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映思维》:每个人都在镜映中成长,你镜映什么就得到什么

1920年9月,在印度丛林的狼窝中,人们救出了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8岁,小的不到两岁。但是,两个女孩没有人类的表情,不会说话,不会直立行走,而是四肢着地。因为她们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模仿的是狼的行为,缺乏人类生活环境。

从进化角度讲,人类都是生活在合作化的群体中,通过互相镜映、互相帮助来保障安全的。因而在合作化的过程中,镜映思维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阐述了镜映能力、镜映思维对人的重要性。


镜映能力是通过观察某种行为、情感,然后在头脑中回想,并自行模仿创造的能力。镜映能力不仅让人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像在亲身体验一样。

而镜映思维是在镜映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的思维方式,需要树立角色楷模的形象,需要自我认识、自我管控、同理心、信任。

本书的作者菲奥娜·默登是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她与社会各界合作,是慈善组织的创始人。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善用自己的天赋,用镜映思维塑造美好的生活。


一、镜映教会我们成长

镜映能力是人的天赋。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无意识、有意识地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镜映周围的事物。刚出生3分钟的婴儿,大脑中会产生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大部分都有镜映能力。

婴儿出生以后,不能独自存活,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照顾。在父母的照顾下,婴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会了微笑、说话、走路。

刚出生41分钟的婴儿就能模仿吐舌头的动作。这是因为当婴儿观察到别人吐舌头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受到刺激,将看到的行为和表情储存在大脑中,然后复制出同样的行为。

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镜映对象。 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都是用行为和表情表达需求的,父母在观察、理解孩子的过程中做出回应。

在这样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镜映父母的行为、表情,在大脑中会形成固定的神经元回路,由此学会了表情和动作。

除了平常的语言和动作,幼年时期学会的其它技能,比如系鞋带、骑童车等都是通过观察、模仿,也就是通过镜映能力得到的。

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求孩子不能说谎,那么父母首先不能说谎;父母要求孩子爱学习,父母自己要在家里创造学习气氛。

镜映能力不仅在年幼时期非常重要,在青少年时期也很重要。这一时期,人的“社交大脑”才开始成熟,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在社交活动方面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青少年如果没有朋友,就会感觉没有被同龄人接受,心理上变得脆弱、不自信,甚至抑郁,所以,青少年时期的朋友会影响以后的人生。

青少年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更容易镜映同伴的语言和行为。他们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大家在彼此镜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二、镜映教会我们讲故事

人类在没有书籍以前,讲故事是传授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讲故事将风俗习惯、生活技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比如,如何耕种、如何采集。讲故事使人们具备想象、模拟、共情的能力,也就是镜映能力。

人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时候,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了,大脑皮层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部位会变得异常活跃。

镜像神经元具有观察、模仿某种行为、情感的能力,不仅会接受故事内容,还会在情感上共鸣。

现代社会,人们可以用各种途径传播信息,但人们依然喜欢讲故事。因为故事能够带领人们,穿越到不同的年代和环境,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多样的体验和感悟,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人们获得的情感是真实的。

很多人在追剧,看小说的时候,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会哭一会笑。这是因为在镜像神经元的刺激下,人们还学会了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情感上能够与人共情,在认知上能够理解他人。

同情心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体验,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但就像自己体验过一样。比如,当我们看到不幸的故事时,会伤心流泪。

同理心就是能够感知、理解他人的感受,但并没有同样的情绪。比如,朋友气愤的时候,我们会理解他的心情,但是不会和他一样气愤。

同情心和同理心,能够让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境地替他人着想,能够理解和帮助他人,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顺利,是人们能够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

三、镜映思维教我们塑造美好生活

镜映思维就是在观察、模仿,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和价值观。一个人要形成正面的镜映思维,只有镜映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正面的角色楷模。如果没有角色楷模,人就没有模仿对象,也就不会形成镜映思维。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印度的狼女。

角色楷模就是被其他人视为榜样的人。角色楷模可以是历史人物、名人、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是我们认识的人,总之,应该是让人感觉良好的人。

正面的角色楷模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无意识地将身边的人作为角色楷模,只是长大后,会有意识地寻找角色楷模。

很多人对角色楷模有一种误解,认为角色楷模是名人式的人物,是永远完美的人,其实不是。角色楷模也是凡人,而且有好有坏,只要是我们想要模仿的人就是角色楷模。所以,选择正面的角色楷模才有助于成长。

一个人的角色是多重的,当你在镜映别人时,也在被别人镜映。比如,父母在效仿他人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效仿。

父母健康生活、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就会在孩子面前起到示范的作用。即使做不到最好,也可以影响孩子,让他们镜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成为角色楷模需要高情商,《镜映思维中: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讲述了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定义情商的四个要素:

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知道情绪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了解自己,其实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认识自己需要明确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根据事物的变化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言行。

自我管控就是认识到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够用良好的方式来控制突发性的感受和行为。

同理心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是不会陷入他人的情感无法自拔。同理心比同情心更理智,同理心能够使人理性、客观地对待事物,不会做出冲动性的判断。

建立信任就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真诚的关心,去真正理解,而不是批评他人。

人是社会性动物,要在互帮互助中才能生存下去。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情绪更加稳定、健康,被社会认可度和接受的程度也更高,人际关系也更好。

研究发现,亲近社会的人比只关注自己的人心理更健康。虽然自私自利会暂时得到好处,但是这种好处都不会长久,最后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镜映能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赋,每个人都在镜映中长大,也在被镜映中去影响别人。《镜映思维中: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中认为,当我们用正面的角色楷模塑造自己,亲近社会,成为别人的角色楷模时,就是在塑造美好生活。

你镜映什么就得到什么,每个人都可以用这种天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就像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你可能感兴趣的:(《镜映思维》:每个人都在镜映中成长,你镜映什么就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