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

青龙山在青山的背面,若是以汽车代步而行,从青山路进来,过五谷井,山势连绵,青葱郁郁,重山起伏似一条婉转的青龙。

五谷井传说在很远很远的时候,许

姓族人来此栖息,开荒耕地,于田野之中挖掘一地笼,沿着地笼继续向前,有一方深井,井中布满五谷。

原来此地有一只巨龟,巨龟生活在此山水田园之中,日月精华,风花雪月,乌龟经常外出,收集五谷,聚于自己挖掘的深井之中,以备荒芜和冬眠。

许姓族人挖掘了乌龟的地笼深井,发现了深井中的五谷,知道乌龟是祥瑞之物,便覆地笼与深井如初,并于深井之旁竖碑以记此祥瑞。

从此以后,此地便被许姓族人与外来知道之人称为五谷井了。

五谷井的地方有一处水库,水库依着连绵的青龙山,水波清清,涟漪荡漾。

从五谷井向着山路走进山林,青龙的林荫山路阴凉幽爽,纵深里是青山的九龙,九龙在大青山与小青山之间。

小青龙带着郑扬降落在了小青山与大青山之间的九龙境界。小青龙渐渐地变小,化作一条尺长的青蛇,游向山坡涧沟边的巨石,巨石之上有四个字“九龙境界”。

郑扬正在疑惑着小青龙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的时候,小青龙盘在巨石前抬起头对着郑扬说道:“我的小时候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小青龙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沧海桑田,那还是远古的东海茫茫,水天一色的时候,在东海之梢的一处小海岛上,有龙族的一男一女两个人在海岛上生活着。

两条年轻的龙戏水沙滩,遨游长天,山花小径,花前月下,无限恩爱。

正当两条年轻的龙偷尝爱情的禁果,为着将来的美好甜密憧憬着的时候。

东海的龙族之王,东海龙王知道了,龙族一脉是水中的王,他们的子女是精英中的精英,从来都是以龙王赐嫁,与仙界的高贵家族结亲的。

怎能容得有龙私底下偷情,私定终身。两条小龙的爱情是不会受到龙族的祝福的,他们的结晶,九条小龙没有受到祝福,便永远停留在不能化龙的小蛇时候。

当龙王知道了他们的事,便是震天大怒,于是地动山摇,万物凋零,海水退却,海岛的绿色枯萎。

龙王将两条小龙一索锁在龙宫的深底,只留下九条似小蛇的龙的子女在这枯萎的海岛上自生自灭。

日月红尘,光阴似箭,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小蛇不能化龙,荒岛演绎着沧海桑田,化作青山。

小青龙在一个雷闪电鸣的夜晚,随着暴风骤雨的山洪被冲下青山,顺着神林湖,顺着新开沟,冲向了奔腾的长江。

风停雨住的时候,小青龙在江滩上又被一只鸥鸟抓住了。为了不被那只鸥鸟吃了,小青龙奋力也紧紧缠着鸥鸟的双脚,鸥鸟被小青龙缠着双脚,紧张地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在天空之上,鸥鸟终于挣开了小青龙的盘缠,将小青龙从高空之上摔下。

小青龙以为自己要被摔死了,谁知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挂在悬崖峭壁间的森林树上,游向山林,发现这里灵气浓郁,山林中百果千虫,山花泉水芬芳。

小青龙在此地生活着,渐渐地长大了,后来,小青龙才知道这里便天女山的天女峰。

这次郑扬与灵儿、晓彤、庄雅、小惠、天然、李雪、小文几个人来晓彤的家乡玩,在藕山的时候,小青龙就感觉到这里有家的气息。

白天游玩青山,小青龙终于知道了,在青山的背面,就是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自己小时候的家。

小青龙带着郑扬在九龙境界里玩着,寻觅着,他想找到自己小时候的兄弟,可惜,一条小龙也没有找到。

见小青龙闷闷不乐的样子,郑扬与小青龙一起坐在九龙的玉屏十景碑前,轻轻地抚摸着小青龙的背说道:“也许他们当年和你一样被洪水冲到长江里去了,我们慢慢地寻找,相信会找到他们的。”

小青龙点了点头,慢慢地爬上郑扬的手臂,对着郑扬说道:“谢谢主人!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小青龙说完话,游到郑扬的手上,在手指上缠成了一只龙戒!

郑扬回到荷叶田田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大家都还在熟睡中。

进了自己的房间,郑扬便上床休息了。

早晨的荷叶田田,空气中的清香和田野阡陌里的鸟鸣,早早地就将灵儿、晓彤、庄雅、天然、小慧、李雪、小文给吵醒了。

大家起来在荷叶田田的林荫路上,池塘的九曲桥上,草场的草地上散步着。等到吃早饭的时候,郑扬才起床,大家相约着来到自助餐厅里吃早点。

吃早点的时候,郑扬问大家等一会儿怎么去玩?

