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全)

01

小街不宽,大约有六七米的样子。

道边的树木很平常,冬天通常要抖落一身的叶片,好在春天重新萌发新芽,然后迎来夏日葱茏的茂盛,遮天蔽日的阴影。

秋天的时候,又会满树金黄。有时候上班早,自行车轮碾过地上厚厚的落叶,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那是季节的风铃,最终消散在一场又一场的北风中。

雪落无声,琼枝玉挂在寂静中等待下一个柳暗花明。

小街两旁的树木就这样在时光里一次次轮回。

尽管换了好几茬,始终遵循着北方的四季分明。

行道树的背后就是林立的商铺了,和所有地方的小街一样,少见高楼大厦,基本不会超过三楼的高度。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小街附近有一座明代的衙署,它门前的这条小街要保持灰墙红瓦的明清风格,自然保留了一部分原始风貌。

先说说这个衙署吧,它是这条街上的明星大腕儿。原来有单位在这里边办公,后来全部迁出,重新修葺后就成了4 A景区。

里面有行政区,家属区,后花园,牢房,算是衙署标配,经过这么多年也没有大的损毁。

建筑倒不算很有特点,如果喜欢楹联文化,研究官员制度,倒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东西,私以为黄庭坚的单书《兰亭序》,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说说别的吧,在这里生活了近17年,这条小街已经熟悉的闭着眼睛,都知道哪儿是哪儿。

这条街是东西走向,它的繁华都集中在中段和东段。

我家在小街的西段,单位又在家的西边。刚结婚时搬到这儿住,觉得简直是住在荒郊野外。但也有人调侃我们在的地段是风水宝地,要不怎么能和衙署毗邻。

好在学校也集中在小街的西段,儿子在家门口上了幼儿园,在幼儿园对面上了小学。

听儿子说他们刚上小学时,会想念幼儿园的老师,一堆人趴在窗户上看斜对面的幼儿园,要是看到自己以前幼儿园的老师经过,会兴奋地大声喧哗。

上学上班都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刮风下雨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小城的好处。

02

小街虽小,但吃的,玩儿的,用的,卖菜的商铺可不少。毕竟它是小城最早的中心街,附近有好多学校,人流量还是挺大的。

我们楼下大门口有一家快餐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只要放学了,儿子总要先去那儿瞅一眼,买点麻花、面包、鸡米花,心满意足回家。对这些小事,大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了这一家,还有卖冰糖葫芦的老店,除了夏天其他季节都有卖。

红彤彤的山楂裹上白色的糖霜,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还是很诱人的。更别说那间隔串着水果、坚果的山楂串儿。更是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眼球,包括一些大人,走过路过时,手里多一根糖葫芦,也是常有的事。

糖葫芦老店的对面偏东一点点,是一家福建馄饨店。

听说我们这儿最早开这种风味儿馄饨的原是一对老夫妇,然后他们的孩子让福建馄饨在小城各个角落安了家。

它的特点嘛,就是皮儿薄馅儿大。我见过他们现场制作,都是夫妻档,丈夫负责招待客人下馄饨。妻子头也不抬地包馄饨,用一个大拇指宽的竹签,把肉馅往馄饨片上一抹,接着随手一捏就包好扔在了案板上。

他家的一绝是下馄饨的汤汁,咸香适口,鲜掉眉毛,据说是有秘方的,如果你买生馄饨的时候,他们会额外给你一个料包。

有人猜测料包是特制葱油酥,才会汤水非常好吃。

不喜欢吃馄饨也没关系,旁边还有一家烩面老店。连市区的人也会骑着自行车跑到这儿吃一碗烩面。只要是饭点儿,从他家门外经过,从里面传来的香气能牵着你的鼻子,把你勾进屋里,它的名字就叫老城烩面。


03

没错啊,这里够得上老城的称呼。

春秋末期叶公沈诸梁曾在这里向孔子问政,不知有没有请孔子在这里尝尝河南炝锅烩面。

净惦记着吃了。

这里也有好玩的地方,对小孩来说最好玩的就是离小街不远的广场了。

广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吗,记得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我们常带着他在广场上坐小汽车。

儿子第一次坐在小车里,话还说不囫囵,胆怯,紧张,两只小手死死抓着方向盘。

母子俩坐了一圈之后,儿子就被当妈的给摁在驾驶室,当然了,这车速呢,还没孩子爸步行快。

然后,就是两个大人跟着一个坐车的小孩,一边走一边傻呵呵地大声议论着,“快看快看,我儿子会开车了。”

后来儿子看见这样的小车就要爬上去开,不撒手,不知道是不是对我们那时所做所为的报复。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地方,在小街的中段有一家新华书店。

那里对孩子们还是比较友好的,就算你不买书,架子上那些已经拆封的书还是可以看的。

很多孩子的故事书,就是家长不让频繁买的那种书,都是周末在这儿看完的。

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也算是假期里孩子们的福地洞天了。你经常能看到窗台上,地柜上,甚至于地上,蹲着好多小孩子,只要不出声,就能美美的在这看一个下午,时光静谧,温柔可亲。

当然时间长了还是要隔三差五买一本的,不然那些阿姨扫地的时候会特别用力。

04

十几年来,小街还是在慢慢变化的。

热闹的变得沉寂,荒芜的变成繁盛。

变得最快的一次是那天早晨,大家出门上班的时候,发现路面焕然一新。政·府竟然是在夜间施工,没耽误白天人们的生活。邻居们纷纷感叹,一些老年人站在路边不住地感谢,“这才是给老百姓办实事呢!”对了,小街现在是一条单行道了。

南风暖窗,万物复苏。

再次踏上这条小街,满是回忆,多么亲切的烟火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在原来的跑道上坚持,也在不断找着新的生路,总之,都在为生存而努力。

现在是春末夏初,小街上衙署旁边的蔷薇花已经悄悄开放。我以为只有几朵,走近仔细看,滕蔓里藏了好多好多粉红色或粉紫色的花朵。

世间的鲜花会相继盛开,不同的春天来了又来。

写了这么久,有点儿累了,十几年的时光怎么能够一下子说完呢。

恐怕大家也看累了。

在,沿着絮絮叨叨并不优美的文字,肯一路走到底的人, 最大的原因恐怕是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大家才会在这里相识,才有意愿耐着性子去了解一个个陌生人的生活和心情。

就像小街这么普通,我仍然愿意沿着时间的脉络用文字去回忆它的前世今生。

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困惑于,这种日复一日的记录有什么意义?

东西写出来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看呢?

后来一想,如果自己七老八十的时候,就是那种满头白发、牙齿掉光,甚至连记忆也失散了。我还能登陆简·书,随意翻翻这些文字,点点头说:这一生她活得并不潦草,嗯,还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