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102、王导所以为巧

桓宣武移镇南州,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原文】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纤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伯远帖

【人物】

宣武: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幼年丧父,青年时结交名流,与刘惔、殷浩齐名。晋明帝司马绍之婿。后与庾翼相交,任琅邪内史,庾翼死,永和元年(345)人荆州刺史,握兵权。二年(346)出兵伐蜀,三年(347)定蜀,灭成汉,进位征西大将军。十年(354)第一次北伐,攻前秦入关中。十二年(356)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兴宁元年(363)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后又兼扬州刺史,尽揽东晋大权。太和四年(369)第四次北伐,因军粮不继败归。六年(371)废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七月病逝,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元兴二年(403)十一月,其子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王东亭: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其倚为心腹,累官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病卒,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有文集十一卷。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献策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主动联络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后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协调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当地的南方士族之间以及司马氏和王氏之间的矛盾,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处理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威望甚高,朝野号之为“仲父”。咸康五年(339)去世,年六十四,谥“文献”。成帝举哀于朝堂,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102、王导所以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