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上等人的阶层焦虑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这个书有一个大灭亡的结局,无论是从影射政治,还是从追悔家道中落的角度来说,我们就事论事看,对书中的人物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逃避这个灭亡的大魔咒。

有识之士,比如秦可卿、王熙凤、探春、甚至李纨之辈,早都看透了这个灭亡的结局,想要挽救摇摇欲坠的结局,只不过方法各一,更值得同情的是,真正在救亡图存的,恰恰是这些女流之辈,而真正掌握家族命运的男人们,却个个骄奢淫逸,活成了末路狂花,这也让《红楼梦》多了一层悲剧性。

那么,到底怎么救亡图存。

贾家是一个军功贵族,宁国公和荣国公兄弟两个都是靠军功崛起的新贵。但是军功贵族到了贾宝玉这一代,爵位已经很低了,贾珍继承的爵位已经变成三品威烈将军,清朝,异姓爵位的承袭分世袭罔替与代降一等两种。所谓世袭罔替是由朝廷授予诰命,属于特典;代降一等,是每下一代承袭的爵位或世职都要降低一个等级,比如,某人因立有军功而被封为公,他的儿子则只能承袭侯的爵位,以此递降,降至恩骑尉止,此时的恩骑尉便成为世职了。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为袭爵的规定,是要降等的,到了宝二爷琏二爷贾珍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这个爵位已经完全不香了,书中七十六回,贾宝玉贾环贾兰作诗,贾赦喜欢贾环的诗,说了一句话,「 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贾环是赵姨娘的儿子,标准的庶出,虽然不一定真的要给贾环袭爵,但书里多处流露出来,这个爵位没有人争抢,至于贾琏,早早给自己捐了一个官,五品的同知,可见也是不以爵位为念,这个爵位已经没有多少花头了。

所以,贾家要维持一大家子,必须重振家业,甚至不用说重振家业了,至少先维持一大家子吃饭吧,从书一开始贾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了最后凤姐生病,要用人参,居然找不出来,最后从贾母那里找出来二斤,已经腐朽了,不能用了。

这也是贾家命运的写照。

怎么办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仕途经济,所以,所有人见了贾宝玉,都是催他上进读书,连丫鬟都知道,你一个爷们儿,天天跟我们脂粉堆里混,成什么体统?

没有出息的,贾家需要的是一个科举能中进士的子弟,才能扭转颓势。所以,看书里,贾政曾经被寄予厚望,然后又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娶媳妇娶的是翰林的闺女李纨,图的就是老丈人能在科举仕途上提点;至于贾宝玉的择偶选择,可以看出来贾政是倾向于林黛玉的,因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中过探花的,是能给贾宝玉很多指点的。当然,如果林如海没死的话。

第二个方法,就是军功。贾家是军功起家的,转型成书香门第,科举世家,固然是最好的,但是既然儿孙都不是读书的料,如果不行,回到自己老路上,从军功出头,也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比如贾敬死后,贾珍就在天香楼聚集一群宗族的子弟射猎,连贾政贾赦都让荣国府的贾宝玉之辈前去训练射箭。还有有一次贾宝玉喝酒,王夫人对他说:「 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这说明,习武是贾府子弟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虽然贾家的男人普遍骄奢淫逸,但是面子上还是要做功夫的。

当然,无论科举也好,军功也罢,因为子弟的无能,眼看都是没有指望的,这也是很多人分析过的。

那么,还有没有办法?

其实还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正题,升老师给大家另一种解读《红楼梦》的方式,我们从关键的几个人物说起。

第一个人物是秦可卿。

秦可卿身世很多人解读,因为很多红学家都发现,秦可卿身上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比如刘心武老师,就一口咬定,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或者说秦可卿出身高贵,秦可卿死的时候,为了让丧事办的体面,贾珍不惜花重金给儿子贾蓉买了龙禁尉的官职,但是问题来了,就算是有这么一个官位,秦可卿的丧事,能有那么多王公贵族来吊唁吗?

