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是我的家——《生态箱》

我很喜欢这种诡异的故事,因为导演会把故事拍的这么诡异,其中就一定有一些导演不想明说的事情,借电影之画面诉心内之衷肠,比如这部云山雾罩的爱尔兰电影《生态箱》。

《生态箱》海报

电影的男女主是一对情侣,Tom(杰西·艾森伯格 饰)是个树木养护工,Gemma(伊莫珍·波茨 饰)是一位幼教老师,都是辛勤的园丁。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这两位年轻人也被买车买房这种琐事困扰着。这一天他们来的一个房产销售中心,销售经理Martin用诡异“热情”的方式给他们介绍着他们的住宅理念:人人都向往着远方,但实际上回家才是幸福的最终归宿,我们就将“远方”和“家乡”合二为一,让你在“远方”体会“家乡”的幸福。

正襟危坐的Martin

概念不错,说走就走。两个人跟着Martin驱车来到了“Yonder”社区,广告牌标语写着:

You're Home Right Now(你回家了)

Yonder社区,“你到家了”

细思极恐的广告词。

Martin机械地介绍着房子,背书般讲着冷笑话,智商犹如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一样,只要夫妇俩有一点不按套路的回答,Martin就会发愣一下,然后生硬地转移话题。最后话题结束在了孩子上。Martin问Gemma:“你们有孩子吗?”,Gemma回答“没有”。然后Martin露出一个诡异的表情。之后给他们送进后院,然后就像蒸发了一样从房子里离开了。

“Oh, not yet. ”(哦,还没有。)

销售经理都走了,Gemma和Tom也没必要再聊下去了,毕竟还没决定要买这个房子。两个人上了车,想从Yonder社区开出去,但这里的街道都太像了,他们把汽油都用光了,也没能从社区里开出去。空荡荡的社区,只有他们两个人,想想就可怕。第二天,Tom有个主意,他们要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方式沿着一个方向走,翻墙跨院,直奔太阳。如果这里是正常的社区,总会走到社区尽头的,然而他们走了一天,在落日最后一丝余晖从地平线消失的时候,他们又回到这套房子。

空空荡荡的街道和一摸一样的房子,整齐的就像积木一样

大白天居然鬼打墙了!当晚,Tom决定破罐破摔,一把火把这座房子烧掉,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来管管这件事。

燃烧的房子

清晨,烟雾散去之后,夫妻二人有了两个收获:第一,街上出现了一个纸箱,里面放了一个孩子,而纸箱上写了一行字:“让他长大,然后你们获得释放”:

“让他长大,然后你们获得释放”

(这个“Released”对应的可能是他俩初到社区时,下车前车里放的最后一句歌词:“you'll wind up in jail”)

第二,房子毫发无损:

满血复活的9号房

转眼过了几个月,他长成了6岁小孩的样子。

对,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但是这个孩子并没有6岁小孩应该有的灵气,也不懂得察言观色,更没有任何同理心,他只会呆滞地观察着他俩和毫无意义的模仿。

相似到令人窒息的模仿

还有,这孩子有任何需求,都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再无其他。

各种不同场景下的尖叫

像不像片头那只占领鹊巢的杜鹃鸟?

片头那只鸠占鹊巢的杜鹃鸟

Tom无意间发现这片土地上有个问题,这里的土壤很不自然,这并不是天然的地面,这下面一定有秘密,于是从此以后,Tom开始执迷于挖地,剩下Gemma独自陪伴这个孩子。

此时的他还没意识到,这将是他此生最后一件可能有意义的事情

Tom还在挖地,而且终日不见阳光,身体也越来越差,开始经常咳嗽。这一天,孩子从外面回来,手里拿了一本奇怪的书,没有书名,书上的文字完全看不懂,偶尔还会出现的几张奇怪的图片。

好像是在讲遗传或者基因之类的东西

Gemma想要知道是谁给了孩子这本书,让孩子模仿一下那个人的样子,于是Gemma看到了整部电影最恐惊悚的一幕:

