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从黎黄陂路办完事,看看时间11点多距离下一地街道口13点半的碰头时间还早,就慢慢往中山大道方向踱步,一方面靠近地铁站,一方面去领教一下物外书店的风采。
生在武昌,长在武昌,工作生活还是在武昌。对汉口的街街巷巷有种既熟悉又迷离的感觉。
一直知道汉口还是保留了老武汉的一些逼仄小巷的旧意,又有旧租界的洋式风情。
这不,一路走到合作路,路面干净整洁,铺面一个挨着一个,还保持那种手艺扎堆的传统,比如这一串街铺都是卖油画、挂壁画框的,这一爿街区就都是手机通讯的……
我第一部手机诺基亚就是在合作路买的,还慎重得不得了,几个朋友陪我来了几次反复比较到底买哪一款,然后还要找到熟人,终于购得。
只记得那个时候的喧闹,只关注物质的需要,没有现在静静欣赏建筑美的心情。
其实这些美一直存在的,而当时被忽略了。端端在那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谁说武汉脏乱差,谁说武汉大县城好?请过来看一看,瞧一瞧,没比上海差多少。
走到武汉市美术馆,一直听说而未亲至,今日正好去看看。刷身份证即可进出,免去登记。
市美术馆没有省美术馆那么现代敞亮大气,本来就是历史优秀文化建筑--金城银行的旧址,让人感受到了民国建筑那种相对集中,以中庭为核心的环绕的特点,乍看不起眼,各展厅逛下来,又会觉得别具匠心。悠然信步,自有天地。
正在举办书法展,拍了几张自己喜欢的字。
到底哪里是物外书店呢?走出美术馆,感觉又迷糊了,地图导航好像就在附近。
直觉总是领我向右走,看到了几个大字,什么什么热干面。饥肠辘辘的我,进美术馆之前错过了一些可以觅吃的小店,现在时间12点多了,想也没想太多,找点吃的去。
说是正宗热干面的传人店,下面时并没大锅,就像居家的一个电磁炉放个小锅烫面,有客时打开家人,无客时关掉炉子。就这么简单么?
没有复杂酱料,芝麻酱,加点酱油,还有那个黑色的调料水,我推测,就是芝麻酱香点吧,能有什么稀奇呢?
自小吃热干面长大的我入口第一口面的时候,有那么点小时候的那么一点熟悉味道,感觉是刚才那个黑色调料水带来的。
不过仅有那么几分,过后就没有特别感觉了。没有特别好吃,当然是比我家附近商贸区的那又干又黏的滋味好吃一点。
一直还是觉得小时候的早点滋味地道。汗,我又不是过早,当中餐混点,还嫌弃人家不够好,挑剔个什么嘛。
出门顾盼,这不就是物外书店么?!
呵呵,发生过几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事。总有种又意外又惊喜的感觉。或者说坦然接受一方面迷糊,一方面又自认为是指南针的自己。
去找寻一个目标时,目标往往不过尔尔,过程却相对美好。
比如这个物外书店,名气有点大,我去了卓尔,这次又来到物外。
不可否认,物外装修有格调,有小清新的感觉。
书店多是畅销书籍,且以生活类,励志鸡汤类,小儿类书籍为主,想必也是为了留住小女生,小主妇,初初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设计的。
灯光柔和,小小情调,书籍为背景,拍几张美颜相片也是很夺人眼球的吧。
但这不是我心目中的书店,绝大多数为了保证书的完好,都被塑封,看不到书本内容,光看书名,封面,还有所谓名家推荐,凭什么让我为你买单?
虽然提示说可以联系店员拆开塑封,那种翻看再购买的心情被打断,无形之中给人以距离感。
信手翻阅,被文字所吸引,而被人解囊带回家去,才是理想的感觉吧!
爱书之人必不会乱翻书,可以想想采取别的什么方式保护书吧?!
时间还早,书店二楼小阅览室可以让人看看图书馆的书,很多书是被人翻旧了,页都破了,倒比较接地气一点。
一位妈妈对孩子低声细语讲着绘本的故事,午后的一角显得格外温馨。
我想用什么词,嗯,喁喁细语,对,这个词,读书时暗恋的同学回赠我新年贺卡上就有这个词,回望当时打开那一刹那的心情,既温暖又兴奋。昨晚看文言版聊斋志异“聂小倩”上也突然见到这个词。啧啧,简直触字生情。说起聂小倩,感觉好多话要讲,改天另起说说。
我也捞起一本书在看,本来是个静谧良事,阅读却很容易被打断,背景不应该播放些悠扬且轻的慢音乐么?
总是有些笨拙的,八音盒音参杂其中,稍稍间断时,让人心情舒缓点,八音盒机械声音尖锐的叮咚声音,再怎么雕琢,也得不到悦耳的感觉,刻意,差评。
心不够静,才容易被打扰吧。
离开时,从旋转步梯下楼,看到了那不悦耳的叮咚声的来处。
美则美矣,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