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品的“品质性格”


经常听到做服装QC/QA的朋友讲,某某工厂很“正”,某某工厂很“斜”?很显然这是对工厂品质能力和品质性格的一种直观判断,这种判断是对工厂综合认知的表述。通常我们会对比较正的工厂做出来的产品比较放心,对于比较斜的工厂则反之,这种感觉也许就是信赖,如同我们对人的认知一样。所以形成比较正的品质性格对于服装工厂来讲至关重要,关乎客户信任!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于服装工厂来说,品质性格也会决定工厂的命运,所以才会有“品质就是生命”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品质管理的过程就是养成工厂“正”的品质性格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工厂养成端正的“品质性格”呢?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人。

服装品质管理五大要素“人”、“机”、“料”、“法”、“环”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这里所说的人,不仅仅指具体的生产操作者,更重要的是指工厂的实际管控者。

具体的生产操作者,在品质管理过程中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力和责任心”,这种能力和责任心是可以通过流程管控和数据统计加以提升、监督和纠正的,其影响也是局部和可控的。

工厂实际掌控者在品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则是方向性的,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意识与影响。掌控者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操作者的水准,一个没有管理能力和心胸的人很难聚拢有较高水准的实际操作者,一是因为眼界太小会潜意识地排他,二是因为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形成引力。一个意识和能力欠缺的掌控者,其实就是就是木桶效应中的那块短板,会极大地限制操作者能力的发挥,从而不利于良好品质性格的形成。一个爱干净的人很难容忍周围环境的邋遢,同样一个邋遢的人,也会对周围的邋遢视若无睹。所以,一个工厂能否形成比较端正的“品质性格”,起决定作用的是工厂的实际管控者。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评价与监测标准。

有效的评价与监测标准,可以形成正确的引导。

个体私营的工厂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通常都会简单明了,以所有者自律为前提。笔者曾接触过一个香港老板在内地经营的毛衫厂,该老板每天雷打不动地要在厂区巡视,对于员工的工作状态及产品质量形成动态监督,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品质管理形态,这间工厂规模虽小工作效率却很高,在ZARA的供应链里,成为少有的同等规模的产品免检工厂。这种私营工厂的评价与监测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从工厂所有者开始了。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工厂则要区分经营者的职责,加以制定合理的评价与监测标准。对于品质能力与结果的评判应该涵盖所有需要对产品品质负责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工厂的实际掌控者应该对产品的品质负责,那么评价与监测就应该从这一层面开始,而不是从生产操作者开始,否则就会形成治标不治本的不良效果,导致品质管理漏洞,久而久之,也会养成实际掌控者瞎指挥的局面,形成低劣的“品质性格”。

最后,要养成研究的习惯,形成动态化积累。

服装产业属于传统型产业,但变化也在不断衍生,比如原材料、市场认知、员工结构、生产环境、收益空间等,这些都需要工厂的管理者去分析、研究从而形成动态的管理方法。为什么有的工厂计件的方式会提升效益而有的工厂则更适合计时?为什么有的工厂推进IE工程会比较顺利而有的工厂会困难重重?

陈春花教授曾说过,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经营服务的。管理方式是否有效的唯一判定标准就看是否符合经营方向。工厂的管理者,需要养成静下心来研究的习惯,不断创新,使管理方法因时而异,因势而异。但这一行为对工厂的管理者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经营权分离的工厂管理者,倘若工厂管理者不能跳脱利益的纠葛,保留纯粹的心态,就很难将心思放在研究经营上。

综上所述,产品的品质性格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是体现在产品工厂的经营意识与核心理念上,受人的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影响与引导。


2021年6月18日晨于缅甸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装产品的“品质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