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产品经理的杰作之马鞍

马鞍,按照百科定义,是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当然这是后人对这款产品的定义。

而对于古代产品经理而言,他们可能未必有那么多心思去好好想想自己的用户是谁?要有什么功能?要有社会意义?等等这些深层的猜想。

用现在话术来说当时的痛点是,人在骑马时需要坐在马匹光滑的脊背上,奔跑的时候往往会从马上摔下,对于农耕汉朝人来说,还要坐在马上与北方匈奴打仗,往往结果是自己被颠下马致伤致死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匈奴人带来的伤害。

通过使用事后诸葛亮分析法,草原游牧民族匈奴一定不是马鞍的典型用户,因为人家从小就在马背上生活,早已经人马合一。而对于农耕汉族来说则完全不具备这种条件,马匹数量的缺少,没法保证每个汉朝人都有骑马的经验,生产劳作的方式也决定了让汉朝人熟悉骑马根本不具有10000小时定律的保证。

在汉朝不具有马匹优势的另一面是,定居劳作的汉朝人具有极强的制造力。如果当时有产品经理的话,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手工业者,有加工生产的经验,当然也有骑马的困扰,两种体验的结合让他设计出了第一款马鞍作品,他有可能长得是这个样子。

简单的木质材料,上面在铺一层软绵绵的皮垫子,汉朝人从小娇嫩的屁股就可以在骑马的时候稍微过得舒服点。汉朝人出远门也不需要一定要经过10000小时的训练,这大大简化的汉朝人的出行难度。如果当时只满足汉朝人出行的需求话,马鞍这件产品的后续发展可能会走向另外一条线路上。毕竟出行的痛点是舒服、快速、成本低,对于贵族来说在加上一个有面子,这些需求是不随着改朝换代的出行真理。但历史的车轮总是会压到不同的车辙上,让这件不起眼的作品驶向另一个方向。

当时整个汉朝面对北方匈奴的军事威胁,国家训练每一个骑兵也不可能都完成10000小时的训练,马鞍在当时具有了重要的军事价值,一个经过简单训练的士兵如何能坐在马鞍上继续保持陆地上一样的战斗力呢?第一条,不要轻易的从马上掉下来,如何保证士兵在马上更稳定,马鞍做了局部的改造变成了马鞍2.0版本,它成了这个样子。

看到区别了吗?他与1.0的差别在于2.0的马鞍有了一个托举和固定屁股的后桥,加上原先的前桥设计,汉朝士兵可以更牢固的固定在马鞍上。当然产品经理的调研永远都要贯彻,马鞍这款产品即将迎来第三版。汉朝士兵与匈奴士兵的区别是农耕和游牧,脚踏大地的扎实感和坐在马上的不稳定,这决定了双方士兵的武器不一样,汉朝士兵多使用大刀长矛,匈奴士兵多使用弓箭。原因很简单,骑马的时候如果使用刀剑长矛,无论他多擅长骑马,在光滑的马背上都容易落马,弓箭则更加适合马匹上的使用,但是弓箭造成的伤害太小。为了让刀剑长矛继续能在马匹上使用,马鞍进行了如下升级。

马鞍前后有敦实厚重的前后高桥,足以固定士兵不被奔跑的马匹抖落在地造成损失。同时那个时代的产品经理也找到马鞍后续版本升级的方法,就是根据需要不断调高加宽马鞍的前后桥,即可。

马鞍从这时开始进入了产品固化发展时期,总体的变化不大,骑马人无论是什么角色、需求、用途,稳固的坐在马上的需求基本实现。但是高安桥的马鞍却带了一个新的痛点,就是如何上马并坐在上面。

因为这个新需求,产品经理不得不进行第二轮产品创新。请看下一篇马镫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产品经理的杰作之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