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未完待续……)

今天早上起来,听了一个叫张昭的老师上的一节观摩课《惊弓之鸟》,课堂上张昭老师的表情并非很放松,极少看到他笑,尤其是那种做作的眯眯笑,但是奇怪的是,整节课学生的状态非常放松,可以说是妙语连珠,欢笑声不断,也有一些大众角度来说好像不太合宜的学生发言,张老师也没有表示明显的惊怪。

回想这节课,大概流程如下:

一、趣味“识”、字,引入课题

粉笔手写演示“弓”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及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惊弓之鸟。写课题时,老师将“鸟”写成了“隹”,告诉学生“隹”泛指短尾巴鸟,以此引出“雁”,告诉学生故事里的鸟就是一只大雁。学写“雁”字。(恰好,下午读了豆神大语文创始人窦昕的书,里边讲到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析字源知识的必要性。字源识字可以有效改变以往机械单一的识字教学状况,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及与演变,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渊源和美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同时更起到传承汉字文化,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的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的考试卷里,早已经开始考察学生对汉字字源的识记,可我直到今天读豆神的书,才意识到那是在向语文老师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运用字源识字法丰富我们的识字教学方式,传承汉字文化,让学生从小触摸汉字的形变之美,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喜欢汉字。可惜,我看到了初中语文试题里的题目,也发现以我儿子为代表的县城初中生字源知识的贫乏,欠缺,却没有意识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应该承担的教学担当。还有一个羞于示人的原因,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掌握很多字源知识。所以,学习很重要。今后,不管中高低年级,字源识字法还是学起来,用起来吧,虽然目前的班级已经是五年级,但是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做了,总比待着不动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随机指名学生以逐段读课文,哪个学生读的有问题,即时指正。

2、小结: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那想把课文读好吗?那这节课就教你们怎么把课文读好,好不好啊?

师:这篇课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哪两个?

生:更羸、魏王。

师:你们想当故事中的谁?

3、感知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吗?需要帮助吗?出示一段话,把本课生字巧妙地嵌入其中,既检查练写了生字,又让学生与无形中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这段话如下:更羸和(  )王去郊外打(  )。更羸左手拿(  ),右手拉(  ),没(  )(    ),大(      )就直掉下来。这是因为受伤的大(    )叫声(    ),伤口没有(    ),还在作(    ),伤口(    )开,就掉了下来。虽说括号里填的都是生字,但因为是第一课时,对学生来说,还是显得略有难度,教学过程并不是很流畅,但正因为不流畅,恰恰反映了真实的课堂生态,恰恰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套用一句话: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真实地发生了。

填好了,齐读一遍。

三、角色练读,品析人物

1、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更羸仔细观察,指着大雁对魏王说:(要生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指一学生文:“你感觉你们读得怎么样?”生说还行吧,老师抓住学生的这句话问:“还行就是有不错的地方,也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他让学生说说哪里读得不错,哪里读得不太好。到底是哪里不对呢?张老师提醒学生,如果更羸这样对魏王说话,魏王可能会吓一跳,所以他说没读好啥因为姿势不对。这时,老师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课看到这里,我有一种感觉,张老师应该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并不熟悉,师生之间的配合磕磕绊绊,但老师始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耐心引导,耐心倾听,他似乎并不担心在规定的时间里有可能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把学习落到实处,心中始终有对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顾。老师的这种做法让我佩服,也让我感动,他是个真的把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放在心上的老师,少了很多功利色彩。)他让学生站起来读更羸的这句话,假装右手拿弓,左手拉弦,读这句话。

指名读:你想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一个怎样的更羸?用你的朗读展现出来。一生读,其他学生猜他想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更羸?(自信、胸有成竹、骄傲,坚强……)

2、品读魏王的话:“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到,“你有这样的本事?”(插述魏惠王简介: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还有点小心眼,活了102岁)。(从老师看似随意插入的对魏惠王的这几句简单的介绍可以想见,老师在课前一定是认真做过魏惠王的功课的,他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撷选出对学生理解这一篇课文有帮助的东西,在课堂上瞅准时机说出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位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通,他熟知历史,关于魏惠王的事情只是信手拈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吧,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启发,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引导:语文老师并不仅仅是一个语文老师,就像语文并不仅仅是语文,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而语文老师,仅掌握语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讲解语文知识也是不够的,仅仅从丰富课堂教学的角度,从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的角度来说,大语文,大学科的理念必须进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野,深入老师的教学行为中,这样,语文老师就必得多读书,读更多的书。拿到一篇课文,不能只见一棵树,更要看见这棵树所在的整片森林。)

3、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这么说冒不冒险?更羸为什么要这么冒险?生:他想显摆,想升官发财。总结:适当的冒险会给自己带来机会。哪个字能看出更羸不是骄傲,他很尊敬魏王?(请!)读出这种尊敬吧。还有一个词能看出更羸特别谨慎—试。更羸为什么要说试一下?

4、总结上文,进入后面内容的学习。

魏王见了大吃一惊:“啊,真有这样的本事!”指导读好“大吃一惊”。理解大吃一惊。

5、如果你是更羸,此时你会向魏王提出什么要求?

更羸笑笑说:“不是因为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指导学生抓住“笑笑”一词,读好这句话。师:要学习更羸得意而不忘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别人真正喜欢的人。

6、同学们,下面到了见证秘密的时刻,剩下最后一段,第一步:同学们自读最后一段,就一个要求,要读懂。第二步: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和“它飞得慢”有关系,也可以涂成红色?学生找句子。老师巡视,肯定学生的发现。一起读找吃的句子。第三步:哪句话和“叫得悲惨”有关系,可以涂成蓝色,指给我课?第四步:哪句话和“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有关系?第五步:为什么要把这些句子涂成一个颜色,它们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因果关系,理解谁是因谁是果。

看整篇课文,哪句话还可以涂成红色?哪句话可以涂成蓝色?

四,探究原因,深化认识

思考:魏王和更羸一起去打猎,为什么更羸发现了这一切,魏王没有发现?“更羸仔细看了看”涂成黄色,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涂成黄色?“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为什么能成为射箭能手,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动脑。

五、拓展

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有多少个国家?七个。其实战国时期有2000多个国家,最著名的有七个,称为战国七雄,一起说哪七雄?知道哪个国家最强大吗?介绍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背景,引出惊弓之鸟的典故,说明《惊弓之鸟》的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同学们,读书吧,那是智慧的源泉。

下课!

终于下课了,三天了,终于把这节课课整理出来了。我喜欢那个素未谋面的老师那种云淡风轻,不刻意取悦谁,就上自己的课的勇气和底气,我欣赏课堂上师生磕磕绊绊,但是踏踏实实一起解决问题,我羡慕老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因为喜欢,所以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有些没有头绪,有些繁琐。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手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