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武王克商
【画面】情景再现,牧野古战场,《尚书》中的《牧誓》文字片段(影印)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凌晨时分,一队约五万人的大军经过又一个晚上的急行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前方70里外的地方,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现在,他们已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挡在他们前面的,是商王纣几十万黑云般的军队。两军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曦微的晨光,照见战车上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披甲武将,武将左手举起一把明晃晃的大钺,右手举着一面在晨风里猎猎作响的白色旄旗。一场庄严的战前誓师大会随即开始。武将高声历数商王纣犯下的滔天大罪,他告诉将士们,替上帝惩罚纣的时候到了,你们要像猛兽那样攻击敌人,努力作战。武将的演讲极富鼓动性,他的讲话被响彻云宵的喊声一次次打断。
一场被某些历史学家描述为“流血漂杵”的惨烈大战即将打响。
【画面】周原遗址:歧山凤雏和扶风召陈大型建筑群基址,凤雏甲骨,周原青铜器
这是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是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丰沛的水源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周族的起源仍然无法得到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正是周人亮相中国历史大舞台并创造辉煌文明的起点站。
正是迁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商的主意。这就是周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閟宫》所写:“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翦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这里的大王,即古公亶父。意思是,自从古公亶父带领周部落迁到歧以后,才开始翦除商的事业。
【画面】古公亶父像,周人由豳(今陕西旬邑县)迁周原地图
《诗经》中的另一首诗《绵》,则具体记载了周族人,在他们的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居周原的故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大约在商朝武乙时期,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扰,他们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
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人在这里开辟土地,建造城郭宫室,建立官制,周族变得日渐强大。
【画面】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原甲骨,周文王像
在周原这片土地上,几代周人韬光养晦,他们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周族未来的宏图大志。
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经过观察,认定季历的儿子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这样,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便假托为父亲采药之名,跑到了南岳衡山,接着又跑到远离周原的荆蛮。在那里,他们断发文身,改从少数民族的习俗,当地人便拥戴太伯为首领,在吴地修建了城郭,建立了国家,成为吴国的始祖。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不久被商王杀死,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周族蒸蒸日上,综合实力突飞猛进。
【画面】周文王征伐附庸国示意图
周族日渐强大,商王纣不敢小视,便封周文王为西伯,使之成为商西的霸主,并委以征伐大权。这正合文王之意。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挥,宝剑所指,商的若干个附庸国立即灰飞烟灭:他先是兵进西北,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接着渡过黄河,向东发展,以至威胁到了商的都城殷。之后,周又正面进攻邗国,直接威胁商所在的别都朝歌。还不满足,随后又剪除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面的战略重镇崇,为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
如此,南、北、西三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势。
【画面】周文王画像,情景再现
周文王时刻不忘商的杀父之仇。他韬光养晦,表面上臣服于商,暗中却一直在积蓄力量,加紧灭商的准备。在周原,周文王敬老慈少,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的国君因国土问题发生争执,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相互谦让,种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两位国君目睹这一切,非常羞愧,感叹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的,为什么要自取其辱呢?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这件事传出去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
【画面】占卜场面,宝鸡市蟠溪河畔钓鱼台风景区,门神姜太公图案
与殷人一样,周人也信命,凡事行动之前都要占卜。一天,文王出门打猎,临行前照例要来一番占卜问卦,向鬼神询问此次的吉凶祸福,收获如何。结果,此卦与往常不同,预告他此次出猎将得到一个辅佐成就他的霸业。文王将信将疑,来到渭水南岸,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坐在河边心不在焉地钓鱼。文王见他只下鱼钩,不上钓饵,觉得十分奇怪,就与老人搭话。不想两人一谈,十分投机,有相见恨晚之感。一番言谈之后,文王认定这位老者能力非凡,见识过人,便把这位钓鱼老人请上自己的车子,一起回到了京城,让他成为管理军队的太师。
这位渭水钓鱼的老者,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尚,民间一般叫他姜太公或姜子牙。
【画面】沣河西岸丰、镐西周都城大型宫殿基址及相关青铜器
周文王得到吕尚,可谓如虎添翼,此后,内政外交,东征西伐,周朝的力量得以大增。
一切条件成熟之后,周文王又做了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就是将都城从歧下迁走,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邑即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自歧下东迁居之,周文王东进的意图已再明白不过。这样,周族基本完成了攻商决战的准备,伐纣灭商只是个时机问题。
然而,越是这样,周文王越是谨慎。他的威望大增,许多诸侯都来向他示好,但他十分低调,便越发对纣表示恭敬,给纣进贡的财宝也越来越多。这就让纣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商迁都丰的第二年,文王姬昌病逝,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武王。吕尚继续辅佐。
【采访】在文王任上虽然没有消灭商朝,但他为下一代灭商准备了条件,扫清了道路。没有文王受命九年来的准备,就不会有后来武王的成功。而周文王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后人的推崇。后世将文王列入圣人的行列,成为历代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
【画面】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
周武王即位,他以其父文王为榜样,承继前辈们开创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落实。他继续让吕尚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毕公等贤人辅佐。这样,人才荟萃,各谋其位,周的政治如日中天,归附诸侯越来越多,力量愈加壮大,对比之下,商更加孤立。
为更有利于进攻商都朝歌,消灭商朝,武王决定再次迁都,将周的都城由丰迁至镐。
当文王和武王父子俩在夙兴夜寐地准备着这一切的时候,此时的商王纣在干什么呢?
