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灵性觉悟——生命的意义

在大概两个月之前我有幸进入过一次佛家讲叫“法喜”的状态。也是佛家讲叫:觉悟到人本自性具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人本内在无限丰盛的状态。那是一种物质所无法比拟的喜悦!全然的欣喜,喜极而泣的感觉!那是一种我觉得是属于上帝的视角,凌驾于整个世界的视角,就像观察蚂蚁群一样观察这个世界。蚂蚁群的各种纷争你可能只会觉得有趣或者平淡无趣。而不会因为哪一种蚂蚁活的不够自如而焦虑有压力。也不会因为哪一只蚂蚁获得了很多财富或者很高的地位而感到开心。

那种状态仅仅只维持了几天的时间,但那短短几天的时间,让我明悟了很多,那几天我看明白了金刚经。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道家讲的人生修为的三层境界: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白了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明白了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讲这么多大家可能有点蒙。下面,我们通过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切,我们先来聊一个话题:物质的本源是什么?这一段可能会比较烧脑。

物质是什么,物质最本质是由什么而构成?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的物质,所有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人本身。如果不断分解的话都可以分解成为分子。而分子是由原子而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质子、中子在往后还可以继续分解为“波”,“波”有很多种,而所有的“波”都可以最终分解为“正玹波”也叫“简谐波”这个“波”就是最简单的“波”了。无法再往下分解了,我们知道电子、质子、中子这些都是有形的,而“正玹波”是无形的。

两个无形的“正玹波”相遇、叠加在一起,就成相了,就从无形到了有形,这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的物质、我们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所有物质都是由这样最简单的“正玹波”不断叠加不断叠加而构成。

各位,现在请大家理解一个概念,我们宇宙浩瀚无垠,如此浩瀚的宇宙都是由这样一个简简单单“正玹波”不断的叠加而组成啊。这是多么浩瀚的一种力量存在,佛家对这种存在的描述:不剖不净,不增不减!道家管它叫——无极!身心灵领域管它叫“大我”“真我”。基督教管它叫“上帝”,神学管它叫“唯一的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种能量组成,我们每一个人都蕴涵了所有的信息和智慧,只不过后天的诸多认知障碍妨碍了我们接近“真我”难以彻悟。所以佛陀说:“人本自性具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这个成就了一切物质的存在。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让“正玹波”不断叠加在一起成相?佛家讲叫——一念起!

一念起即成相!

所以,现在积极心理学说:我们周遭的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意识在外界的投影。这叫意识显化!是我们自己一步步主导了我们走到今天。我们所遭遇到的恶,遭遇到的善,遭遇到的顺境和逆境,遭遇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念导致。所以儒家说: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遇事要向内求!

想明白了这事,我们能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念”在作祟。

这个“念”是怎么来的?

从小,我们受家庭、受老师、受环境包括后天的遭遇会给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认知,我们习惯了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结婚生子,我们习惯了要考大学努力工作,我们习惯了太多太多的事,而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惯性”,我们的一生绝大多数都是遵循着这些“惯性”生活,这些“惯性”会给我们提供各种判断依据,让我们做出看似自己觉得很ok的决定。

就当下来讲,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好像人生目标都差不多,普遍房子车子事业,家庭孩子父母。每个人奔头都差不多,普遍压力很大活的幸福指数不高,还带着点淡淡的绝望!

为什么会活成这样的状态?

有很大一部分被有一个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给害了,小时候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考的分数高,比你听话,比你乖,长大了有各种“别人”包括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等等,她们有的你也想有,或许不是你想有,而是你不得不有,如果他们有而你没有那就不行,丢人,丢面,被人看不上。所以,我们像个陀螺一样拼命转,拼命追逐。到最后你发现,总有人比你强,总有人比你拥有的多,所以我们就永远处于追逐的路上,这样的人永远幸福指数都不会高。

当有一天突然停下来问了自己一句:我想要的人生是就是这样的吗,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自此,这个生命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我们被这些“惯性”操控着一路走到现在。

佛家讲叫“悟而后修”,这个“修”到底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在每一个事物发生时,我们觉察到我们此刻的“惯性”是什么,这个“惯性”给你带来了什么判断,让你做出了什么决定。这时我们心念一转,打破这个认知“惯性”从另一面甚至很多面去看待这个事物!比如,我们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上班工作每天很疲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能不能停下来想一想,这真是是我想要的吗?是谁规定了我必须要活这么累?我能不能换一种活法!

要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命本没有原点,不必每天回到那个循环。

哇,在这一刻,我们打破了自己的“认知惯性”,心境得到了升华,当下我们会获得佛家讲叫“法喜”的喜悦,是物质无法带来的内心无限丰盛的全然的喜悦。

当我们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惯性”最终我们越来越接近那个“不剖不净,不增不灭”的存在,就像老子说的,我们要回归婴儿般的形态。没有认知,也就没有“我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彻悟,就是打破了自己的认知,回归到了本源。

修行就是不断打破“认知惯性”,事物发生,心念一转,立刻一切都不一样,当下立刻得到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