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
也许你觉得你不过20岁左右,现在谈论死亡还太遥远。但是明天和死亡,谁会先来没人知道。
关于死亡,希望你越早懂得越好。
读过保罗的故事后,我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只有看明白了死,才能更好的活。
2.
保罗,是《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
他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双料学位,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成果。
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上帝和神明对天才总是淡漠的态度吧。
2013年35岁的保罗,在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时候被查出患有肺癌。 被确诊后的保罗形容自己,是正在接近终点线,却轰然倒地的长跑运动员。
在身边好朋友兼主治医生艾玛的建议下,保罗开始一系列的化疗。可是有过的希望就像火柴闪动微光,却没有燃烧起来。
从不相信到接受命运,到最后勇敢的去面对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保罗的这段心灵路程走的很快。因为他有更为重要的问题要去思考:是什么东西值得他活这辈子?
为了心中这个最后的答案,保罗翻遍了所有关于死亡的书籍,他要从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小就有文学梦的保罗,在文学的陪伴下熬过一段难熬的时光后,找到了心中的方向。 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
或许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这天早上的保罗像一个不惧死神的勇士,他做了一个疯狂地决定,逼迫自己重回手术室。
你感觉神灵好像降临,强烈的光突然刺进眼睛,照射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实更像有谁刚刚用燃烧炸弹毁了你一心一意前进的道路。这就是保罗真实的人生写照。
重回手术室的保罗,一遍遍去回忆那些手术的要领,做完手术就立刻休息。一直坚持到再也不能做手术的时候。
3.
保罗说:“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到底看中些什么?”
那时的保罗拥有两个角度的世界观,分别是医生和病人的身份去看待死亡。作为医生,他没有去宣称“抗癌是一场战斗,我会赢”,也没有问“为什么是我?”他只是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手术,同时去找寻自己的价值。
如果语言中枢能换运动中枢,让已经瘫痪的人能行走,但代价是丧失语言能力,你愿意吗?如果疾病真的能交换,那么医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
“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如果说医生的使命是连接疾病和健康的桥梁,那么保罗的使命是:帮助人们了解死亡,并直面必死的命运,教会你坦诚的直面死亡。
4.
查出绝症后保罗和妻子露西最纠结的事,是该不该要一个孩子?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是人生意义的基石,那么生儿育女就是为了这个意义增添了新的维度。
经过一番痛苦思考后,保罗和妻子决定要孩子。因为保罗在吃药,所以他们决定尝试试管婴儿。
生下小女儿卡迪后,保罗说,是卡迪让他这个将死之人充满了欢乐。“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这句话是保罗书结尾的最后一句。
书可以匆匆结尾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可是生命草草收场只能留下无限叹息。
保罗生命最后的日子是家人陪伴度过。保罗的妻子露西在后记里,详细记录了保罗离开的场景。读到露西对保罗说那句“要不要多打点吗啡?”真的很感人。
我爱你,只要能缓解你的痛苦,哪怕是毒药,我也会义无反顾的让你付下。爱情最好的样子,可能不过就是露西对保罗不离不弃的照顾,保罗希望在自己死后露西能重新嫁人有人照顾。
如果我有一天再也陪不了你了,我希望有另一个人陪你,而不是孤独一人。
5.
《探究哲理即是学习死亡》中写道: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
这句话去评价保罗是最合适不过的。
我从保罗身上学习到对生命崇高的敬意。我们每个人身无一物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无所有的离去,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又得到了什么?
对于保罗来说,他留下了这部经典著作,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疾病顽强的斗争,对死亡坦然接受的态度,并且教会人们去理解死亡的崇高精神,都是是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知道明年某一天你会死去,那么你会做什么?
我会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去陪伴家人,试着让家人去接受这个事实,理解这个结果;让哪家已经注册过我名字的小公司,在哪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家喻户晓;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和自己心爱的人去一次涠洲岛拍照。我想这些是我目前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也是保罗教会我的答案。
如果此生有机会,我会带着《当呼吸化成空气》一书和一瓶保罗喜欢的威士忌,去到圣克鲁斯山上保罗的墓前,和他一起眺望着大海聊聊天喝喝酒。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肉体安息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肉体安息后,得到属于自己的灵魂敬畏。
致敬保罗,天堂安好。