天然边吃饭边对着郑扬说道:“郑扬哥哥,等一会我们先去枞阳街上玩吧!网上说枞阳街上很好玩的,特别是枞阳的老街上码头。”

“那好吧!等一会我们就先到枞阳街上去玩!”郑扬点了点头,吃了一口稀饭,回答了天然的话。

吃完早点,大家上车,汽车向着枞阳街上开去!在汽车上,天然又在白度里收搜着枞阳街上上码头的故事了。

“这一篇怎么样?”天然将手机举起来转了一圈,大家顺着手机望去,只见手机上显示的还是欧阳松风写的文章。这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北山在哪?北山楼在哪?》

郑扬边开着车,边对天然说道:“天然!你就读给大家听吧!”天然点了头,轻轻地读了起来。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洲。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清.枞阳)钱澄之《送何驾次公之皖》

北山楼在哪?北山在哪?

问遍小城,问遍我的家乡枞阳,没有人回答。岁月的长河,春花秋月几许?历史的风烟,沧海桑田多少年?我从古老的枞阳沿着上码头的古巷寻觅。两千年枞水悠悠,两千年蛟台何在?恰逢梧桐雨下,桐花落满青石板。一柄油纸伞,一袭青花的旗袍,绣花鞋纤尘不染。雨巷,那青石板的记忆里想起达达的足音。

女儿墙,马头墙,楼檐雕凤穿花;木悬窗,月洞门,庭院深深有丁香。轻轻地我问那女子:“北山楼在哪?北山在哪?”明清的烟雨中,那一转身回眸的美丽,恰如那春光的明媚嫣然。桐花淡紫,轻轻飘落我的肩上。素手轻盈,旋起的油纸伞轻拂起丁香花的芬芳。

“戊申冬,予子法祖陨于盗,邑令胡必选讳不报,予与力争,反庇盗以仇予。而盗益思甘心于予,于是田间不可居,僦居市为逃死计。明年,老友魏子存督学三楚,知予困,招之入楚,分俸为买山资,劝令山居。而予不敢离市,且求市之极喧隘者卜居,以图安枕。盖令不去,而盗愈横也。久之,得寺巷前卖饼家陈氏弊宅,索直百七十缗。入其窒,幽暗无所睹,然前后有楼数楹,宅在市南,楼皆南向。南可见江及江外诸山,复以墙壁障之,使不得见,虑泄宅中气则居积不厚,市俗皆然也。向北绝无开牖者,即市北负山而居,亦不启北扉,市之人盖终身不见其北有山。予窃从楼后隙窥之,其山固顽而童,当吾楼之北者,石势参差,层折其傍,杂树蓊翳,与石色相映带。树间茅屋高下,时闻读书声。予喜曰:“此中固有丘壑”!遂如其值酬之。悉为更改,费倍值焉。凡不可见山者,仍其旧向,为藏息之所;而山之当吾楼者,则开北窗以纳之。于是,北山之胜,遂为吾楼所有。”

一条河清婉地流过枞阳古城,她的名字叫长河。在古时候她的名字叫枞江,也叫枞川河。外出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时候叫她枞阳河。我古老家乡的名字就是以“枞水之阳”而命名的枞阳。在长河的北岸,从秦皇汉武以来,枞阳的百姓依水而居,依山筑庐,依居而成集市。从古老的枞阳的上码头沿着枞川河,汉武的皇船停在河边。河岸柳林那绿色的柔枝低垂,每一天,在晨钟暮鼓里絮说着汉武射蛟的故事。

从上码头的中街出来,街市沿河零零散散地向东延伸。在街市的北边有一座不高的山岭,从街市南侧的北山楼上:“登吾楼者,推窗而望,有绝壁,流泉,枯树,怪石,萝薜处隐隐似有人居,皆恍然坐宋元人图画中,忘其为市。而后,市人始知其以北有山;而居于市者,始知有北窗可启也。题曰北山楼,由北山得名也。”

美丽的枞阳县城,从西向东的街市,枞阳长河沿着街市的南边沿岸从西向东流淌着,过枞阳闸奔向长江。在街市的北边,从上码头的蛟台里可以直到达观山。山上曾有汉武帝的射蛟台。姚鼐(清)“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然而,射蛟台在哪里?那些传说,那些神话,还有射蛟台上汉武帝的脚印呢?都没有了,仅剩两方说明的石碑在荒野里摇曳。那射蛟台山脚下残存着一段楚中祠月洞门的墙垣。

