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2.2 年度总结(1)学术时间 -20190611

【100天崔律阅读营·Day7-2.2 日志】

这是2019年4月29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2.2《奇特的一生》年度总结(1)” 的学习日志。
作业片段:年度总结(2)

1.我的阅读理解:

《奇特的一生》P77 原文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65次——是多还是少?
似乎是多了。话说回来,我也没有把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个比法。同我比吗?问题正在这儿——我就没有计算过,说不出我一年看几场电影,听几回戏,参观几次展览会。连大约的数字,我也一下子说不上。更说不出情况有什么变化: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发生什么变化,我看多少书,看的书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科学书籍和文艺作品的比重有什么变化?我写多少封信?每年有多少时间用在路上,用于交际和运动?
我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说起来,我原来倒是以为了解自己的,可是一接触到柳比歇夫的那些总结,我才明白我其实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第1部分 柳翁的年度总结

年度总结的内容:
要结算累计一年的工作和休息,包括所有做了的(事情)、读了的(书、文章等)、看了的(戏、电影、展览等)、听了的(音乐会)。

年度总结的做法:
1、从每月小结中收集;
2、计算各类事情的花费时间和次数;
3、分门别类地统计。
分门别类的统计中会首先列出这件事情的次数和花费时间,然后用清单列举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4、分析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字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不同书籍的比重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事项花费的时间?

为什么做年度总结?
1、回顾过去,知道自己一年内做了哪些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2、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变化,尤其是工作精力、爱好和兴趣的变化等;
【推测】3、为来年的年度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第2部分 统计娱乐

分门别类的统计中会首先列出这件事情的次数和花费时间,然后用清单列举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大类:娱乐
小类: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联系】我的时间记录的大类之一是“休闲放松”(过去叫做“休闲娱乐”),小类包括“网络小说”、“文学作品”、“文化休闲”(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页小视频等)、“户外旅游”、“运动保健”(过去属于“健康锻炼”大类,后来取消,里面的内容分别归入“日常生活”和“休闲放松”大类)。
平时会记录每个部分花费的时间,也会用Excel记录看的电影的名字、国籍、在哪里看的、花了多少钱、有没有同伴等信息,便于年度总结的时候列清单。
其余的人际交往、户外旅游也有类似的专门的统计表。

【联系】原文:“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这里的清单让我联想到崔律在四化课程中介绍的台账式清单,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方便查找,方便统计。

2.我的课后实践:

【实践计划】
1)查找自己去年和前年的时间记录,制作年度时间记录的对比,查看本职工作、自我管理、学习成长、社会贡献领域的年度用时及年度对比。
前几年跟2019年的时间记录类别有可能发生变动,如果时间记录小类不可行,可以只统计大类的时间。

2)优化自己的周计划&周复盘、月计划&月复盘的模板。
柳翁在年度总结中对比了实际时间和计划时间,并且对比了去年和今年的时间。
对我来说,周度总结和月度总结更加落地,更加实用。过去我的周复盘中有时间统计,但是并没有细致到对比某一类(譬如课程教学)的上月和本月的花费时间,这点可以增加进去。
此外,周复盘中对不同领域的实际与计划的时间对比不够细致,且有时做有时不做,接下来要优化模板,坚持做。
月计划中有各领域的计划时间,但是缺少实际与计划的对比,接下来也要增加进去。

新任务明天做,考虑到本周的任务有点饱和,第2)个计划尽量本周周复盘和制定周计划前完成,第1)个计划本月内完成即可。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柳翁是如何做到对全年的第一类工作的计划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6小时的?这种对工作的把控力也太强悍了吧~

4.任何想说的话: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我的亮点:

使用崔律过去讲解概念的逻辑对年度总结进行了讲解,同时还推测了年度总结不止第一类工作的年度总结。

崔律的亮点:

1)崔律发现了年度总结中的三组对比:实际vs计划、去年vs今年、纯时间vs毛时间。更落地,能够直接应用在周度总结、月度总结和未来的年度总结中。
2)虽然我也看到了1966年第一类工作的实际时间与计划时间的数字,计算了误差(0.3%),对柳翁非常佩服。但是我完全没有注意到1966年这个年份,没有联想到这是柳翁做时间记录的第50年,当时他已经76岁,正式因为多年的练习和优化,他才能做到如此完美。
此外,崔律在讲解实际vs计划的差别6小时时,细化到每月误差30分钟,更让人意识到这个数字的难度。
3)崔律在讲解去年vs今年的对比时,用公式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并且推导了平均每天的变动,27小时/365天=4分钟/天,还得出了结论:柳翁的纯工作时间已经较为稳定,并且柳翁极度自律,在76岁时仍然能够保持高精力、高专注的工作状态。
4)与高产相联系,从纯时间倒推毛时间,倒推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总时间。

我要改善的点:

关注不同片段的联系;关注年份等数字,可以推算到月、周、日,然后看到变化;利用公式、图表来展示变化。

给崔律的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日志-2.2 年度总结(1)学术时间 -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