秦可卿生病是张太医看病,秦可卿的棺木是一副出自潢海铁网山,原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樯木板。这种事都是僭越的,不是当时的贾家应该能做到的,秦可卿的背后有大人物。

秦可卿的红楼梦曲里有句话,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第一句话是说,贾家的衰颓是从贾敬开始的,贾敬本来已经中了进士,结果沉迷修道,让贾家在最关键的第三代上,出现了权力断层,所以到了第四代,虽然还是贵族,但是已经在贵族的核心圈层之外。

家事消亡首罪宁,很多人解释是贾珍没有德行,跟儿媳妇秦可卿扒灰,勾引小姨子,败坏门风,后来尤三姐要嫁柳湘莲,柳湘莲一听是宁国府的人,立刻急了,当着贾宝玉的面说,你们东府只有门口两个石头狮子是干净的,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弄得贾宝玉都下不来台。

可见当时宁国府的名声已经在圈内臭到什么地步?

但是,慢来,贾珍固然荒诞,他就真的扒灰吗?而且,如果真的是秦可卿身份高贵,她就是宁国府依靠的大树,贾珍虽然荒淫,但是不是傻子,他这么欺负出身高贵的儿媳妇,不怕得罪背后的大人物吗?

而从秦可卿和凤姐的交往来看,他们两个人完全是惺惺相惜的姿态,死后秦可卿还托梦给凤姐:让她在老家金陵多买田地,避免家业衰颓,子孙不肖。

根本不像是淫欲纵横的样子,反倒是一心为家族谋划的鞠躬尽瘁的当家少奶奶。

其实,秦可卿身上,可能隐含了贾家为了避免阶层下滑的第三种策略,这可能是贾珍为了家族前途,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

书里贾宝玉跟着凤姐去东府,描写秦可卿的房间。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尤其是前三句,这三句全是虚写,武则天当年是跟面首们在四面都是镜子的镜殿交合,赵飞燕同样是秽乱宫廷的角色,而杨贵妃据说跟安禄山有奸情,安禄山宝镜、金盘、木瓜,都是没有的东西,谁会把这东西都集中在自己的卧室,红楼梦这样写,都是为了突出秦可卿的淫,这三样东西都跟情欲有关,都跟性生活有关,也就是说,秦可卿的卧室是他私会情人的场所。

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跟情欲无关,都是出身不好,命途多舛的人,暗示秦可卿的命运,秦可卿是从养生堂抱来的。

脂砚斋的评价是,虽贫女得居富室,秦可卿自己也说,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

这也说明秦可卿出身贫贱,但是到了贾家以后,非常受公婆重视,家里人都真心待她,所以秦可卿非常感恩。在她的描述里,贾珍非但不是荒淫无耻的公公,还是善待儿媳的好父亲。

但是这跟秦可卿的淫,又对不上了。究竟怎么回事?

既然秦可卿的情人不是贾珍,那么到底是谁?

其实有一种可能,这个情人不简单,是一个大人物。我们看秦可卿的特点,

秦可卿非常美貌,说兼具钗黛之美,就是说,集合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貌,然后出身寒微,无论是抱养,还是真的秦家,跟贾家是没有办法比的,而且秦可卿嫁到贾家,是怀着感恩之心的。

那么有一种很大的可能,秦可卿可能被一个大人物看上了,贾珍利用了秦可卿的报恩心理,利用了她的魅力,把自己家族的命运跟他绑定上了,这个人,从卧室的描写看,可能还是皇帝或者是皇室成员。

这就能解释很多事情,为什么秦可卿的葬礼,六公、四王都来祭拜送殡,为什么能用老千岁的棺木,还有甚至为了给她隆重的葬礼,给她丈夫贾蓉一个龙禁尉的前程。龙禁尉就是皇帝的侍卫,书里说是花钱买的,但是皇帝侍卫,如果不是皇帝的首肯,怎么可能让贾蓉拿到?

到这里我们就能解释秦可卿身上的一切疑点,也就能解释,她的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她的红楼梦曲还有一段,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除了科举和军功,其实还有一条路线:裙带关系。

秦可卿身上反映了,贾家在万般无奈之下,走的一条最荒诞的道路,利用贾家的女人,结交当权的权贵,给自己家族的不肖子弟,一条出路。

这条路,是见效最快的,也是最令人不齿的,这个路线,是从宁国府开始的,但是宁荣一体,最终牵连到荣国府,所以「造衅开端实在宁。」

可能不止是秦可卿,包括尤二姐、尤三姐,都并不是贾珍真的淫乱,而是他养来,讨好那些当朝的显贵的。

贾珍的这个策略,让贾家的女眷的形象彻底败坏,在贵族中的形象,已经恶臭到了「除了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家的女眷,至少东府这边,已经嫁不了人了。

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后来要抄检大观园?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傻大姐在园子里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看见了,立刻如临大敌。立刻找到了王熙凤。

