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追捧虚拟超级英雄,是值得担心的现象吗?

图片发自App
作者:白羽双,重点师范院校卓越班的优秀学生,一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重点高中生物教师。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学生家长团队”在平台发布。

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刚刚过去的4月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月,因为,在这个月,我们相继迎来了维斯特洛异鬼大战、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和玛利亚城墙夺还战。有各种“神作”称号的大制作们,纷纷将各自篇章中的经典战役奉献给了这个四五月之交,一时之间热度纷起,而老戏骨王景春炮轰复联四排片过高,更是炸起一大波讨论,可能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隐隐担忧——孩子对这个舶来的引起狂热的超级英雄电影有很大热情,真的好吗?

眼看进入五一假期,很多平时忙于学业的学生党可能都要利用这个机会去贡献票房或者追剧补番,我就悄咪咪的蹭下热度,趁机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首先,可能有一些70年代出生的父母会不能理解孩子对这些虚拟的英雄为什么会这么迷恋,这就断掉了在这方面进行交流教育的可能。其实年轻人的这种感情与追随自己敬仰的偶像有些类似,他们的迷恋是因为曾在这个虚拟的人物上得到了感动与激励。少年人总有着一种幼稚的骄傲,让他们不太甘心仅仅将自己身边的亲朋师友当做榜样,他们总是需要一些足够遥远、足够高大的精神偶像,这种偶像有着类似“权威”的功能,可以用以刺激自己在更高的精神阶层上获得能量。我相信我的同龄一代,应该有不少原本有些软弱的孩子在心里用美国队长的“I can do this all day(我可以坚持一整天)”暗暗为自己打过气吧,这些英雄的身上,有少年人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期望——正义、强大、坚强、受人爱戴,他们给了每个少年的英雄梦一个寄托。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虽然我能轻易的看出复联四商业产品的属性和其中刻意的诉求,但这并不影响我在电影院看到喜爱的角色牺牲时留下真情实感的泪水。都说情怀不值得,但不可否认,成长需要情怀。

图片发自App

理解了这些,我觉得担心大部分都可以消解了。大部分孩子去追复联四这类超级英雄电影,出于的对人物的喜爱是大于那些五光十色的特效打斗的,不然去看国产“奇幻”特效大片不也一样吗?并且这类电影的分类多是“13岁以上自由观看”,初中学龄以上的青少年应该没有人看了美队之后就试图拿盾牌打人,所以,对于打斗场面的暴力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特别喜欢某位英雄,不妨和他/她一起“追星”;在他/她遇到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刻,不妨用不那么严肃的语气鼓励——比如:“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呢。你是感觉太累了想逃避一下,还是要再试试看?”如果您的孩子还在13岁以下,那也不妨在交流中引导他/她思考,自己喜欢的是那位英雄的能力还是人格魅力。虽然时代在变化,少年精神的外壳也不断刷新,好像会产生巨大的鸿沟,但它的内核却始终不变,孩子们的现在和家长们的当年,其实都是一样的。

最后,回到引发讨论的复联四排片问题上。总能听到有些声音在担忧孩子们喜爱的输入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偶尔会有“家长阻拦孩子去观看日本动画”这类的新闻出现,我觉得这未免有些过于敏感了,也过于看轻了孩子们。虽然文化输入必然带着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否爱国是很难被几部文艺作品改变的,我在B站见到众多青少年在追着日漫美剧的同时,也关注着共青团中央的账号。复联四的排片高只能说明漫威公司11年的运作认真,它的全球票房炸裂导致了这惊人的排片需求,而不是我们的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感到担心的是没有能力的影视制作者,而不是广大家长,与其花精力担忧,不如在孩子观看漫威电影时,引导他们发现里面传递的正能量。

图片发自App

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必然有它的闪光之处,也必然能引起某些真善美的共鸣。毛主席都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既然孩子们将它作为一个正面的作品去喜爱,那我们为什么非要在教育素材上将它排斥在外呢?家长们只要去提醒看电影不要忘了写作业背单词,还有,去影院不要剧透注意安全就好了(玩笑)。

P.S.写在文章后:这只是我站在刚度过少年期的人的角度,发表的一点点个人的小观点,我不敢妄言这是一片关于教育的文章。虽然在师范大学学习了四年教育,但我不过只是一个只有三个月实践经历的小菜鸟,有很多时候我都感觉自己也还是个孩子️。️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家庭教育更是细腻复杂,我们唯有带着爱和热情去不断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在追捧虚拟超级英雄,是值得担心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