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看过这么长的电影了,时长176分钟,3个小时。
上一次重温长达3小时的电影,还是那部永恒的爱情片《泰坦尼克号》。
和文艺爱情片不同,《长津湖》全片看下来的感觉,是酣畅淋漓,却又是极其复杂的。
坐在黑暗的影院里,看着眼前的《长津湖》,各种复杂的情绪袭上心头。
很多人能够理智地分析这部片子拍的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给电影打个分,或吐槽,或赞赏,或中立,或……
可小兮却始终无法剥离观影时的情绪,脑子里一幕幕地回旋着那其中的画面,却从电影里的一个个细节,感受到了70年前那道不尽的残忍和无力。
那是一段不该被质疑,被遗忘的历史,《长津湖》拍出来了,仅用了几个细节,仅用了3个小时。
01、绝美的万里长城,中国军人要守护的魂
和在战场上的战火喧嚣不同,电影中有一个绝美的画面——万里长城,晕染在重重雾气中,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在长城上。
那一刻,太美了。
美得像是跟这部电影的残忍格格不入,却又在伍千里的一个“敬礼”动作中,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伍万里年少不知愁滋味,作为一个困在小渔村里长大的少年,他的世界是纯粹的,也是简单的。
他就是一个野孩子,和许多中二少年一样,对新鲜的东西,有藏不住的好奇,对上战场,有迷一般的英雄情结。
他单纯的认为,只有上战场,才叫英雄。
所以他会问:杀多少,才能算英雄?
他甚至会在炮火连天,大家都忙着躲避弹药,攻打对敌人的时候,还有心思数数,暗自算着自己还差几个:就差8个了!
入朝之前,在火车上,伍千里抗拒他,余从戎逗他,伙伴们笑他,就连雷爹,都糊弄他,少年的自尊,在这里被打的七零八落。
他委委屈屈解释自己跟着来的原因:“我想我哥瞧得起我!”
“你得让战场上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好像他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在哥哥这里争一口气,为了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他从来没想过战争的残忍,意味着什么,更不明白,火车上每个人嬉笑打闹之下的沉重,他不懂为什么伍千里会将他交给雷睢生,而不是自己亲自带着,甚至他更不懂,伍千里为什么在火车上对着长城敬礼。
那一刻,伍千里敬的,哪里是长城这么简单?
在全片结束之后,小兮反复的想,为什么导演会有长城这么一个镜头?
许久之后,仿佛明白,这长城代表着的,不仅仅是过去,还有现在和未来。
过去,它抵御匈奴外敌数千年,现在,它传承着中国无数军人打不倒的精神和魄力,未来,它寓意着和平和希望。
长城,是千千万万人的民族之魂浇筑而成的。
伍千里敬的,是这道魂,也是那过去,为了祖国山河无恙而付出鲜血的所有人。
有了长城的壮美,有了馥郁在云雾中的,透亮的光,再对比后面的炮火连天,这种反差,一次次撞击着我们的中国心,让我们不能忘记,不愿忘记,更不敢忘记那段血腥的历史。
这一幕,让人下意识地想起前一阵子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视频:“你是从新中国来的吗……我真想看看,咱们的新中国,到底是啥样的”。
正是长城所代表的盛世美好!
02、崩牙的“石土豆”,胡军亲述拍摄细节
前两天,有个女网友发了一条视频动态。
她在看过《长津湖》之后,既是好奇,也是想感知先烈们在战场上吃冻土豆的状态,于是回家冻了一个土豆,尝试着啃几口,却发现压根咬不动。
那一刻,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心里很酸,很想哭。
谁不想哭呢?
须知,在那段历史里,那个深冬的气温,达到了零下30多度,冰箱哪能有这个度数啊?
冰箱冻出来的土豆,哪能达到志愿军们手中的冻土豆那种状态啊?