而且这个孩子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此时的Gemma那么惊恐,在他看来这很正常

对,这个孩子,不是人类。

房子是假的,土地是假的,天上的太阳和云朵也是假的,现在就连孩子都是假的。

又过了若干日,孩子长大了,长成了“大孩子”。依然没有灵气,依然不会察言观色,依然没有任何同理心,依然只会毫无意义的模仿。

用一个时髦的词:“巨婴”

“大孩子”每天白天就在社区里逛,Gemma就在后面跟踪,想要探寻事件真相,但每次都会跟丢。

Tom的肺疾日益严重了,身体也愈发虚弱,但还在坚持着挖着,也在坚持着寻找答案。

片中Tom多次对孩子施暴,所以我认为这个洗澡的镜头表达的是大孩子模仿了Tom的暴力行为,然后把Tom打伤了

终于,他好像看见了答案,他挖到了一个裹尸袋。而这一天,他们二人被锁在了门外。

疲惫、惊吓、疾病,多重打击之下,Tom终于站不起来了,而“大孩子”早上还像往常一样,甩下一句“是时候放开他了”,便去继续轧马路了。而回来之后,“大孩子”为Tom带来一个裹尸袋。

Gemma惊恐、悲伤、愤怒的复杂情绪

直到这个时候,“大孩子”还在模仿Gemma那种惊恐的表情!

这是“大孩子”从没见过的表情

终于,Gemma起了杀心,决定干掉这个“大孩子”。一镐头砸下去,却似乎只造成了皮外伤,之后他抱头鼠窜的动作更加证明,他不是人类:

镐头确实打到了,但只是一个皮外伤而已
镐头确实打到了,但只是一个皮外伤而已

然后,他像掀开地毯一样掀起了人行道钻了进去。

WTF???

Gemma赶紧追了上去,也一同钻了进去,随后,她闯了一个平行空间。

或者说,随后的几秒钟,她坠入了若干个平行空间。

Gemma的坠落三连

最后,她坠回到了自己的空间。

终于,Gemma也终因身心交瘁,也追随Tom而去了。而在这前后一年左右,Gemma始终不承认她是这“大孩子”的妈妈,恐怕在“大孩子”的思想里也不知道“妈妈”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大孩子”每次管Gemma叫“Silly Mother”的时候我都感觉头皮发麻

大孩子把他俩都埋进了Tom之前一直挖的坑里。然后,他把Gemma的车加满了油,开出了Yonder,开到了一开始那个售房中心。

“大孩子”把Gemma的车开出来了

而此时的Martin已是行将就木了。

行将就木的Martin

看见了大孩子之后,把胸前“Martin”的胸牌交给了“大孩子”,看着“大孩子”接过胸牌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大孩子”熟练地又拿出一个裹尸袋,把“Martin”装进去,然后折叠折叠折叠(这个细节再次证明,“Martin”们不是人类),放进边上的抽屉,坐在了“Martin”的位置上。“小Martin”正式上岗,迎接新顾客的到来。

正襟危坐的“Martin”二世

电影描述的内容比较多,没什么尿点,剧情节奏刚刚好,拍摄的手法也极具个性。毫无疑问,这样电影是能引发观者思考的电影。在我个人看来,这个电影有一条主线和一条副线,而且两条线交织得并不紧密。

片中多次出现早餐的场景,但每次早餐的氛围都不尽相同

主线自然是那些诡异的“Martin”。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育,成长,但他的智商并没有同步提高,情商更是几乎没有。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一种群体高智商(同类聚集的人越多,智商越高,参照《夺宝奇兵4》里面的“水晶骷髅头”们),毕竟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除了Tom在地洞里听到的怪声之外,Gemma在用镐头追打“小Martin”时,“小Martin”还发出过“哧哧”的声音),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文化节目,他们还能做这么大一个社区,并穿越各个平行宇宙,那就是一种已经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物种表现。他们把人类当作观察和实验的样本对象,投进生态箱,就像水族箱,我们定期往鱼缸里放上鱼食,然后观察鱼的生活状态,这不就是怪物们观察这对夫妻的方式吗?而不同的平行空间就是不同的生态箱,分别观察着不同样本的不同生活状态,样本生命周期结束之后,就像处理夭折的雏雀一样,埋掉就好了,反正这种死亡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小Martin”对于男女主的培养没有丝毫的怜悯。

