人心了。
也有人这么解释:“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而且曹操这个人是知错、改错、可就不认错。
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掌天下牛耳,此为孟得雄才大略之体现。
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争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也是他吃败仗的原因。
将错就错这就是哲学的必要理论,很多时候对于处于无奈的人,将错就错是权宜之计,身出险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为必行之路
4】
我们看到《三国》是这样阐述这段历史的,史料记载曹操却是因为不愿意投靠董卓,而逃了出来,陈宫跟随曹操也是确有其事,但离开他时却是背曹迎吕。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领兵征伐陶谦时留守东郡守备,但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
对于陈宫背叛曹操的动机,据史学家考证的可能性是,曹操曾经下令处死兖州数名名士,缘由是因为那些名士批议曹操本身宦官亲缘出身背景,而陈宫素来与兖州名士们有友好往来的情谊,被曹操下令处死的名士中可能有几位是陈宫的朋友。
荀攸曾经评价陈宫说,“夫陈宫有智而迟。”也就是临事不清。不知这个评价可算中肯?
下一节我们来看看曹操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到慢慢有所成就,一无所有并不可怕,拜将封侯也没有了不起,厉害的是一个人成功的过程和造就他成为强者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