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现在新课程的新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一种陈旧烦闷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我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近我们在学习《分一分与除法》,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平均分,而是根据情景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两只猴子,一只叫大毛,一只叫小毛,这里有四个桃子,我想把它分给它们,你想怎么分呢?由于这节课我采用了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以当学生看到两只胖乎乎的猴子,和四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出现在他们面前,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于是都纷纷拿出小棒开始分起来了。由于操作简单,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分好了。我请一位上台分,并问:“你是怎样分的?”他说:“我给大毛三个,小毛一个,因为大毛是哥哥,比较能吃。”他的话刚说完,就看到小毛生气的叉着腰,好像在说“凭什么?”这时下面还有不少学生在举手,我点了其中一个,她说:“我和他分的相反,我给大毛一个,小毛三个,因为小毛是弟弟,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就看大毛委屈的低下头,不说话。下面仍有不少学生举手:“老师,我和他们分的都不一样,我给大毛和小毛一只猴子两个桃子。”就见到大毛和小毛都开心的笑了。我把三个人的三种不同分法一同展示出来,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学生一起回答:“没有了。我为学生们的开放思维感到高兴,于是我便开始把学生往“平均分”概念上引导了。我指着第一种分法问:“如果这样分,两只猴子都开心吗?”学生回答:“小毛不开心”我又指着第二种问:“这样分,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吗?”学生回答:“不同样多。”“那这一种呢?”我指着第三种分法问学生,学生一起回答:“同样多。”我把“同样多”这三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样多”与“平均多”之间存在着联系。

通过以上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不同分法的展示,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留下了“平均分”的感性认识了。接下来,我指着第三种分法说:“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我试着让几个好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分”,再请两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跟着说一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两个差生由于刚才也参与了摆小棒的操作,居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平均分”的含义。这时,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都想说一说。我就让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完之后,我才出示这节课的重点定义:“平均分”。然后让学生对照这想一想,刚才说的对不对。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让这个概念就这么一晃而过,很有可能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概念,为了初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弄懂概念,我又对他们进行了考查,出了3道判断题:这下面不同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为什么?

(1)|||      |||        |||

(2)||      |||        ||||

(3)|||||      |||||      |||||      |||||

令人满意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能说出理由。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平均分”的导入部分,由于是新概念,又是除法的的初步认识,若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直接出示概念,对不少学生来说,很可能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是懂非懂。因此,设计好这一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我想,在这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在玩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是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