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真的有气质吗?——不同意


大家好,这里是泛论派的第一个推送(以前的都删了),我们要做的是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的深入探讨(正经脸)。

        我没有能力,更不想去做空洞地煽动大众的情绪那一类咪蒙类文章

       “人能认识自己,才能认识社会”。

       从今天起,向着内心宇宙步行出发吧。                                                           

                                                                                                                      ——2019.08.16

     今天讨论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

语出《和董传留别》

【宋】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当时很穷,穿的衣服很破,但饱读诗书,气度非凡。苏轼说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是没毛病的。一个人的气质并不是他的衣着外表的包装,而是别的东西。全身都用钱裹起来,但气质粗鄙的富豪,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而没有钱财地位,依然可以“气自华”。苏轼平生本身就印证了他写的这句话。)

 我一直抱着这个潜意识看过很多的书(不是那种没营养的情感畅销书)。然而,虽然我意识到有些心态跟别人不太一样,但是并没有达到气自华那种吹爆的状态。气质这个东西,是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去兜底的,否则更多的只是寒酸窘迫。孔乙己读了那么多的书,还不是被嘲笑?反观鲁迅也读了不少书吧,可人家即使再战乱年代也能有个居所,其工资收入放在今天也相当于一个高级白领。

(根据历史资料换算,1927-1936九年收入相当于今二百一十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两万元月薪以上。)

 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像已经实现足够的物质基础了,足够让你在社会的竞争中有个自己能安心的环境,可能是一套房子,能够跟TA说我养你的存款,稳定的睡后收入,足够到鲁迅去国外学医,而又可以放弃那些学医的“沉没成本”,丢下一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离开日本。去实现理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一个状态的描述,不应该作为一种目的追求。为了“气自华”而去读书的人,往往都是要失望的。

         陌生人,你可以相信靠多读书培养气质,但是,别忘了这句话的前提,达到物质基础,才能有气质,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不一定是个先后的关系,更像是寄生关系,一方依赖着另一方提供养料。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只读书不会“气自华”,也请别把读书这件小事和道德水平高低联系在一起。我看过太多的人,大多聪明伶俐,有着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优质的人脉,可是言语间从来不谈感受和道德良知,仿佛一切都是物质的,人心是不存在的,这样即使获得了"物质基础",却怎么也不会有“气质”了。

   欢迎您文章底部留言吐槽那些“不同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腹有诗书真的有气质吗?——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