一个春宫香囊,至于吗?但是如果联想到东府女眷形象的败坏,那么担当荣国府主事之责的王夫人,这么矫枉过正,其实就情有可原。因为贾家的家风形象已经坏到不能再坏,已经经不起任何传言了。

而且,王夫人好像拿准了这是王熙凤的东西,立刻兴师问罪,王熙凤也不敢怠慢,最终抄检大观园。

书里还有一个情节,贾府的姐妹们起诗社,贾宝玉把这些诗传出去,刻书传播,说,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

立刻遭到探春和黛玉的痛斥:真真胡闹!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探春和黛玉都不是迂腐的人,探春懂经营,黛玉品味不俗,但在这事上惊人一致,其实也是为了顾及贾府女性的形象,一个才女的名声,对她们的未来并不是什么好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第二个人物了。

第二个人物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什么人物,书上说,刘姥姥的女儿刘氏嫁给了王家,这个王家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现在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到乡下住去了。

也就是说刘姥姥是穷亲戚,第一次进荣国府,凤姐只给了20两银子一吊钱,完全是爱搭不理的,而且说明了,20两银子是给丫头们做衣服的钱,给你了,丫头们就没有新衣服了。把自己的日子说得很困窘,就是提防刘姥姥再来。

刘姥姥连王夫人面都没见着。

但是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待遇就不一样了,不但见着了王夫人,顺便还见着了荣国府最高统治者贾母,而且得了成窑的茶具,银子布匹衣物药物各项果子点心不少,到底为什么如此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刘姥姥得到了贾母的看顾,跟贾母很投缘,众人都拿她逗着贾母开心。

那么,贾母为什么跟刘姥姥投缘呢?

其实无非是8个字,物伤其类。

贾母某种意义上,跟刘姥姥是一样的,刘姥姥所依仗的,无非是家族的老面子,那么荣国府贾家,依仗的是什么呢?无非是贾母这个贾家二代人物,遗留下来的人脉网络。

贾母嫁进贾家的时代,是贾家最辉煌的时代,她所交往的女眷,甚至吃穿用度,都是贾家的后辈没有见过的,也就是说,如果贾母在一天,家族的人脉就在,贾家一代二代的老面子就在,很多亲朋故旧,就还能走动,贾母如果不在了,这些人压根儿就不会上贾家门了,贾家就彻底被排斥在贵族上层之外。

所以,贾母其实在贾府中,扮演的也是一个刘姥姥的角色。刘姥姥在荣国府什么样?贾母在更高级的北静王妃、南安太妃面前,其实也是一样的,不过是,上流社会,不会做得太难看罢了。

《红楼梦》第71回,贾母过寿,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前来贺寿,贾母让薛宝钗、林黛玉、探春、史湘云、薛宝琴都来相见,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型相亲会。我们知道,后来探春可能,就因为这次会面,最后和亲,嫁给了蛮夷岛国。

这虽然对探春是一种厄运,志向高远,不甘人下的探春骨肉分离,远嫁荒蛮的外国,但是,对贾家来说,这又是一种生存策略。

这种和亲,也是为朝廷立功的表现,不得不引起朝廷的重视,进而因此看顾贾家,这同样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书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贾家的所有亲戚,都把女儿们送到荣国府,交给贾母调教,林黛玉是因为母丧就不多说了,薛宝钗、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玟、李绮都被送到贾府,书里也多次捧贾母,说她人调教的跟水葱似的。

贾母的女儿,嫁给了林如海,林如海是巡盐御史,当年中的是探花,贾政的女儿元春,就更了不得了,直接选妃,这其实说明一点,贾母教导女子,在小贵族圈是出名的,所以她这里是很多贵族仕女的黄埔军校,要想嫁个贵夫婿,就送到贾母这里来。

而且贾母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她跟上层贵族有很多联系,她确实也有很多资源。

所以荣国府,虽然子弟无用,不肖子弟多,走的也是一个裙带关系的路线,就是靠嫁女儿,只不过这个路线,要比宁国府的路线要干净多了,因为他们还有贾母这个老祖宗在。

贾母调教的那些丫鬟们,除了给自己家的子弟当侍妾,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将来女儿出嫁时,作为陪嫁,贾母也选择性的挑选灵巧有姿色的。