【画面】东夷地图,商王纣画像
实事求是地说,商王纣并非只是残暴。即位之初,他也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其对东夷的长期征伐,虽有掠夺性一面,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原先进文明对江淮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反过来促进了商王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纣开始自我膨胀,变得刚愎自用,荒淫残暴。加以后世的笔墨描画,商王纣几乎变成了千古第一暴君。
【画面】歌舞宴饮场面再现,鹿台三维立体效果图
纣好酒贪杯,常彻夜喝酒寻乐。他在宫廷里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表演各种音乐,舞蹈,游戏。他让人挖了许多大池子,然后用酒灌满池子,供数千人狂饮不止。他还让人把熟肉悬挂起来,看上去像树林一样,人们可以随便伸手摘取食用。这就是典故“酒池肉林”的来源。
纣身体强壮,沉迷女色。他尤其对美女妲己宠爱至极,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妲己喜欢听音乐,他就命令乐师制作新的俗乐“淫声”。还从各地搜罗的奇珍异宝填满了宫室。
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纣觉得首都殷邑已经无法满足他的享乐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扩大至朝歌,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在这片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并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在里面。最让人民切齿痛骂的,无疑是纣建造的三里见方、高逾百丈的鹿台。
【采访】据历史记载,建造这座奢华壮丽的鹿台整整用了七年时间。在建造鹿台的过程中,工匠民伕死伤无数,百姓怨声载道。而建筑落成后,纣把从各地搜刮而来的金银珠宝全部集中在这里,与妲己及美女们宴饮狂欢长达七日七夜,据说以致全都忘掉了日月时辰。但真是乐极生悲,令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享乐之地鹿台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画面】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情景再现
商王纣仗着自己的统治为天命所赐,肆无忌惮,荒淫无道。臣下若有人不听命于他,百姓中有人说他坏话,他就用酷刑伺候。有一天,纣看见蚂蚁爬到一块热铜片上,一会儿就烫死了,立即来了灵感,命人铸了铜柱,架火烧烤,命令违背自己旨意的人光脚在通红的铜柱上行走。犯人走不了一两步,就掉下去被活活烧死。这种残酷的刑法就是臭名昭著的“炮烙”。
商王纣远贤臣,亲小人。商容为民请命,百姓爱戴他,但纣嫌他与自己不是一条心,便废了他。费仲善于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纣便重用他。恶来喜欢进谗言,纣也重用他。但这样一来,各诸侯都害怕纣了,从而疏远了王朝,这就更加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力量。
整个商都一片混乱。神祗无人敬祭,宗庙无人管理,大臣偷奸耍滑。犯法者得不到惩罚。
任何一个朝代一旦到了这个份上,这个王朝离结束也就不远了。死神在向商王纣招手。
【画面】黄河渡口,情景再现
代表死神向纣招手的就是周武王。商与周,一个在一天天烂下去,一个在一天天好起来。
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他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在黄河渡口,武王看见舟楫整齐,士气高昂,十分高兴。船行至河中央,一条银白色大鱼忽然跳进船中,武王说,殷人崇尚白色,看来这是他们灭亡的象征。俯身抓起那条鱼祭天。
大军渡过上岸,忽然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长空,从天而降,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不断地鸣叫。这在当时被认识是吉兆,于是士气大振。
【画面】孟津观兵遗址
周军长驱直入,直指孟津。恨透了商王纣的各国诸侯,一听说武王出兵,以为灭商的时机到了,纷纷前往助战,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是,武王发现几个大的诸侯没有前来,以此知道还有一些诸侯对商王心存幻想,于是毅然收兵回师,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画面】纣平东夷作战示意图
并吞诸侯,拉帮结伙,搞军事演习,周武王所做的这一切,难道商王纣真的毫不在意吗?
