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集合问题的训练方法

视觉训练有大量的训练方法。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所需要的训练项目也会有所区别。

                                               什么是集合问题?

如果孩子存在集合问题,当双眼需要保持内转状态时,其中一只眼就会不停地向外偏转。这会导致短时间的复视或抑制。在集合功能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如果仍旧努力让双眼保持内转,眼睛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因此,存在集合问题时,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作业出现大量错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那么出现集合问题,进行推铅笔(将铅笔拿到鼻子前约 30 厘米处,然后慢慢向鼻子靠近,同时保持双眼注视铅笔的笔尖)训练有效吗?

对于多数存在集合问题的孩子,推铅笔这项练习非常痛苦,因为它要求眼部肌肉完成不可能的工作。即使只练习两分钟,这些孩子也很难做到。


视觉训练中的集合训练是“调节-集合反射”的组成部分。当孩子开始视觉训练时,首先会改善单独项目的功能,然后再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如何开始训练?

单眼调节训练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劳拉的学习问题吗?(劳拉的学习表现)对于劳拉的训练,首先需要进行单眼调节训练

                                                                ⊙训练方法⊙

交替使用正镜和负镜。负镜可以刺激调节,而正镜则可以使调节放松。

交替使用两种透镜,看向不同大小、不同距离的符号或图像。

通过这种人为制造的模糊图像,患者就可以有意识地练习调节功能,学会让模糊的图像变得清晰。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刻意地改变睫状肌的力量。

对调节训练来说,图像的清晰度成为了感官反馈信息。

劳拉除了单眼调节训练,还需要学会准确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使左右眼的方位感知彼此匹配。

一旦在注视固定距离的物体时,眼睛的聚焦功能工作正常,就可以提高训练难度,练习注视移动或不同距离的物体。例如,劳拉在笔记本上抄写黑板内容时,需要不断改变眼睛的聚焦距离,这让她感觉非常困难。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远近字母表反复训练。进行这项练习时,眼睛不仅需要不断调整聚焦距离,而且需要扫视和方位感知功能的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将有意的控制转变成下意识动作,最终成为自动化的身体功能。

远近字母表训练先从单眼开始,由于大脑控制眼部肌肉运动时,会向两只眼睛发送同样强度的信号,即使只有单眼练习,双眼的运动系统都会处于工作状态。

远近字母表训练

☉训练方法☉

大字母表贴于墙上,可看清的最远距离。

手持小字母表,距离眼睛40cm左右。

远处读一个视标,再立刻读近处一个视标。

直到全部视标读完,记录时间。

每次训练后,与前一次的用时做对比,可评估训练进步情况。

当孩子掌握了上述训练,能够轻易改变单眼的注视和调节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双眼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双眼肌肉协同工作,训练集合功能。

马斯登球训练

马斯登球训练,可用于单眼调节训练,也能用于双眼追踪手眼协调练习。

☉训练方法☉

马斯登球前后摆动时,患者需读出或用木棍轻触球上的字母。

双眼追踪摆动中的马斯登球,既需要持续改变眼睛的聚焦距离,也需要不断调整眼睛的集合状态。

如果一只眼的视力存在问题,或者双眼无法有效地整合视觉感知,比如有间歇性中心抑制,那么在开始任何训练项目前,必须先进行脱抑制训练。通过红绿或偏振眼镜,将左右眼的视觉感知分离,进行 MFBF 训练。为了增强患者对抑制眼的视觉感知,可以利用透镜或压抑膜,将非抑制眼的图像进行有意模糊。


聚散球训练

通过聚散球训练,可以增强患者对深度、眼睛调节和双眼视觉的感知。美国眼视光医生弗雷德里克·布洛克发明了这种工具,它实际上只是一根绳子,上面串有几颗颜色各异的珠子。绳子本身起到了视觉轴线的作用,而分布在不同距离的珠子,可以让患者体验视觉深度和集合状态。

聚散球,还可用于感知并理解生理复视。让孩子双眼看绳上的一颗珠子,同时打开周边视觉,很快孩子就会意识到,除了珠子本身,其余视野范围内的景象都会变成两个。

只有双眼视觉功能稳定可靠,才能感知到这种生理复视。在训练过程中鼓励打开周边视觉。

计算机视觉训练系统

使用计算机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治疗患者的各项视觉功能,包括集合、融合、调节、扫视、追随、立体视觉等。很多患者非常喜欢这些训练项目。


想获取更多训练方法,记得留言哦~

如果您有任何弱视相关的疑问,请搜索微信号“RS5869”,添加“弱视客服”微信号进行交流

转发自 北京量子云图近视弱视预防治疗研究有限公司

拨打电话400-1120-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