大约是在公元一九五五年,县治因从湖东县的汤家沟迁址枞阳镇,在达观山东坡建枞阳县政府,筹建中因射蛟台紧临墙边,拟决定炸掉射蛟台。当时建筑工人张某回家和父亲谈及此事,他的父亲听后焦急万分,急忙召集枞阳县乡的市民商贾等赶到县政府保护射蛟台古迹不被破坏。一时间小城街巷尽是热议。不得已,县政府放弃了炸射蛟台,而在上码头蛟台里出口处的蛟台里牌坊却难逃厄运被拆除了。射蛟台遗址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最后几年被炸掉了。达观山从射蛟台向北,陶侃的惜阴亭和洗墨池就坐落在山岗高处,过去的小憩亭旁。昔时,在洗墨池的下方有一口水井,井台高高,井沿苍古。

“公元317年到321年间,东晋时期,陶侃在枞阳县做了五年的县令,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为人乐道。陶侃一做官就当了枞阳的县令,相传他勤慎奉公,力行节俭,不饮酒不赌博。”他珍惜时间和锻炼身体毅志的故事被后人刻碑建亭纪念着。

陶侃经常告诉民众要爱惜每一分钟,他对枞阳的百姓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他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屋外不远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水池,周长约六丈,水深约二尺七寸,池水四季不涸,久雨不溢,池面柳荫掩映。陶侃练习书法后就在这池中洗砚台和毛笔。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池子叫洗墨池。他还每天坚持早上从屋里搬一百块砖到屋外,傍晚再将一百块砖搬回屋内。因陶侃在枞阳令上对枞阳百姓的热爱,枞阳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建了运甓亭,后人为了纪念陶侃珍惜光阴将运甓亭改为惜阴亭。原“惜阴亭”为砖木结构,高五米,四柱立地,围以栏杆,琉璃宝顶,飞檐悬铃。匾额正楷书题“惜阴亭”。

在惜阴亭和洗墨池旁有一条山路,是古老的枞阳的百步梯,从山脚到山岗约里许,曾经有一个小憩亭建在坡上供人登山疲累休息。“民国16年(1927年)间,枞阳城达观山东部,因坡形陡峭,俗称百步云梯,行人需翻岩越岭,感觉疲惫。

枞阳龙潭桥有一个叫王东升的人,俗名王大骇,幼年家贫,读书三年辍学,长大后以小贩为生,后经营草药,略有丰盈。捐银币三千三百元修百步梯,并于山巅建立一座凉亭,题刻于石,曰“小憩亭”。亭高四米,四壁为条石垒成,南北通门,内有石凳,可避风雨;行人拾级登山,便可入亭小憩。”

龙桥乡人清廪贡生,白鹤峰乡校校长张见田,字云亭《小憩亭》:“惜阴亭畔路嵯峨,多少行人唤奈何。幸得一施锤凿力,令他险峻化平坡。崇峦直上汗频挥,小憩亭前接翠微。四面风来凉彻骨,热中人坐竟忘归。”黄羹乡燕子冲人殷仲达《题小憩亭》:“皖塔遥看似雾屯,蛟台近峙不须论。亭前更有陶公宅,胜迹昭然百世存。依依杨柳水云村,滚滚江流被海吞。国士泽民原有志,待逢雷雨跃龙门。”

达观山东,凤凰山上,黄山谷读书处“达观亭”在记忆里叙说着那年那月那日的传说。每当脚步走过那曾经的记忆,那青黛的岩石绵延在山岗的最高处,青砖白墙的围墙,墙顶是青灰的小瓦覆盖,墙中间距以小瓦叠就古朴而美丽的窗花。墙内木楼回廊,亭台楼阁。

“北宋名士黄庭坚,字山谷,江西修水县人,时年二十六岁任芜湖知州。有一天午寐时,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径直来到一处村庄,看见一位老婆婆站在屋前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似呼喊某人姓名。黄山谷趋前一看,看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菜面,香味飘溢。黄山谷不自觉的端起来吃了,之后就走回衙府。一觉醒来,梦境仍甚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里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然纳闷,但并不以为意,觉得只是做了一场梦。

次日午寐时,梦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且齿颊还是留有芹香味,黄山谷不禁甚感讶异。于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门,循着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诧异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然和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最后来到一处人家门前,但门扉紧闭。黄山谷便前去叩门,一位白发的老婆婆出来应门,黄山谷问她:“这两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非常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的忌日,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来食用!” 黄山谷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答:“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岁吗?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于是更进一步向婆婆了解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老婆婆说,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非常喜欢读书,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死的时候,还告诉她说一定会回来看她! 等黄山谷进到屋里,老婆婆指着一个大木柜告诉他: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哪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