对于武王的野心,商并非毫无觉察,但长期的东夷之乱使周得以顺利发展。东夷之祸一直是商的心头大患。纣继位之后,举全国兵力进攻东夷。这场漫长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纣笑到了最后,但此时的商王朝,所有精华已消耗殆尽,帝国已变成一个空架子。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东夷之乱对商的力量的全盘牵制,造成了帝国在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所谓顾此失彼,纣甚至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在西部的征伐中不断壮大实力。
【画面】占卜场景,情景再现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族人的兴国大计终于可以实施。又过了两年,武王决定出兵伐商。
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相信天命的周武王自然要命人占卜。结果,兆象说这次伐商并不吉利。武王正在犹豫,凑巧,此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夹着暴雨,横扫着人间的一切。这更加重了武王的疑虑。武王再一次想起了天命。商是上帝委命的,我现在要伐商,天命可违吗?
关键时刻吕尚站了出来,他说,纣此时已不堪一击,机不可失,请务必按原定计划出兵。
吕尚鲜明的态度,促成了武王最后出兵的决心。
【采访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说法多达44种,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不等。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科技测年领域学联合攻关。四位首席科学家分别是历史文献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碳14专家仇士华、天文学家席泽宗。断代工程最后选定的最优解是公元前1046年。
【画面】武王伐纣进军路线图
公元前1046年一月,武王率领一支由战车三百辆、精锐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万五千人组成的伐商军队从镐京出发。经过25天的行军,部队到达两年前诸侯会盟的孟津渡口,与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友军会师。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前来会盟的诸侯方国更多了,伐商力量因而更加强大。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带兵前来,总兵力达到五万人左右。
【画面】情景再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不料,出兵伐纣的路上又遇到一系列自然灾害:到了怀地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体崩摧,经过邢地的时候,令人晦气的事又发生了:一阵狂风暴雨,大风把旗杆断为三截,接着,又连下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武王于是更加犹疑,问吕尚是不是老天显灵,警告我们天命难违,不可伐商。吕尚说,旗杆折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连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意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杀敌的时候更为锋利。武王得到吕尚安慰,命令大军继续前进。
【采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晖教授】不吉利的自然现象也好,周武王的犹疑也好,其实是周人对这次征伐不自信的表现,因为包括周武王在内的绝大多数周人,内心深处的观念都没有变,即认为商是上帝让其统治天下。也就是说,周人伐纣可能是与“天命”作对。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统治天下已经长达六百年的王朝,老百姓认为这个天下理所当然是它的。现在有人起来推翻它,取而代之,仅仅从改变人们的观念来说,这又谈何容易?
【画面】情景再现
面对江河日下的形势,纣却盲目乐观,因为“天命”支撑着他。这时的老天爷确实还没有完全弃他而去。他早知周师进犯京师的消息,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当周武王率军攻下最为重要的与国黎的时候,他还满不在乎地安慰前来报信的人说不要慌,他有天命保佑。
恰在这时,征伐东夷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这让纣得意忘形,朝歌城里一片欢腾。加上时值腊尽,京城张灯结彩祝捷盛典。因此,如何对付周师的事,根本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庆祝征伐东夷的盛筵持续多日。直到周师兵临牧野城外,才惊散了商纣君臣的欢宴。
【画面】牧野之战要图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武王率领的五万灭商大军陈兵牧野,与商军摆开了决战的阵势。而此时,商王纣的主力还在征伐东夷凯旋的路上,一时半会无法赶回救主。面对此种危境,纣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坚守朝歌城,把周军拖得疲惫不堪,等待主力援军回来,内外夹攻,打败周军;二是放弃朝歌城逃跑,前往东方与自己的主力军会合,然后杀一个回马枪;三是趁周军立足未稳,立即在牧野城外与之进行战略一场决战,一举击溃远途来犯之敌。
商王纣思来想去,权衡再三,他担心战争时间的拖延会导致自己政权的变乱。这样,暴烈武勇的纣,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与周军决战。
决定一出,意味着商政权倚靠了六百年的老天爷,把纣和他的王朝给无情地抛弃了。
主力部队不在身边,商王纣却敢于下决心与周军决战,他的底气到底在哪里?他手中有什么牌可以打出去?他的牌,就是朝歌城内几十万奴隶和战俘。历史证明,这是一张烂牌。
于是,纣迅速武装这些乌合之众,自己亲率少量禁卫部队押送督阵,开赴牧野战场。
【画面】河南新乡牧野古战场遗址,情景再现
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和淇县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原野。这片土地横卧在黄河之滨的豫北大平原上,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现代化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田野上,夏收时节,金黄色的麦浪滚滚,秋收时刻,雪白的棉田似天上无边的白云。谁能够想到公元前三千多前这里的一仗?