看到Tom的样子,“大孩子”冷漠的离开

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觉得他们是在隐藏自己高智商高情商,我觉得不是,因为如果他们智商高,“小Martin”在模仿那个陌生人的时候不会那么卖力地把自己的腮鼓出来,毕竟这个是不同于人类的特征了;如果他们高情商,“小Martin”不会毫无感情的收起“老Martin”的尸体,毕竟“Martin”们是同类生物。

到这里,我想过度解读一下,这个电影细思极恐的不只是“小Martin”:在其他的电影中,那些想要消灭或者奴役人类的其他物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一眼就看出是个怪物的(比如以《异形》为代表的一众外星人题材),第二种是人类自己鼓捣出来的变异机器(比如认为人类是阻碍机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消灭人类的《终结者》),第三种是僵尸和妖魔鬼怪,这两种之所以能归为一类是因为他们具有类人性,他们在某种意义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极具攻击性的角色,这类电影会充满各种“开门杀”,“回头杀”,“转角杀”。这三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大。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反派通常都有很强大的能力,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人类。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个“Martin”是哪一类?好像都不是。“Martin”们似乎不是强者,他们的智商不高,寿命很短,甚至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被人类攻击的时候也只会逃跑。所以,这个社区会是“Martin”们建立的吗?我觉得不像。“Martin”的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们把“Martin”当作工具,诱捕人类进入Yonder“生态社区”,然后在暗中同时观察着人类和“Martin”,也许就是“小Martin”模仿的那个有着两个大腮,面目狰狞的东西。回想电影开篇“鸠占鹊巢”的镜头,其实观察者既不是杜鹃鸟,也不是雀,他们两个都在被人类观察着,这才是最惊悚的部分。

上帝视角,这才是观察“生态箱”的正确方式

另外还有一条副线,就是Tom和Gemma“喜得贵子”之后日渐式微的生活状态。Tom从第一天开始就拒绝承认这个孩子,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反复强调这个孩子是“it”而不是“he”,而起初一段时间里,Gemma对“it”还是比较有耐心的,给孩子喂饭,陪孩子玩,给孩子讲社区外面的世界,看到Tom在伤害孩子的时候还会激起她的保护欲,和Tom发生争执和矛盾,尽管她也始终在说“我不是你的妈妈”,但行的事情却实为母亲之职。直到真正意识到这个孩子是“it”而不是“he”的时候,她才还是意识到Tom是对的,不应该任由这个怪物成长。但是为时已晚,蓦然回首,才发现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上,最后一件真实的事物也要离开了。怀着悲伤,愤怒,没能落叶归根不甘,回了“老家”。是的,这里当然不是家,家怎么可能在“远方”呢?

最后看看导演是如何解释自己这部电影的吧。导演罗根·费纳根曾经做过著名诡异美剧《黑镜》的剪辑导演,所以这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黑镜》的影子,诡异怪诞,脑洞大开。

左:《生态箱》“小马丁”看的电视节目 右:《黑镜》第二季《白熊》中的电视画面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在2008年,导演拍摄过一个恐怖短片《狐狸》,描述的是当年经济大滑坡导致爱尔兰出现了很多空荡荡的居住项目,就像咱们这里有楼无市的“鬼城”,而这部电影的灵感同样来自于此。在此基础上再把一些导演的思想物化成一些场景,比如把无良地产商比成人面兽心的怪物,把千人一面的我们比成社区一模一样的房子,把每个人在社会中孤独的状态比成不同的平行空间,而房间号“9”即终点的意思。

这部叙事和内容和手法都很独特的电影,有些晦涩难懂,甚至还有很多暗示和隐喻,注定只能获得少部分人的喜欢。

ps:今年的《黑镜》第六季何时到来呢?

或者,这个其实是《黑镜》第六季的前传?

(文中图片除海报外,其他均来自电影《生态箱》截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方不是我的家——《生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