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自己,从给模式起个名字开始

这是-Smile教练的幸福探索-

认识自己的第1篇/总10篇

今天的文,源于几天前自己一次被教练的经历。

之前因为某事收到不同的反馈意见,跟之前的认知相较甚远,一度非常沮丧,消沉了好几天。很幸运遇到信任的老师跟我做了一次教练约谈。

本来做客户的初衷是想要弄清这件事哪里出了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不料随着对话的深入,发现事情呈现出来的冲突其实都是表象,背后是遇到冲突时的应对模式,应对模式的背后是对待人事物的态度,而最根本是对自己的认知。

这样的结论出乎意料,却触发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很认真的回顾了整个教练过程,想看看转变如何发生。今天先来回顾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点:教练让客户给看见自己的模式起个名字。

客户开始一直在回顾具体的事件,不断提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不应该怎样,应该怎样。反复绕圈圈,然后在某个时刻看到了自己的这个模式。

此刻,教练很敏锐的抓住这个点作为突破口。而这之后,客户开始从事情中慢慢跳脱出来,以一个更中正和独立的视角看待自己,教练话题才开始慢慢走深,并进入到观察自己的阶段。

我们来看看这个有意思的关键点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

当客户说看到自己有某种行为模式的时候,教练问:"如果能简要的给这个模式起个名字的话,这是什么模式?"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教练给客户提出这个问题,后续后发生什么呢?

首先我们联想一下,如果在生活中,让我们给事物取名字,会怎么做?

比如,家里新养了一只小狗,我们会观察小狗的外形特征或性格特点来取名,毛的颜色雪白的狗狗取名叫大白,身上有斑点的起名点点,等等。

又比如,厨师做了种新菜需要给菜取名字,会根据色香味等特征或者烹饪技法来定义合适的名字,以让客人见到菜名就知道菜是什么:麻婆豆腐/酸菜鱼/回锅肉/凉拌三丝等等。

所以,当教练让客户给自己发现的某种行为模式命名的时候,首先客户会仔细观察这个事物,去寻找不一样的特征,这会极大地激发我们以第三方观察者的视角,抽离出来观察,而不是作为当事人陷在事情里面,这样能相对客观地思考和觉察。

这个第三方抽离观察的视角,引发后续一系列程序的启动:

(1)五感调动,认知事物。用视、听、嗅、味、触等不同的方式来全面认知这个事物;

(2)心之感应,触发隐喻。多方位感知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形感官上的相似,引发内心感受层面的相似,自然地出现隐喻画面;

(3)深入潜意识,体会内在情感。当我们出现隐喻画面的时候,很容易深入潜意识层面去体会到内在情感和愿望;

(4)语言表达,再次清晰。当我们体会到内在情感,并用隐喻画面向教练表达出来的时候,更容易放下束缚和标准,放下恐惧和担忧,表达更形象准确。


比如我在调动五感观察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中,头脑中就浮现一个圆鼓鼓的皮球,当外界有不同的声音过来的时候,这个皮球立刻把这些声音反弹出去,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时刻捍卫自己权益的斗士。

当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会突然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样子:如果有人说我某件事情没做对或者没做好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客观地思考为什么对方会这样说,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而是立刻认为对方在批评我这个人,当自己大脑意识到外界对自己的“批评”(请注意这个时候大脑并不知道是真实的批评还是自己以为的批评),自己的情绪就涌上来,要么开始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要么就开始攻击别人,说对方不对。这样的表现就跟皮球一样,立刻把外界声音弹出去,自己也因为反作用力受到震荡。

于是我给这个行为模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反弹模式"。

为什么说重新认识自己,可以从给自己的模式起名字开始?

当我们给某种具有自己特征性的"表现"起名字时,未来当再次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某个场景下的体验。这是一种被深度理解的感觉,那种描述不出的感觉终于有了一个恰当的词汇。

我们的大脑不断的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测,继而通过这些预测决定我们如何感知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做出反应。

而大脑要准确的做出预测,就需要对感知到的“表现”有一定的概念。我们脑子里闪现的念头,自己不自觉的行为模式,如果能清晰的识别出来叫什么名字,而这些名字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命名的,那么就能很快识别出来自己发生了什么,并做出必要的反应(管控)。

所以说,我们日常对自己多些觉察,多对自己的模式或情绪做观察和理解,给他们命名形成自己独有的表现词汇,同时思考当面对这些表现,怎么做和调整才是对自己更好。

日积月累,未来当我们出现类似表现的时候,大脑就会很自然的调出这些词汇,继而很迅速的做出对自己比较好的反应。

另外,给自己的觉察表现命名,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的作用帮助我们把自己情感层面描述出来,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模式和情绪,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当我们越来越多的看见自己,对自己就会多一份理解和感知。

也许还有伙伴会问,那就算是起了名字,但是我并没有探究出更好的,更适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模式和这些情绪,那是不是命名就没有啥用呢?

不是。

因为即使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仅仅就是看见,起了个名字,那对于自己也是一个进步。当我们的体验越细致,就越来越有能力去理解我们的内在。而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未来更进一步的找到自己。当我们下一次大脑面对同样的“问题”,就会根据已命名的词汇,加以辨识和反应,即使没有“更好”的行为指引,也会有意识的暂停一下,提醒自己,在这个点上要谨慎处理,这样也大大降低了自己走老路的可能性,开始让改变正在发生。

命名时候的一些注意事项:

(1)创造属于自己的词汇,可以关于行为模式,可以关于情绪;

(2)如果一时想不起来起什么名字,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短句,参照“具体场景+具体感觉”,可以非常的个人,只要能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就好;

(3)起名字只要具备特征性的"表现",都可以取一个你觉得贴切的名字,只要自己一想到这个名字就知道他代表什么,跟外界对于命名的标准没有关系。

(4)建议经常觉察和感知自己的内在,建立越来越丰富的词汇,这是深入了解自己的绝好机会,越了解自己就越能用更适合的方式对待自己。

在被他人理解之前,先成为自己的知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认识自己,从给模式起个名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