战前动员结束后,周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于是,军旗挥舞,战鼓擂起,三百战车、三千武士、四万五千步兵,从地平线上出现,他们就像一场飓风,平地向商军席卷而去。
商王纣的军队虽然也像蚂蚁一样多,又像箭一样在原野飞驰,但因为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们不仅不想替纣卖命,反而把武王当救星,希望周军灭掉纣,解放他们。因此,尽管纣亲自督战,无奈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商军前锋,不但不前进,反而纷纷倒戈,回杀商军,为周军开路。商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这就是成语“前徒倒戈”的来源。
顷刻之间,商军土崩瓦解,十几万人退潮般溃败。武王乘胜追击,直捣纣老巢朝歌。
结果,太阳还没有升上天上,牧野之战的正面交锋就决出了胜负。
【采访】牧野之战中商王纣迅速失败,表面上是军事部署上的失衡和作战指挥上的失误,但根本原因是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以致丧尽民心,从叛亲离。反观周武王的成功,表现上是长期正确运用“伐谋”“伐交”策略和选对作战时机的结果,实际上是周武王替天行道,取得了民心,因此,这是一股代表社会进步和时代方向的新生力量。
【画面】利簋(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上面刻写的32个铭文
牧野之战的经过,不少古籍中均有记载。特别是在《尚书·牧誓》中,就连开战的具体日期——甲子日的早晨——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史学界对这个日期的准确性一直持有怀疑。
1976年,陕西临潼发现了一件西周早期铜器“利簋”,为牧野之战的日期找到了证据。
“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上有铭文32个字,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先举行了岁祭并进行了贞问,兆象很好,说能够如愿灭掉商朝。过了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阑这个地方赏赐了一个官吏名字叫做利的金(铜),利觉得很荣耀,作一个铜器作纪念。原来,这件铜器是一个叫做利的牧野之战的参加者,在战斗结束后第八天,为纪念自己得到周武王的赏赐而作。铭文中牧野之战发生的甲子日的记载,证明我国古文献的可信。
【画面】情景再现
残阳如血。披头散发的商王纣,带着残兵败将从牧野匆匆逃回朝歌城,躲进了鹿台。这时,他最心爱的妃子妲己已被处死。据民间传说,由于妲己长得太美了,以致兵士都不忍心下手,90高龄而又铁石心肠的吕尚只好亲自出马,命令将其绑赴刑场处斩。然而,吕尚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他只好下令把妲己美丽的面容用布蒙起来,刽子手才咬牙下手将其杀死。
众叛亲离,商王纣真的是孤家寡人。夕阳斜照之下,周人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团团围住了鹿台。纣知道,他现在是插翅难逃了。那就自行了断吧!他穿上缀满玉石的宝衣,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在身边,一共围了五层,又在身边堆满祭祀用的燔柴。一把大火升起,纣最后看了一眼正沉入地平线的夕阳。六百年商王朝,跟着夕阳,还有他,一起沉入黑暗。
【画面】情景再现 空镜
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商都百姓来到郊外迎接武王。武王回拜行礼。
第二天,大臣们簇拥着武王,在商朝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周武王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统治。他诰誓商人,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使上天改变了心意,他诛伐的只是纣一人,而不是全体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统治,安居乐业。
但攻克朝歌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商朝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联军随即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征伐东夷得胜正赶回朝歌的商军,由于前方都城朝歌失陷,后面又在夷人的包围下,因此实为两面受敌,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被击溃。
不到两个月,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
【采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怀通教授】针对商王纣的暴政,周武王做出一系列举措:释放被关押的无辜百姓,装裱比干的墓地和商的贤人商容居住的闾里,发放钱财,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等等。回师途中,武王还将战马放于阳华山,将拉战备的牛放牧于桃林,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画面】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个新的朝代翻开了新的一页。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亡,留给我们后人久久的思索。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铸造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商人认为天命神祗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诚心地进奉神灵。他们每天都在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不厌其烦地进行一遍又一遍占卜,探寻着神灵的意思。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
笃信天命,直到纣灭亡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改变。如今,大方鼎还在,商政权已成为历史。
【画面】周原遗址 殷墟
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邦殷”“大邑商”。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均远逊于商,却最终克商而建立新的政治权威。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什么是天命?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天命可靠吗?
《诗经·大雅·荡》中,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兴国却也未必善终。夏代失天命,灭亡了,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天上的上帝,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你们不珍惜,咆哮于中国,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毁灭了商朝。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周人因此认为,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晁福林教授】商人认为天命的赐予是无条件的,是当然的,周人则认为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够受天命,在于他的“德”之“纯”。文王之“德”包括与民同乐、勤政节俭、礼贤下士、恭祭先祖,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敬奉天命。
【画面】湛蓝的晴空,本集精彩镜头叠加
周人的上帝是自然界,即笼盖四野的天。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它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天”来为人民选择君主。
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今天仍然昭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