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扬 Vith
金陵十二钗中,论及身份家世,还是贵为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的超级白富美林黛玉最为清雅高贵。
先来看看林黛玉的家世。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祖上是列侯,到如海这一辈,业经五世,去世前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兼两淮巡盐御史。
曹雪芹在写到官职名称等时,习惯故意模糊朝代界限,这“兰台寺大夫”一职也是亦真亦幻,半遮半掩,不管怎么样,总之是个朝廷高级文官无疑了,重点是他的兼职“两淮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干的是监察盐官政务和盐商买卖的工作。在那个时代,农业是经济支柱,盐课是仅次于地丁银的国家财政收入,两淮盐商之富天下闻名,随便攥个州县一挤都是油水,林如海在扬州做盐政,是肥缺中的肥缺,“放屁都能油裤裆”的美差。
这样重要的差事,按照规距,一般只有两类人可以担任,一是皇帝的亲信,二是大臣中清誉较高的官员,说林如海是皇帝亲信不太可能,剩下的就是他是个清官,在官场名声很好。
林家是世袭列侯,比起贾府的“公”低了一个爵位等级,但多袭了两代,家世家底深厚得多,但这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林家既是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同时也是书香门第。
林如海本身从科举入仕,而且高中探花,全国第三名,有颜值还有才华,绝不是一般的牛。在古代,世袭官爵固然可喜,但科举入仕才是正道,这也是为什么贾政高度重视科举的原因。反观贾家,官职都是世袭得来的,贾珍贾赦之流就不用说了,唯一一个好读书的贾政本欲以科甲出身,皇上额外加恩封了官,就此免去了科考的机会。
假设一下,如果他参加科考,到底能不能高中无法得知,但从他只知和清客闲谈来看,至少不可能取得太好的名次,平时混的也只是个无用闲官,根本不懂理财治家之道,再加上一群败家子拼命拖后腿,这下坡路是走定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样的空架子,和有真才实学,宦途、家道如日中天的妹夫林如海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有这样的家族背景,林如海出生时就拥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就连给女儿黛玉请老师,尚且大动干戈,请的是正经寒窗苦读,科举成名的贾雨村,还高标准严要求配备了两个伴读(活龙宝玉只有一个伴读茗烟),就是这么大气。
以贾府的显赫,族中众子弟读书,连同命根子贾宝玉在内,总共只有一个私学,请的还是本族的贾代儒,连谋生带教书,眉毛胡子一把抓,贾雨村怎么说还算是一号人物,正正经经科举出身,学问强得太多了。林如海本人是探花,看人的水准应该不会差,对黛玉的安排也是最妥当的,这在下文中还将再次提及。
所以,林如海深得贾府和他的这些舅子们的器重,就并不奇怪了。最典型的例子,贾雨村起复之事,林如海一封信,贾政二话不说立马照办,部里部外跑断腿依旧无怨无悔。这固然是林如海的面子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林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林如海在这件事上是自掏腰包的。贾珍为贾蓉捐个虚衔,尚且要花费上千两白银,贾政为贾雨村奔走的应天府实职,花费之巨,可想而知,如海轻轻松松一封信搞定,财力可见一斑。
这里面还有一个点,与本文无关,略提一提,林如海为贾雨村花钱谋官,那么官场上的潜规则,林如海还是懂得并且是接受的,他官声虽好,但与那种一清到底小白菜似的官,还是有所区别的。
巡盐御史,探花出身,几代的财富积累,自己数十年做官所得,还有就是林家枝叶不盛,又没有贾府那样的败家子来败家,由此可以推测,林家不但不比荣国府穷,恐怕还要强过很多,甚至可以大胆猜测是完爆贾家的。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黛玉在全都长着“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男男女女眼中的地位对应地提高,未必就是大家认为的那样“贫寒孤女”、“无依无靠”、“寄人篱下”,至少第一条应该是不成立的。
黛玉为何要进贾府?一是外祖母盛情邀请,“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让他去”,兼其父曰:“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林如海的打算,是要用林家的巨额家产,为世上唯一的女儿寻找一个有利的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终身的依靠,目标锁定为贾宝玉。这也是黛玉母亲贾敏的选择,关于贾敏,将在另文中具体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惹读者生厌了。
林黛玉在贾府孙辈中地位的突出还是比较明显的,所谓:“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当大家凑分子给凤姐庆生时,贾母除了自己的二十两之外,“又有林妹妹宝兄弟的两分子”;用饭时更特别赏赐,“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黛玉在自己房中养病时,“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就连打遍荣宁两府所向无敌的厉害人物王熙凤被黛玉当众啐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也只能打个哈哈了事,完全没有一点优秀团干部的样子。
可见,黛玉的这种态势,以至于唯我独尊的率性,其实就是在高度的纵容优遇之下助长起来的。关于这类描写,书中甚多,不便一一抄录,这里只提一个很小的情节——“宝钗扑蝶”。
依书中第二十七回所述,薛宝钗于滴翠亭扑彩蝶时,恰听得小红与坠儿有关私情传帕之一番悖礼隐私,用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又道:“我才在河那边看著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以上交代下事由背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相当明显的“嫁祸论”,是薛宝钗身上最深的道德疤痕,并且符合“左钗右黛”的主流意见,看上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应该引起关注的是,这类“嫁祸”的情节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并不是一个孤例,而众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林黛玉制造不在场证明,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皆大欢喜。
比如第四十六回,贾赦讨娶鸳鸯一节中,王熙凤为了去嫌避祸,要叫平儿来“打”,就与婢女丰儿合演了一出双簧,丰儿回她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平儿)才去了……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其结果是由于被林姑娘“请”了去,平儿暂时卸除了眼前山雨欲来的一次危机。
而另一次类似的情节也是如此,第五十八回,藕官在大观园中烧纸钱被婆子撞见欲带走问罪,宝玉适时出现,一如既往地阻拦,婆子拿命根子没办法,只好说:“也罢,就说我已经叫到了他,林姑娘叫了去了。”而宝玉的反应则是“想一想,方点头应允”。好了,黛玉在这里再一次发挥出“挡箭牌”的有力作用,甚至连一向把她放在心尖尖上的贾宝玉,都“点头应允”,充分认可了黛玉身上自带的“免罪金牌”属性。
这种高级属性遍观大观园,大概只有“两个玉儿”才有,所不同的无非是宝玉往往大包大揽,自觉地出面承揽,平儿也说“宝二爷应了,大家无事”;而黛玉则是自始自终都毫不知情,默默地发挥消灾免祸的功能而已。这背后,自然是由于老祖宗的“百般宽待”,而给予核心人物的特别豁免权。
讲到这里,大概也能说明白了,林黛玉就是林黛玉,不要把她当作邢岫烟看待。金陵十二钗中,四春是国公爷的背景,迎春探春本是庶出,史家是候爷,宝钗是商之女,李纨占了个书香门第,凤姐是王家的千金,秦可卿的身份扑朔迷离,妙玉另有猜测,但论及身份家世,还是贵为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的超级白富美林黛玉最为清雅高贵。究竟是不是因为家贫而“寄人篱下”,本人所知有限,所言不当,还要请各位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探讨。
END
Vith微信公众平台长期接受征稿,并推出最新系列类征稿,直接进入聊天界面点击菜单栏[写戏]即可获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