71回,贾母过寿,其实可能还定下了一门亲事 ,就是林黛玉的亲事,林黛玉跟贾宝玉没有关系,很可能做了北静王的侧妃。

我知道这样说,很多林黛玉的粉丝不愿意,但是贵族的仕女,做妾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是嫁给北静王这种王爷做侧妃,那反而是一种荣耀。

如果这本书真是清代成书的话,那么考虑到清朝旗人的规矩,包衣的女儿,能给主子做侧福晋,那都是莫大荣幸。这一点书中也有暗示,北静王曾经送给暴雨如注一对鹡鸰珠,鹡鸰是兄弟的寓意,但是宝玉这个傻子,却要把鹡鸰珠送给林黛玉。林黛玉后来很可能跟北静王有些联系。

所以,《红楼梦》不是爱情故事,林黛玉,可能跟贾宝玉,根本没有多少关系,最多只是曾经的一种择偶选择。

第三个人物,我们就说,黛玉,说黛玉也就是说宝钗。

很多人看红楼梦,都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要么是金玉良缘,要么是木石前盟。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必须得选一个,好像大观园内,不是黛玉党,就是宝钗党。

其实这是不对的,固然可能有这种倾向,但是贵族仕女只要还待字闺中,公子哥只要还未娶妻,其实他的选择都是没有定下来的。

所谓的四大家族,其实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就是家族衰落,已经到了必须依赖裙带关系的地步,说难听,就是卖女儿,红楼梦为什么是万艳同窟,千红一悲,是因为这些美好的女儿们,无论是敏锐练达的探春,还是英豪阔大的史湘云,还是老辣稳重的薛宝钗,还是精明强干的凤姐,还有秦可卿、贾元春这些人,这些比男人都要强很多人的女儿们,都因为男人的不中用,要赔上自己的一生为他们买单。

所以黛玉和宝钗,其实不只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预判,什么意思呢?

贾家已经到了必须依赖姻亲的地步。

如果对贾家的未来判断是不可避免的衰落,到了闭门自守的地步了,那就是宝钗。薛家其实是远不如贾家的,所以薛家其实原本有比贾家更迫切的结一门贵戚的需求,只不过有一点,薛家的名声被薛蟠给败坏了,所以,最后薛蟠找了一个同是皇商的夏金桂。

薛宝钗生得再美貌,人品才华再出众,因为有她这么一个哥哥在,她都很难找到好的人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薛宝钗在贾府内谨言慎行,连自己的卧室都跟一个雪洞似的,没有多少妆饰。

至于她不时上贾宝玉那去,不过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命令,被迫营业,她自己的心早如死灰。从贾家的角度来说,但凡还是想挣扎一下,就不会容忍贾宝玉娶薛宝钗。所以,贾母透露出来的意思,对薛宝钗就是看不上,宁愿选择薛宝琴都不选择薛宝钗。当然,这不是宝钗的问题,这是她的悲剧。

而林黛玉,其实是贾家还想蹦哒一下,就会选择的媳妇。因为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但是她父亲林如海,曾经是天子门生,钦点的榜眼,而且当过的官是巡盐御史,可以说帝国的一半赋税,都是他父亲在打理,虽然说是父亲已死,但是林家能接触到的圈层,都不是贾母死后的贾家能接触到的,贾宝玉娶了林黛玉,林如海的同年同榜的进士们,多少对林家的孤女会有点看顾,而这些人,已经是国家的中坚栋梁。

更何况,林黛玉至少还有几百万的嫁妆,这个嫁妆足够贾家支撑很多年。

这才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种选择的意义,贾母、凤姐、包括贾政都是倾向于林黛玉的,因为他们是不甘心贾家就此走向衰落的,还是想挣扎一下,只有王夫人目光短浅,出于管家婆婆看法,想找个自己亲戚来掌管家业。

但是王夫人这个人,是有点天真的,虽然名义上是内管家,但是其实管事的是凤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她根本不知道贾家已经危如累卵,形势紧张到什么地步。

至于,林黛玉最后是不是一定要配宝玉呢?这才是主要问题,其实第71回,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来祝寿,定了两门婚事,一门是探春和亲,另一门可能就是黛玉和北静王的。

黛玉住的地方,是潇湘馆,栽的都是湘妃竹,湘妃竹取的就是娥皇女英一同嫁给舜帝的典故,黛玉应该也是嫁给皇帝或者是王爷的,结果,就是以待遇孤傲的性格,可能拂了这个当权者的意,最后遭来祸端。

