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灾深难重;由此激发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一个美好社会,不断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的进程,可谓波澜壮阔。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文学世界得到各种反应。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分别是《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就是这样一部欲以文学景观映射民族历史的作品。
格非,男,1964年8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198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到1998年做到教授。他在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敌人》《欲望的旗帜》,中短篇小说集 《迷舟》《唿哨》等。他是文学理论家,著有《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卡夫卡的钟摆》等,作品翻译到英、法、日、意大利等语种。
格非和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人一起,开创了1980年代的具有颠覆意义的先锋小说流派。现在看来,先锋小说具有创新意义,让文坛耳目一新,但后继乏力,主要是你写的小说人家都读不懂,也没有销量,所以后来这些小说家多回归传统。比方说余华就改变风格,写了至今盛行不衰的《活着》。
曾经读过格非的长篇小说《敌人》,整个书就像猜谜、走迷宫一样,找不到头绪,到最后也没搞清楚是谁杀了那个人。在1990年代,格非也开始转型,开始酝酿写《江南三部曲》,估计是受当时作家纷纷写大部头的家族长篇小说的大气候的影响。
但直到2004年他才出版第一部《人面桃花》,之后又用了7年时间写完另外两部。为什么这么慢?有些人说他历时十几年构思啥的。其实看看他的履历,在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又调到清华,估计2000年之前的那几年,都忙着折腾这些事了。他是作家中少有的货真价实兼具学者、教授身份的作家。
《人面桃花》一问世,评论界就给予高度好评,大家可以看看《人面桃花》的封面这些荣誉。
三册出齐后,《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年)。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一、《人面桃花》
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25万字),讲的是清末民初时期,江南一个叫普济的地方,一个美丽的乡村女子秀米的传奇人生。
故事始于陆秀米的父亲陆侃的离家出走。陆侃一直被认为是个疯子,因为他一直抱有建设一个世外桃源的梦想。他幻想的桃源,上接陶渊明的武陵源,认为花家舍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他要遍栽桃花,还要在普济建立一个风雨长廊,把家家户户都连接起来。
父亲离家出走之后,秀米的表舅、秀米称为表哥的张季元,来到了他家。张季元和秀米的母亲有不正当的关系,但是他在心里偷偷爱上了秀米,这种爱甚至一度使他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秀米也感知到了张季元的爱。两人之间的情感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
张季元是一个革命党人,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张季元被官府杀死。秀米读到张季元留下的日记,对张季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精神一度变得不正常。
秀米母亲赶紧逼迫她出嫁。在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绑票,被绑到一个小村花家舍的一处湖心小岛上。
在这个小岛上,秀米发现,土匪头子王观澄也建立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世界,同样是陶渊明式的幻想。
小说指出,这种想建立理想社会的念头,是一种“大执念”,看似出自公心,实则源于人心私念。
秀米来到花家舍的岛上之后,几个本来勾心斗角的土匪头子,先后死于非命。人们怀疑他们内讧导致互相仇杀。——从这里外面可以看出,格非作为先锋作家手法的遗迹。
实际上,这是革命党人小驴子做的事。他来劝土匪闹革命,被几个土匪头子羞辱。小驴子买通了马弁,杀掉这几个头目。马弁得到的酬劳是得到秀米并当上了土匪头目。后来马弁带着队伍加入革命党,攻打梅城。
后来,秀米到日本留学,又回到家里,还带回一个孩子叫小东西。这时候,她名义上是普济学堂的校长,实际上已经成为革命党人。她和张季元一样,为革命奔走,以普济为基地,着手建设一个大同社会。
秀米在母亲死后,卖了家产,准备组织起义。但其友军先遭到清廷的镇压,随即普济学堂的人也受到镇压。秀米被抓,本来要杀头,因怀有身孕,羁押在监狱。赶上辛亥革命成功,她被放出来。
这次回家,秀米假装哑巴,与世隔绝。她在监狱里生下一个孩子,据说是她和一直忠于她的谭四的,叫谭功达。谭功达后来参加新四军,1952年成为梅城县的县长。第一部以这个预告结束。
他这三部书,写作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风格也不一样。第一部的文字,并没有封面说得那么好。语言有些别扭,文白夹杂,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在行文中,经常搞一些考据性的东西,以增加真实感,但起到的是装腔作势的效果。估计是那几年读博士、写论文养成的习惯。这种风格,在第二部里就没有了。第二部语言就流畅的多。