奇怪的是,黄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放锁匙的位置,依记忆果然找出锁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黄山谷细阅之下,大吃一惊,原来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黄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这位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于是将老婆婆迎回州衙,奉养余年。后来黄山谷在州衙后园建造一座亭园,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并且自题石碑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从凤凰山逶迤东来,山势突起高峰,站在峰上四望,江南山水尽在画中。这便是四方岭,刘海峰曾建四方亭,在此读书。从北山楼望见的北山。刘允升,字岩遇,号云芝《北山楼同金兆年作》:“在昔田间翁,结宇依青嶂。爱此山色佳,凿窗与相向。山从檐隙来,苍翠浮几上。翁也顾而喜,吟咏神愈王。吾侪三两人,奉塵待帏帐。迷途得所归,绝学赖提唱。惜哉吾道穷,斯文一朝丧。子今来何迟,蔑由亲几杖。斯人既已没,斯楼固无恙。凭高望北山,云树郁含怆。”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汤沟人。一首:“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里,青天遥望九芙蓉。”歌颂了家乡的长江之滨的美丽。

王凤鸣《登白鹤峰》:“烟光岚气远霏微,顿觉层崖敛夕晖。知是前山风雨过,苍松都欲化龙飞。钩藤石角欲牵衣,踏破芒鞋到翠微。偏是道人衣袖大,下山携得白云归。”站在北山之巅东望长河水一路向东流淌,白鹤峰峻秀地坐落在长河岸边,她三面环水,接长河连长江依莲花湖。莲花湖映着她的倒影如白鹤在莲花湖水的柔波里翩翩起舞。长河水轻抚着她的青春芬芳,恰如白鹤峰的一条彩色的纱巾围在白鹤项上。长江是她岁月的诗章,日夜奔腾着激情的浪涛。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的家乡枞阳便会看见早晨那白鹤迎着红日起舞。

关于白鹤峰在枞阳流传着一副楹联:“白鹤峰,白鹤峰,白鹤峰前白发老翁招白鹤;黄花岗,黄花岗,黄花岗上黄毛小子摘黄花。”拾级登上白鹤峰,万里长江浩荡,清清长河婉转,莲花湖荷叶如伞,小荷微香。西望达观山,凤凰山,四望亭,龟山连绵在小城的山水房舍之中,东去慕旗山,吕蒙城沉静在历史的烟云里。

“白鹤去高峰,休问他何日重来,凭栏望楚尾吴头,衔远山,吞长江,眉飞色舞;黄鹂鸣古岗,似摧我登高必赋,把酒对罗洲蛟渚,送夕阳,迎素月,心旷神怡。”假若岁月可以重来,假若历史可以回眸。那白鹤峰上的古建筑,那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

据史志记载:“明清之际,白鹤峰上有古道庵,天禧禅院,文昌阁等诸多胜迹。天禧禅院坐落在白鹤峰的南麓,前为关帝庙,庙后为佛殿,殿下建有三间石屋,石屋之上有石楼,石楼之上又架起魁星阁,内供文殊菩萨和普贤大士。魁星阁上又有二层楼供诸佛神像。右为大宝禅房,左为齐庐客堂。画檐朱栋,古朴典雅。嘉庆23年(1818年),桐城县令吕荣捐银创建文昌阁,阁为双层六角,斗拱飞檐,相互辉映。在古木参天的绿丛中山寺相融,幽径通禅。阁之西建有荫隙亭,丹桂亭,周围环绕石栏,前为马蹬门,后为马亭阁。道光三年(1828年)知具廖大闻以邑人捐银加修阁亭轩,同时创立白鹤书院,又称桐城南乡书院。每年二月择期开课。”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字船山,游历枞阳到白鹤峰,为白鹤峰撰联:“铁板镇前头,缅昔贤余韵流风,不惜大江东去;斗柜辉绝顶,愿诸士登峰造极,庶几吾道南行。”清末民初吴汝纶曾建“藻泳楼”于白鹤峰上,并题联白鹤峰:“此地射长蛟,怀古高风,武帝旌旗余眼底;何人招白鹤,临江酹酒,皖公山色落杯中。”《新唐书,地理志》载北宋梅尧臣任桐城主簿时留诗白鹤峰:“人烟将近郭,松竹不知秋。夜虎林间啸,溪泉舍下流。”枞阳,我的家乡,数不尽的文化古迹,道不完的名胜传说。从远古的宗子国,远古的原著民,从秦汉隨唐到宋元明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