黛玉,从志趣上来说,跟宝玉是最配的,这点,薛宝钗早都看出来了,所以经常拿他们俩打趣,小家子气看红楼,就会把这种行为,解读为嫉妒。

其实这是看清了三个人,首先你要明白,贾宝玉的「 无意仕途经济」是怎么一回事?贾宝玉并不是厌恶仕途经济,而是厌恶那些仕途经济的人,他目见所闻的,追求仕途经济的人,无非贾雨村、孙绍祖之流,是贾赦把为了夺人家石呆子的扇子把人家害死,他读的也是圣贤书,但是他跟一般迂腐的穷酸秀才不同的是,他从一开始就能接触到权力的后台。作为贵族子弟,他早看穿了这些衣冠禽兽冠冕堂皇背后的龌蹉,所以他不屑于与这帮人为伍,并不是说他真的就讨厌权力富贵,因为他也很清楚,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只是他从生理到心理上,就排斥这些钻营之辈。其实你看看他日常交往的,冯紫英、卫若兰、还有北静王,甚至连薛蟠,他也没有特别不适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没有目的性,没有俗气。

所以,他并不是排斥「 仕途经济」,而是排斥沾染俗气的「 仕途经济」,讨厌这种繁文缛节的「 仕途经济」,只要沾染上俗气就不喜欢,所以他质疑「 文死谏,武死战」,就是这些太不符合他的审美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喜欢泡在脂粉堆儿里,而且喜欢年轻女孩子,讨厌上年纪的女人,觉得他们一嫁人,就变成了「死鱼眼睛」,就是因为,年轻女孩天真烂漫,还没有沾染俗气,可是一嫁了人,就开始算计,开始为小家庭谋划,就不美了,俗不可耐。

本质上,就是他是一个情趣和审美水平极高的人,他希望他目见耳闻都是美的,这点上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就这一点说,林黛玉和薛宝钗都理解他,因为这两个人,也都不是俗人。但是不同的是,薛宝钗,是一个极度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她也有很高的审美,也讨厌那些俗不可耐的人物,而且她看了很多饱学鸿儒才会看的书,做出诗来老辣似经学大师,她对于世事早已洞明,但是就是因为薛宝钗洞明世事,她才知道,她应该也必须向现实低头。

所以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对世事已经看透,已经很不带感情了,但是以她的美貌,她的出身,她是免不了还是要找个世家公子婚配的,明明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也知道,以她母亲的昏聩,以她哥哥的愚蠢,她也必须尊重现实。

她一方面很欣赏贾宝玉的审美和人性的闪光,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他这样人性活不下去,跟他在一起,也是一定是极度悲惨的下场,所以薛宝钗是很悲壮的,她可以说是很清醒的走向灭亡。

最后薛宝钗,应该还是嫁给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这个人是情毒之人,即使最后倒了靠人接济举家食粥的地步,他还是蔑视仕途经济,即使有薛宝钗这样通情达理的妻子,麝月这样美丽的妾室跟着他,他还是忍心抛下,去出家了。

如果说薛宝钗是大儒,那么林黛玉就是隐士才子,林黛玉的才情是最好的,所以她自然最为欣赏贾宝玉的审美,欣赏她的人性,而且以她父亲探花的出身,她对仕途经济早都司空见惯了,所以,所有人都劝贾宝玉留意仕途经济,林黛玉从来不劝的。

而且因为林家吃过见过,豪富可能比贾家差一些,但是距离权力的中心层曾经是更近的,林黛玉也没有觉得那种人生就好到哪里去,所以从志趣和心性上,两个人当然是最合适的,而且一旦互相剖明心迹之后,在一起,其实不是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贾家需要一个现实的助力来拯救家族的颓局,而林黛玉的美貌才情,还有嫁妆,她的婚姻显然也能给贾家带来更多的助益,于是悲剧,也就产生了。

林黛玉的性格,自然也不能容忍别人安排自己的命运,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可能只能用死亡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这也成为贾宝玉一生的遗憾,而日后跟薛宝钗的婚姻中,可能每到现实中给他压力的时候,他也更怀念林妹妹的美好。

这是升老师眼里,《红楼梦》的打开方式,这部书的解读方式很多,如果研究下去,也有人认为是明末遗民的反清复明的革命书,也有人认为是,康熙年间,皇子夺嫡的政斗书,都各有道理,但是就文本解读文本,对普通人的人生而言,这样的解读是最贴近生活的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上等人的阶层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