二、《山河入梦》
第二部是《山河入梦》(31万字),时间跳到1956年4月。此时已经是梅城县县长的谭功达,到普济水库处理水库大坝发生的一桩民间械斗死了人的事件。虽然死人与水库无关,但也预示着水库对谭功达不是一件好事。
注意这个时代:1956年正是我国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全国上下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谭功达自然也是一心想建设美好社会,着急梅城的建设步伐太慢。
他主持修建了普济水库,但这个水库一开始就受到地方人士的反对和阻碍。他建发电厂,修沼气池,搞村村通公路。他的行动脱离了现实,受到政敌们的指责,他们开始给他下套。
谭功达个人生活中,一方面和文工团的白小娴恋爱,而白小娴的叔叔,就是他的政治对手白庭禹;一方面又爱上了从上海逃难来的姚佩佩。他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结。
这时,普济水库大坝决堤,淹死了很多人。当晚谭功达在另外一个地方视察沼气建设,未得到信息(有人故意不告诉他),又因为连夜大雨未返回而缺席救灾。这导致他的职务被免。一贯对他阳奉阴违的白庭禹等人对他落井下石、批倒批臭。落难的谭功达,稀里糊涂和农妇张金芳结了婚。而这个张金芳,就是最开始处理的普济水库事件死者的遗孀。
姚佩佩看谭功达被免职,自己也就从县政府辞职。省里干部金山向她求婚不成后,借助姚佩佩的闺蜜设计将姚佩佩灌醉、强奸。在反抗中,姚佩佩杀死金山,逃到了普济的花家舍。
在这里,姚佩佩给谭功达写信,导致行踪暴露。谭功达冒险去花家舍探望姚佩佩,发现这里已经实现了他所幻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甚至,这里已经建成了陆侃曾经设想过的长廊!不过,时间一长,他看到实现了的理想社会的另一面。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是在对中国社会做反思。谭功达的外祖父陆侃、张季元、母亲陆秀米,一代代革命志士所期待所奋斗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的却是这样的:
在这种完美的制度下,实际上是靠着人性的卑劣来维持。虽然物质富裕,但人们的精神是荒废的,制度主要是靠告密也就是互相监督来维持(这不由叫人想起德国的一部叫《窃听风暴》的电影)。
谭功达问花家舍的主持人郭从年:有没有可能给一个平衡,既不要太严格,又要保持现有的先进性?
郭从年,作为一个老革命,回答是不可能的。郭从年做到了谭功达未能做到的。这也让谭功达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做成了,会给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谭功达的乌托邦梦想就此彻底破灭,他本人也在监狱中死去。张金芳在他进监狱后跟他离了婚,不过已经为他生了个儿子,就是第三部的主角谭端午。
谭功达的人生,暗喻了中国社会走过的一段路。所以,到了第二部,格非的野心也就出现了:这是一部反乌托邦著作。
我认为,第二部是三部曲当中最好的一部。不仅文字技巧臻于成熟,也更加从容和彻底地对时代和历史进行了反思。不过,在今天,这样的主题还能不能发表,就很难说了。
三、《春尽江南》
第三部《春尽江南》(30万字),开篇即是奔放的场景,算是开幕雷击了:
这个端午,就是谭功达的儿子谭端午,《春尽江南》的故事主角。1990年代,秀蓉是一个文学女青年,被小有名气的诗人谭端午忽悠到床上。当时的背景是,谭端午参加了那次政治大事件,之后自我放逐,全国各地瞎跑一圈,和导师闹翻了,最后回到老家梅城。
谭端午在百无聊赖中和秀蓉上了床,但他又不想负责任,连夜逃跑。几个月后,他不小心和已经改名庞家玉的秀蓉重逢,只好跟她结婚。第三部的故事,就以这两个人的婚姻为主线。
他们主要的大事件就是被房地产中介坑了房子。那家中介收了他家的房子,租给另一家,收了租金跑路。作为律师的庞家玉,正常渠道无法解决,不得不动用类似黑社会的手段对抗租户,最终赶走了租户。
他们的婚姻,在日常中走向平淡,最终走向互相背叛。庞家玉在最后发现自己身患绝症,就借着夫妻感情冷淡的机会,办好了离婚,自己到了成都并死在那里,留下无尽的思念给谭端午。
谭端午经常活动的地方,也是花家舍。这个象征着几代人乌托邦梦想的地方,此时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而成为一个高档会所。这暗喻着我们社会走过激情澎湃的革命时代后,到了一个物欲横流、鸡零狗碎的时代。人们活得依然不开心。谭端午一直在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借助这部经典中理解当下:
“端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两个地方让他时常感到触目惊心。书中提到人物的死亡,大多用‘以忧卒’三个宇一笔带过。虽然只是三个字,却不免让人对那个乱世中的芸芸众生的命运,生出无穷的遐想。再有,每当作者要为那个时代发点议论,总是以‘呜呼’二字开始。‘呜呼’一出,什么话都说完了。或者,他什么话都还没说,先要酝酿一下情绪,为那个时代长叹一声。”
第三部写成于2011年,那几年正是中国社会很不乐观的时代。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格非在自己的作品中复现了这个时代。
但谁能想得到,十年过去,中国社会又有了很大变化。这是现实主义小说家比较无力的地方:中国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超出小说家的想象力,小说家都跟不上时代变迁了。
总之,这部85万字的小说,归结起来就是这样:百年乌托邦,梦断花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