历史上,长津湖战役在这冰天雪地上,冻死了4000多人,冻伤28900多人,十分有名的冰雕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电影里,对战争的残酷并没有足够认知的伍万里,在冰天雪地下,拿着一颗土豆就这么张口咬了下去。
“嘎嘣”的一声,土豆没咬下来,他的牙齿却崩了一角。
大约也是这时候,他才意识到,那土豆早就跟石头似的了,随后,雷公将自己焐暖了些的土豆递到了他手中。
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装备不好,后勤补给不足,敌军吃好睡好,而我们的志愿军却只能顶着风霜雨雪,挨饿受冻,在深夜里悄然前进,在白天里在冰雪里蛰伏。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电影《长津湖》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
演员胡军亲自在问题下方回答相关拍摄的东西。
他提到原剧本中有一场戏是大家为了挡饿,将石头含在嘴里的戏。
但开拍前,他觉得有些不太合理,于是,变成了他们用刺刀在雪地上刨一些草根,捂在袖子里,试图用体温将它闷软。
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却看到伍万里在嚼树皮,他上去把伍万里的树皮扯掉,把草根递给了他:“这东西挡饿,能顶事儿。”
伍万里拿过来就用牙齿扯,雷公说:“你还想再把牙给崩了吗?你得先把草根放进嘴里含软喽,嚼两下,直接吞下去!但就是出来的时候有点困难……”
这种画面,拍着拍着是挺有趣,但也让人心里发酸,后来,这一类的许多细节都被剪掉了,没有出现在成片里。
有网友在网络上提到:我姑老爷就曾和我说过,一口炒面一口雪的日子对于志愿军战士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许多时候他们找不到任何可供饮用的水,甚至连雪都没有。他们只能将一小撮炒面含在嘴里,待唾液将炒面洇湿后,再用力咽下去……
当然,此炒面非彼炒面。
03、血战乱石阵的窒息,毛岸英牺牲的猝不及防
9月30日晚,导演之一的林超贤在他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动态:关于血战乱石阵的。
那是一个一镜到底的镜头,不长,大约4分钟左右。
但却让人下意识地跟着电影中人一样,紧张,心跳加速,屏住呼吸。
窒息一般的经历,蔓延在志愿军人之间。
他们带着电台,带着译电员,带着物资,跨上了那道列车,却不想被敌军的飞机炸的七零八落。
无处掩藏的处境,还没到达的战场,尸体横陈的乱石堆,他们一步步走过。
但轰鸣而来的敌机,远远地过来,他们只能迅速“装死”。
或趴,或躺,有半分的动作,都会将全队人的安危,暴露在敌人面前。
林超贤在动态中也提到,这一场戏的关键词是“反差感”。
用静止的状态,去展现战争的残忍、紧张和窒息感。
可尽管他们安静了,没被察觉,可敌人的“游戏心理”却被萌发了,两部战机在天空中打了个赌,就这么轻飘飘地结束了许多志愿军的生命。
电影给了张小山一个特写镜头:他晶亮有神的眼里,是一部一架飞机俯冲而来的倒影。
下一秒,便是死亡。
他们还没上真正的战场,却在安静中,承受了死亡的恐惧,而我们坐在大荧幕面前,甚至没有听到他们的半分痛呼声。
因为声音,同样会暴露余下的人。
此外,关于毛岸英的死,也让人十分震撼。
彭德怀司令所在的指挥部讯号被捕获,敌军的飞机轰炸马上就到了,所有人都快速拿着各种资料往防空洞躲避。
这个时候,彭德怀身边的“刘秘书”却迎着炮火,回到了基地里。
不为别的,只因为墙壁上还有一张大图没有拿到,其他人手里拿的是小图,并不完整,在那一刻,就是生死时速的问题。
飞机上下来的炮火,将那里夷为平地,只剩下一个天坑,什么也不剩。
观影结束出来的时候,旁边有个男的走过,小兮听着他和另一个人大咧咧的吐槽毛岸英牺牲那一幕:值得吗?就为一幅图,还没拿回来,傻了吧唧的!
那一刻,小兮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突然又复杂了起来。
毛岸英的牺牲、乱石阵中的“张小山们”,以及在战场上厮杀的那些战士的死,没什么不同,于他们而言,没有值不值得,只有要不要做。
去年11月,央视播出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二十集:历史铭记)》。
纪录片中首次公开了毛岸英牺牲的详细过程:“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没有傻啦吧唧的不值得,只是大家都明白: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从走上那个战场前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04、伍千里的花名册,雷睢生的遗愿
《长津湖》是一部群像戏,很难想象,剧组能够在这么短的体量里,把每个角色刻画的这么精致立体。
而关于人物的刻画,都体现在细节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志愿军在东北中转稍作歇息的时候,大家都在吃着馒头,补充着体力,伍千里则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
这个情节,和开头对应,他是在规划着家中那块地建房子的时候,该怎么建,怎么分配房间,怎么安排养老,怎么照顾幼小。
拍摄之前,吴京跟胡军关于这一段,有过一次对戏讨论:
伍千里:“反正你沂蒙山老家也没人了,等胜利后就跟我们住吧。”
雷睢生:“不是,凭什么万里的屋比我大?”
伍千里:“他还小,以后得娶妻生子啊!”
雷睢生“要说媳妇也得先给我说,万里他毛儿都没长全呢?着什么急?”
伍万里:“……。”
多好的祈愿,只是,大荧幕外的我们却知道,那群有着同样期待的志愿军们,等不到那个时候了,电影里的他们也等不到了。
雷睢生牺牲在了长津湖战役上,而根据历史,七连全连几乎都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其他战役里,活着回到祖国怀抱的,仅剩个位数。
伍千里的怀中,一直捂着一本小册子,册子上,记录了七连全连队员的姓名,出生年月。
每次战役中牺牲的人,名字上都多了一个红色的框,出生年月后,备注了牺牲的战役,而雷公,是那一页的最后一个。
他牺牲在长津湖战役里。
“疼死我了”“不要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
死,他不怕,他怕的是死在这异国他乡,无法魂归故里,和他一样的战士千千万,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朝鲜的战士人数高达19万人。
可直到这几年,他们才被陆陆续续“接”了回来,以遗骸的方式回到祖国。
结尾
饥饿,寒冷,战火纷飞,远离故土。
当年的他们,承受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在电影院里,坐在大荧幕面前,一点一点地以现有的影像去回溯他们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这才惊觉,我们对他们认识的太少了。
祖国的历史不能不知,他们的牺牲不能不知,没有他们,何来我们今日的山河无恙和太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