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报告的第一讲。我要跟你分享一个关于中国整个财富逻辑的新认识。这个新认识不仅是你理解整份报告的基础,更是你搞清楚“钱从哪里来”的基础。也就是说,理解了这一讲中的逻辑,你才能找对未来每一个财富决策的方向。
如果问,这几年的经济形势怎么样?可能很多人都感觉“比较艰难”:P2P爆雷,财富管理公司爆雷,传统制造业不景气,独角兽企业估值腰斩,企业裁员消息不断……
这些现象,你会听到很多分析,比如说是因为“国进民退”,“金融去杠杆”,或“中美经贸摩擦”等等。但是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似是而非,也过于片面。
那到底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么难呢?其实,之所以大家觉得难,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财富的逻辑发生了大的变化。而大部分,我们还没有找到变化后的方向,所以觉得难。但是只要认清了变化趋势,找对财富逻辑,就不会觉得难。
这个变化简单而言就是:我们从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进入了万元美金社会的时代。什么是万元美金社会,我们后面会讲。接下来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变化的发生,以及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曾经的财富关键词
你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觉,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大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80年代之后人们才逐渐没有了饥饿的记忆,90年代才开始物资丰富,而真正感觉家里有“资产”,其实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尤其是2006年开始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多普通家庭才逐渐有了“资产”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有没有买房也成了中国家庭财富的分水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现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但很少关注:
1. 和收入相比,很多商品越来越便宜。
比如说一个海尔基础款电冰箱,1990年的价格是3000元,要花掉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就是2900多元)。而2019年,一款主流冰箱的价格不到2000元,是工薪家庭月薪的五分之一不到。不仅仅是冰箱,几乎所有传统“大件商品”的价格都呈现这样的趋势。
2. 我们生活的“城市”在膨胀。
以我的老家长沙为例,1994年长沙建成区面积是116平方公里,2018年这个数字是567,上涨了约4倍!
这两个现象的背后是两个特别重要的词语: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词也是前面几十年中国财富的大逻辑:
我们快速实现工业化,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必需品的供给完全摆脱了“短缺”。同时,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使得数亿农民工进城,农业人口减少,城市、城镇变大。修路建桥,修各种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砸个坑下去就能带动经济增长。
增长当然反映在个人收入上:从包工头到装修工都赚钱;收入上升又带动餐饮、零售、各种服务业上升,做这些的也都赚到了钱;而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城市价值”上升,买了房子的人更是大赚了一笔。
所以要串联起来想,你就会发现,过去那些年收入的上涨、财富的累积、企业家群体崛起,基本上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系列财富效应。而且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点特别低,所以这两个进程普惠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中国的财富像地面的“低垂之果”,俯拾皆是。相当多的老百姓家庭跟随着这个浪潮,都实现了财富的跃迁。
二、2013—2019年,转型的蝉蜕期
但是你也发现了,这几年,这样的果子好像已经捡不到了。没错,具体而言,从2013年左右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2012年,从工业生产、就业、消费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来看,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2013年,中国结束了中小城市主导的“城镇化”,大中型城市,服务型、消费型城市实现了反超。
中国这两个“完成”就意味着制造业驱动的时代结束了。教育、医疗、娱乐这些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了新的驱动力。这些行业都对人口密度有很高要求,所以小城镇不行了,大中城市,甚至特大城市成为了新的财富载体 。
你再回忆一下,就会发现,2013年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
一方面,原来那种刨坑盖楼就能拉动经济的方法不那么见效了,从事建筑行业的人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了;沿海很多小的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了,老板跑路,流水线工人也陆续失业了。
但另一方面,大城市各种服务岗位的工资上涨了,人员也变得紧俏了;而且有的地方房价涨幅连通胀都没跑赢,但另外一些地方,房价居然几倍,甚至十倍地涨。
我个人就有个感受非常强烈的经历。
这个经历是关于房子的:我家亲戚在上海的房子,从2013年到2019年期间,内环的房价涨了250%左右,而外环的商住楼涨幅不到100%。更有意思的是商住楼的租户,2008年到2012年,那幢楼的租户全部是各种建筑材料装饰公司,2013年—2017年几乎全是P2P、理财、信贷。2017—2018年几乎空着。到2018年底,这幢楼又开始被瑜伽馆、养生馆、健身房、美容院占领,成了“健康美容大厦”。
所以你看,2013年到现在的“难捱”,很大程度来自“结构性”的原因。中国经济从增长的平原到高原,就会经历这样的缺氧时刻。你能否度过去,就取决于你对结构性变化的理解。
实际上,所有高收入国家(地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我们这样庞大的经济体,“转身”是要时间的,就像蝉蛹蜕化破壳一样,需要经历阵痛和煎熬。2013——2019年,正是这么一个转型的蝉蜕期。
2019年,这个转型进入了一个显性化阶段。这一年有个很重要的事情:中国人均GDP会达到10000美金。在全球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哪个国家,万元美金社会都是生产消费和增长逻辑的一个重要拐点。而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还碰到了“人工智能”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应用落地。所以,接下来我们整个社会一定会出现很多新现象。
三、2019—2020年:万元美金社会到来
那么,万元美金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财富是增长的结果,“寻找财富”本质上就是寻找“增长”的动力。前面所举的很多例子,其实都是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拐点的一个缩影,但是财富的走向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总结起来就是:
首先,人赚钱的逻辑会发生变化:
由于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很多曾经高大上的好职业会走下坡路,甚至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曾经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的职业,会成为财富创造的新星;而由于驱动经济的新行业、新职业的出现,能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城市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有些变化注定只能在某些城市里发生。
其次,“钱赚钱”的逻辑也会变化:
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投资逻辑。之前有个房子住就行了,现在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了,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告诉我们的,最优选择就变了,而这样的选择会使得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房产的价格也发生更大分化。
其他金融资产配置的逻辑在2020年也会有变化。从长期看,2020年会是经济增长模式、财富模式变化的趋势拐点;从短期看,它还处在一个政策周期的拐点上:比如2020年中国经济要实现(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宏观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会有一些动作。这些都会对金融资产的表现产生影响。
总之,2020年开始,财富会从地面的低垂之果,变成关于“选择”的高垂之果。不管是职业、城市,还是房产、资产,林间有两条路,你选一条,都可能通向不同的人生。从下一讲开始,我就会给你讲述在这个逻辑下你该如何选择。
最后,我给你准备了一张图,这张图就是我们从前、现在和未来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关键词,在心里牢牢记住这个变化,会对你未来的各种决策都有帮助。
香帅
今日思考题:
根据今天课程提出来的财富逻辑,列出几个2013—2019年你所经历的变化,看看是否相符。
2013年-2015年,重庆的基建比较热门,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三位同事家都买了挖掘机,然后出租后给工地,每个月有不小的租金收入。在这两年中拥有一辆工程车绝对是赚的。
2015年-2017年,理财、房地产比较热门,身边同事家里有余钱的,有人在做基金、股票的理财。
2017年-2018年,房地产的热门时代,房产中介很热门,看房买房的人陡增,身边的人也大都在这两年买入房产,我们也在此时跟风买了两套房。
2019年-2020年,房地产回冷,理财又开始热门起来,学习理财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上分析跟香帅分析的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是财富的在不同领域的汇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